历史的尘埃——强势的帝王喜欢选择怎样的太子和丞相?

真情豫鉴历史2024-07-14 13:51:04  46

原创迎桂轩主

官与民,中央与地方,皇权和相权,皇帝与太子,这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最值得研究的四对关系,他们之间也必然要形成冲突,带来矛盾。其中第三对和第四对关系尤其值得研究。

一、丞相

先说第三对关系,皇权和相权。

我们首先谈谈皇帝喜欢什么样的朝臣。

据传,宇文泰向苏绰请教治国之道时,苏绰提出“用贪官,弃贪官”,这其实就是帝王术的精要所在。苏绰的原话是: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

说的更直白一些,清官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的脑袋是自己的,有自己的原则和判断,未必完全听从皇帝的指挥。而贪官的眼中只有利益,心中没有道义,满脑子都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没有什么追求和主张,他的脑袋就是皇帝的——他们如果想高升,诀窍就是听话,努力贯彻好自己的老大的意图就行了。

总的说来,相比清官,皇帝是更喜欢贪官的:握有把柄的,用起来更放心,才能对其随心所欲的生杀予夺。例如,对于伟大的乾隆皇帝,和珅同志就是这样的典范——不管如何伤风败俗、愚蠢无聊,只要是老大的意思,他都能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

当然了,作为朝臣的最高代表的丞相,其人选不能太过不堪,毕竟要给天下的臣子们做个表率嘛!但很少有大有为的皇帝能长期忍受权力过大的相权,那怎么办?

看看汉武帝的做法就知道了。汉武帝的手段主要是三个:第一,选择出身低微的;第二,选择谨小慎微、软弱无能的;第三,釜底抽薪,重用内廷近臣,将其权力剥夺,将其架空为摆设和吉祥物。

相权在中国历史中不断的被裁减,其中较显著的变革有三个时期,第一个就是汉武帝设内廷,第二个就是唐代设三省制,第三个就是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制度,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其后出现的内阁只是参谋和秘书而已。

当然了,政治是妥协和平衡的艺术,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都是妥协和平衡的产物。政治永远不是赢者通吃的规则,从来不存在一家独大的局面,哪怕帝制时代,也至少一直有或明或暗的相权在制衡君权,相权从未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二、太子

对于皇帝而言,父子关系是更难处理的关系。

皇帝都特别忌讳太子结党营私。对于朝臣,太子是储君,是二号皇帝;但在皇帝那儿,太子他就是个特殊的臣子而已。

强势的皇帝都是能把帝王术用到极致的厉害人物,能让自己成为绝对强势的存在,例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清圣祖等,其中除了汉文帝之外,几乎都和自己的太子(或准太子)的关系不怎么好。

帝王选择太子时,会受到制度(祖宗家法)、朝臣、外戚甚至太监的干扰,其实很难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绝大多数太子,也都是依照惯例被妥协出来的。

而越是强势的帝王,越是追求“乾纲独断”。皇帝越强势,往往和太子的关系也越糟糕,也越容易更换太子,他们选择太子的标准和规则也就越能显示他们的真实意图。

如果一个词来概括强势帝王的标准和规则,那就是:简单——自己能看得懂,看的透,看得远。

看得懂,就是说他背景简单,外戚弱,和朝臣之间的关系简单,不结党营私;看得透,是说他相对文弱庸碌无能,不会有太多花花肠子,例如想提前登基啥的;看得远,是说这孩子没啥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会改弦更张,其行为可预期,能保证老皇帝制定的方针政策的延续性,能让老皇帝的金科玉律万年万年万万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和相权一样,太子的权力也是越来越被削弱的。

同样地,和皇帝和丞相的关系一样,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和睦的。汉朝到唐朝,太子经常被废甚至被杀,明朝的太子则基本上能顺利接班。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798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