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帝死前,想要立次子刘协(著名的汉献帝)为皇帝。
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呢?
三个原因
1、太子不争气,虽然是皇后生的,但举止轻浮,气质浅陋,没有丝毫人君之象(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
相比之下,老二刘协虽然仅9岁,却聪明伶俐。
2、董太后的扶持。刘协生母被何后害死后,董太后亲自抚养刘协。自此,刘协就依董氏为外家,董太后也屡次在灵帝旁边劝说立刘协为太子(后自养皇子协,数劝帝立为太子)
3、何家权势太大(然皇后有宠,且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咱们还是得啰嗦一句,灵帝只是喜欢玩,但他并不傻。
桓帝在梁冀的阴影下当了数十年的傀儡;
包括他本人继位后,窦武与宦官的那场大火并,这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要防范外戚!
如果换了刘协,以董氏的背景,掀不起什么大风浪。而且献帝后来的表现的确证明他比他爹强太多。
只是要换太子,你得在身体还行的时候给刘协铺平道路。你现在突然换人,一下子改变了权力的均衡局势。
何家会不会反扑呢?
灵帝自己已经快不行了,最终将重托放在自己最信任的一个宦官手上,蹇硕。
为什么不给张让、赵忠,你不是口口声声喊爹,喊娘嘛?
答案就是二人与何家关系莫逆。
何皇后将灵帝最宠幸的王美人鸩杀后,灵帝一度想要废黜何皇后,是张让等为何氏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此事才得罢休(欲废后,诸宦官固请得止)
当然张让要帮何家也是出于自己的私心,何家出身低微,将来好控制,王美人是士大夫阶层,张让可不想窦武之事再现!
但是蹇硕毕竟资格不够老,为了提升蹇硕的实力,灵帝把洛阳最强的军队西园军交给了他。
这支军队是为讨伐黄巾,在洛阳西园招募壮丁成立的野战军,与老牌中央军北军五校旗鼓相当。
更有甚者,灵帝要求凡涉及到军事问题,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蹇硕的指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蹇硕这个西园军的“上军校尉”就是朝廷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蹇硕倒也没有辜负灵帝的厚望,他积极着手对付何家。恰逢边章、韩遂叛乱,入寇三辅,天下为之骚动。 蹇硕趁机要求何进西征韩遂,灵帝立马同意(硕虽擅兵于中,而犹畏忌于进,乃与诸常侍共说帝遣进西击边章、韩遂。帝从之,赐兵车百乘,虎贲斧钺)
君臣配合十分默契哦。
以何进的能力,去了凉州,不死也是大败,正好削去他的兵权。
何进也知道这是蹇硕的阴谋,上奏请派袁绍东发徐、兖二州兵,等袁绍返回就出兵,借此拖延时间(进阴知其谋,乃上遣袁绍东击徐兖二州兵,须绍还,即戎事,以稽行期)
这一拖,就拖到了灵帝驾崩。
蹇硕知道要杀何进难比登天,但还有一个机会,何进还不清楚宫内的情况,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解决掉他。
蹇硕遂派人去召何进入宫商讨国事,何进听宣后迅速飞车前往,没有政治警惕性啊,蹇硕的人你能相信嘛?不得先和你妹妹何太后通通气?
屠户出身,权斗经验还是不足啊!
宫里的埋伏已经布置好,就等何进上钩。眼看就要成功,一个人改变了历史走势。
潘隐。
蹇硕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早有交谊,在迎接他时用眼神示意有变。何进大惊,驰车抄近道跑回自己控制的军营,然后顶级战备(及进从外入,硕司马潘隐与进早旧,迎而目之。进惊,驰从儳道归营,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称疾不入)
西园军毕竟刚成立,很多将领都是从大将军府甚至地方上外调过来,吕布的好兄弟,后来割据一方的河东太守张杨就被并州刺史丁原派遣入京担任司马(军京都,欲以御四方,徵天下豪杰以为偏裨。并州刺史丁原遣杨将兵诣硕,为假司马)
一击不成的蹇硕无奈选择了妥协,按照继位的正常顺序,让太子刘辩即帝位,其母何皇后尊为皇太后。何太后临朝主政,何进仍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后将军袁隗升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同辅政,参录尚书事(硕谋不行,皇子辩乃即位,何太后临朝,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汝南袁氏终于浮出水面!
