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
王稼祥(1906-1974),原名王嘉祥、又名稼蔷,安徽省泾县人,享年68岁。
1925年9月在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初入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同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3月回国,任中共中央(驻地上海)宣传部干事、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总编辑。
1931年4月到江西中央苏区;相继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主席项英)兼政治保卫处处长,中革军委第一副主席(主席朱德,代主席项英)、第二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周恩来),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周恩来),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中华苏维埃第一、二届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兼外交人民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稼祥纪念邮票
1933年4月,他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负重伤。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并在会后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了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会合后,他任中革军委第三副主席(主席朱德,第一副主席周恩来,第二副主席张国焘)。同年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
1935年11月达到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主席毛泽东)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
1936年12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
王稼祥年谱
1937年6月到苏联疗伤,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8年8月回到延安,先后任中央军委第三副主席(第一副主席周恩来,第二副主席朱德)、军委第五副主席(第一至第四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兼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和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延安军政学院院长。
王稼祥、朱仲丽夫妇在延安
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到东北,相继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书记彭真、林彪、高岗)、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部长(部长何克全)。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被递补为中央委员。
王稼祥纪念丛书
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外交部副部长(1949-1959)兼中国驻苏联首任大使(1949-1951)。
1951年至1966年,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首任部长兼国家外交部副部长(1951-1959)。
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二中全会),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
曾当选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王稼祥、朱仲丽夫妇合影
在中央苏区时,王稼祥遇敌机空袭被炸穿了肠子,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他经历了八个小时的手术,胜过关公“刮骨疗毒”。因无法取出弹片,他腹部插着管子,坐着担架经历了长征。
在“遵义会议”上,他给毛泽东投了“关键的一票”。
百岁老人朱仲丽
夫人:朱仲丽(1915-2014),原名朱慧,湖南省宁乡县人,享年99岁。
1936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任南京中央医院医生。
1937年到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陕甘宁边区医院医生,中央机关医务所所长,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苏联莫斯科医科大学硕士毕业生,中央卫生部妇幼保健所所长,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中方院长,北京中苏友谊医院第一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稼祥、朱仲丽在苏联
注:
项英(1895-1941),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人,新四军烈士。
张国焘(1897-1979),江西省萍乡市人,1938年变节,1979年客死加拿大。
何克全(1906-1955),江西省萍乡市人,后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