简单介绍下袁家这些年的履历。
袁家成为望族的关键人物是袁良的孙子袁安,在处理明帝朝最大政治案件楚王谋逆案时,袁安不顾自身安慰,查清了一大批冤假错案,因此被释放出狱的人有四百多家(明帝时为楚郡太守,治楚王狱,所申理者四百余家,皆蒙全济,安遂为名臣)
当时气焰嚣张的外戚窦宪权倾天下,但是面对袁安的弹劾,也只能默默的听着袁安在外戚面前展露的铁骨铮铮,赢得了朝廷从上到下的一片美誉,为袁家积攒了强大的政治资本(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
真正壮大袁家的是第三代掌门袁汤。
老谋深算的袁汤在外戚和宦官左右逢源,安排长子袁成投靠梁冀,成为其心腹(袁成与梁冀结好,言无不从,京师谚曰:“事不谐,问文开。”)
次子袁逢进入禁军序列,担任屯骑校尉。袁隗奉命娶东汉大儒马融女为妻,结交士大夫集团。
同时安排族人袁赦入宫,梁冀被桓帝诛杀后,牵连处死及免职者数百人,整个朝廷,为之一空。然而素与梁家交好的袁隗、袁逢兄弟居然全身而退,这便是袁赦之功了(时中常侍袁赦,袁隗之宗也,用事于中。以逢、隗世宰相家,惟崇以为外援。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
之后士大夫于宦官展开殊死搏斗,袁家始终按兵不动,作壁上观。最终宦官集团胜利,两次党锢禁锢、诛杀、流放了张俭、李膺、范滂等一大批名士,间接帮助袁家清除了权力路上的一大批对手。
袁家借机坐大成势,袁隗、袁逢先后当上了三公(熹平元年,袁隗升任为司徒,光和元年,袁逢出任司空之职)
袁家终于成为了东汉末年著名的四世三公的顶级家族。
袁家有错吗?谈不上,小孩才谈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家族只看未来。好不容易熬出了四世三公,家族欣欣向荣,有必要去做那个忠臣吗?一切都是利益使然。理解这点,西晋时各大世家的种种表现就能看懂了。
到了袁家第五代时出了两个翘楚:袁绍,袁术。这俩人都是袁逢的儿子,嫡子是袁术,袁绍是婢女所生的。
在那个时代,嫡子跟庶子的差别是天差地别的。后来总有人拿袁绍的出身说事,说他是个丫鬟生的,公孙瓒,曹操都没少埋汰人家,甚至他亲兄弟袁术都这么说过,我家的那个家奴咋这么受欢迎?就是这个原因。
本来袁绍是没机会执掌袁家的,因为袁成的早逝,袁逢就把袁绍过继给了袁成为嗣,袁绍从此大翻身,成为袁成这一支的掌门人。
袁绍相貌俊美,举止威仪,为人仁爱,注重名声(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再加上他袁家的“四世三公”形成的“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庞大人脉和网络,袁绍本人又自降身份倾心结交,三管齐下,士人纷纷前来拜访,以至于宾客的的车辆挤满袁家门口,造成大堵塞(此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
袁绍表面上对结交的士人不论身份贵贱,但暗中更加注重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吴子卿等人。
张邈是大名鼎鼎的党人,“八厨”之一。何颙则与士人领袖陈蕃、李膺过从甚密 在党锢之祸中,何颙常常一年中几次私入洛阳,听从袁绍的计谋策略,帮助党人避难(是时党事起,天下多离其难,颙常私入洛阳,从绍计议。其穷困闭厄者,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有被掩捕者,则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全免者甚众)
这两人还没许攸猛,许攸后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
从其结交之人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袁家实力强大,能在官宦把持的京城,私藏党人,这点不是可以轻易做到的
2、袁家对汉室的忠心度存疑,不像弘农杨氏,袁家身上似乎笼罩着一层迷雾,外人很难看清。
当然宦官也不傻,袁绍这么干总会走漏风声,中常侍赵忠就愤愤然地警告:袁绍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之徒,到底想干什么!(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
袁隗听到风声后斥责袁绍要他消停点,但袁绍依然不为所动(叔父太傅隗聞而呼紹,以忠言責之,紹終不改)
袁家的分裂苗头已经初露峥嵘,袁绍自认为已经可与叔父袁隗平起平坐了,这也为后来袁家被董卓血洗埋下了伏笔。
黄巾之乱爆发后,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迅速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
何进为什么招揽袁绍?
1、袁氏门第显赫,这和一些暴发户发了大财,特别喜欢娶明星,都是一个道理。
2、四世三公已经成为袁家最大的招牌,不要小看四世三公的能量,之前窦宪“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两世三公”的李固“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袁家这一百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得有多大!
此时的洛阳,山雨欲来。
蹇硕和何进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明面上,何进回想宫内的谋杀依然胆战心惊,他着手准备对付蹇硕,倚重的心腹就是袁绍。
袁绍使张津(张津也是个人物,后来去交州当了刺史)劝何进说:黄门常侍权重已很久了,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应当选拔贤良的人才,整顿天下,为国家除害。
同时在袁绍的牵线下,一批名士如逢纪、何颙、荀攸纷纷进入大将军府,为其出谋划策。
三国的军师们开始登场亮相了。逢纪后成为袁绍八大谋士之一,荀攸则成为曹操的顶级智囊之一。
随后在袁绍的建言下,何进提升袁绍为虎贲中郎将,后来又把他安排到西园军中担任中军校尉,袁术当了虎贲中郎将。
每有外戚一得势,普遍的做法是将要紧岗位换上自己人。
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入宫主持机要,窦笃出任虎贲中郎将,掌握禁军兵权,窦景、窦同为中常侍。
邓骘为车骑将军、邓悝为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皆为侍中,邓家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外戚。
内朝的侍中,禁军的虎贲中郎将,这些都是关键岗位。
或许是屠户家庭本就没有什么人才,又或许何进认为袁家现在是他自己人,竟然一下给出了两个重要的军权。
总结下此时袁家的实力:袁隗太傅参录尚书事,袁绍、袁术分别执掌军权。
袁家已经有实力 发动政变了!
这边何进在着手布置对付蹇硕,蹇硕很快得到风声,他手里的力量只有西园军,但是里面有多少是何进的人? 有多少是士大夫?真打起来忠诚度有多少?
必须争取另一股势力的帮助。
十常侍!
蹇硕给赵忠等人写信:大将军何进兄弟控制朝政,独断专行,如今与天下的党人策划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我们。只是因为我蹇硕统率禁军,所以暂且迟疑。我观察他的意图,他必定要先杀我,然后对诸位动手。现在我欲除私仇,以辅公家。我们应该赶快捕杀何进( 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埽灭我曹。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闭上阁,急捕诛之)
蹇硕认为,应该像当初干掉窦武那样,联合起来。
他失算了。
十常侍开完内部会,一致同意抛弃同为宦官的蹇硕,然后把蹇硕写给他们的信交给了何进。
十常侍为什么这么做呢?
咱们再来回顾一下东汉之前的几次政变
顺帝是受到威胁,忽悠太监联手发动政变;
恒帝是为了打倒梁冀,忽悠太监联手夺权;
灵帝时,公公们受到窦武团灭的威胁,才背水一战;
所以很简单,宦官如果没有皇帝的引诱又或者是被逼入绝境,一般不会去挑战外戚。
权力斗争说到底都是利益,如果皇帝不给出足够的利益,谁会帮他去玩命。很多时候不要太相信什么阶层、乡情、师生之类的关系,在利益面前都不靠谱。
这一次的权力斗争十常侍看得很通透:
1、现在的矛盾是何进和你蹇硕的;
2、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之人,何太后及何进能有贵宠的地位,他帮了很大的忙,因此他极力劝说赵忠抛弃同阶层的蹇硕(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太后及进之贵幸,胜有力焉。故胜亲信何氏,遂共赵忠等议,不从硕计,而以其书示进)
3、何太后是我们保下来的,我们是利益共同体,
最关键我们已经是宫内的顶级权贵了,为什么要冒风险和何进开战?打赢了你蹇硕权势更盛,打输了呢?要知道当初和窦武开战,最后宦官也是险胜啊。
何进拿到信后,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将他处死,随后收了蹇硕手中的兵权。
干掉蹇硕后,何进又将矛头瞄准了董太后。
何家和董家都属于外戚势力,本身就是有你没我的关系,更何况刘协还是董太后带大的,董太后经常威胁何太后要让自己的兄弟骠骑将军董重砍了何进的脑袋。
何进与三公共同弹劾董家,命其回到封国,董重自杀,一个月后董太后也走了,董家就此被铲除出了权力中心。
何进大获全胜。
何进此时的情形和梁冀很相似,妹妹执政,军权都在自己手里,宦官们已经投诚服软,皇帝现在还小,按照正常剧本,大约还有十几年等皇帝长大懂事了,才会找宦官们来和何进斗一斗。
可以收手了,何进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袁家会罢休吗?新的斗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