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 毛主席正和尼克松谈话, 突然, 他发现美方有人在偷偷录音

峻辉聊过去2024-07-18 19:05:50  127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周总理携中共中央数位领导汇聚于此,在停机坪静静等待一架大洋彼岸的飞机降落。

这位让中国政府出动如此大阵仗欢迎的外国元首,正是美国总统——尼克松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尼克松来华,堪称是中美之间的世纪握手。

因此,就连病重中的毛主席都坚持抱病现身,接待来自远方的友人。

不过在与尼克松的谈话中,发生了一件让双方都有些尴尬的事情,那就是美国人员竟在偷偷录音,好巧不巧还被毛主席发现了。

那么,尼克松此行访华经历了怎样一番坎坷过程?

发现美方录音,毛主席又如何化解尴尬?

中美缓和势在必行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第37届总统。

彼时,美国仍以中国为敌。

入主白宫后的尼克松,延续了美国一贯的反华政策倾向,国际社会力主对中国的打压,美国军舰时时来南海光顾。

然而,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太久。

就在尼克松上任的同年,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矛盾彻底激化。

随着中苏越走越远,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来自北方邻国的极大威胁。

中共中央认为,与美国相比,苏联对中国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面对来自苏联的巨大军事压力,中国一面抗压,一面在国际社会寻求支持。

毛主席指定陈毅、叶剑英等四位老帅,就中国当下战略形势进行研究。

一个多月后,四人提交了一份对战争形势的评估报告,并指出一个关键问题:苏联目前不光以中国为敌,更以美国为敌,而在尼克松战略认知中,苏联是现实威胁,中国只是潜在威胁。

且美国相距中国较远,又有欧洲战略版图牵制。

基于此四人得出一个结论: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中苏矛盾又大于中美矛盾。

于是,中共中央勾画出了一个全新的中美苏三角国际战略版图。

其中,中美反倒成为更有可能缓和关系的两国。

与此同时,美国人也意识到了与中国破冰,借以牵制苏联的可能性。

在国际场合,尼克松不止一次隐晦表达了与中国来往的愿望,针对中国的种种政策和措施也在悄然让步。

正如毛主席所言:“利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正是我们接下来的政策。”

两国政府的态度,为接下来中美破冰奠定了基础。

1970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会见了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并将两人的合影发布到《人民日报》上,率先向美国传递友好信号。

同年12月28日,毛主席又在中南海接见了斯诺。

两人谈话内容没有丝毫保密,全部公开发表到了报纸上。

毛主席直言:“尼克松如果愿意来中国,我们愿意跟他谈。无论是吵架还是谈判,不管是作为总统还是旅行者,我们都欢迎。”

此次谈话,为70年代中美关系重大转折埋下了伏笔。

随后,尼克松也在《时代》周刊发表谈话称:“如果我这辈子还有什么事没有做,那一定是到中国去。”

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递交外交报告,称不应再将中国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我们应采取实质性步骤改善与北京的关系。

同年10月25日,尼克松在会见巴基斯坦总统时提出,希望巴方作为中间人,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提供帮助。

第二天在会见罗马尼亚总统时,尼克松首次称呼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摒弃了此前“共产党中国”的称呼。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外交信号,而目光敏锐的中国政府自然捕捉并理解了尼克松的意思。

接下来,便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小球转动大球”事件。

借助中美运动员之间的交流,首批美国“代表”总算开启访华之旅。

1971年5月31日,中国通过巴铁向美国发出口信:毛泽东同志欢迎尼克松来访,并期待中美之间实现直接对话。

同时,周总理欢迎基辛格博士先行来访秘密访问。

收到口信的尼克松激动的表示:“这是二战之后,美国收到最重要的信件。”

接下来,基辛格和尼克松的访华已经水到渠成。

尼克松跨越大洋的“友谊之手”

1971年7月9日凌晨,基辛格乘坐巴基斯坦客机直飞北京。

在中南海,周总理与基辛格就尼克松访华、台湾问题等一系列事宜展开了预备性会谈。

基辛格打完前站后,尼克松的访华之旅也很快提上日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在白宫发表讲话:“我即将开启一场和平之旅,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寻求某种办法,让我们能够解决分歧。”

随后,尼克松携夫人登上“76号精神号”专机,跨越大洋飞往中国。

当天上午11点30分,尼克松准点着陆。

这是中国建国以来,首次接待美国国家元首,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到一个尚未建交的国家访问。

北京天竺机场,周总理、李先念、叶剑英等大批中共中央领导人,早早来到机场迎接。

按照惯例,别国总统来访,中国三军仪仗队的规格是150人。

而这次,仪仗队足足出动了史无前例的371人超大规模,排面由原来的50人延长到120人。

中国的热情欢迎,也受到了尼克松方面的反馈。

他对中方超规格、高礼仪的接待很满意,动情表示:“这是我见过最出色的仪仗队。”

在与周总理会面时,尼克松更是人还在舷梯上,就遥遥伸出友谊之手,以显对中国的尊重。

欢迎仪式后,尼克松与周总理同乘中方安排的“红旗”轿车,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

此举打破了尼克松的习惯,以往他出访别国,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乘坐装甲防护的“林肯”轿车。

这再度从侧面证明,尼克松很重视中国、很重视此次访华。

为表达对远道而来客人的欢迎,毛主席特地嘱咐国宾馆后厨,午宴为尼克松一行多安排三道菜:牛排、烧滑水、鱼翅仔鸡。

这三道菜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那就是烧滑水这道菜,其实并不适合出现在午宴上。

烧滑水的主料是青鱼鱼尾,那是整条鱼鱼身上最有力气的一段,就像是青鱼游泳时的推进器。

后厨纷纷猜测,毛主席是想借助这个寓意,希望中美两国从这次会晤开始,一起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

中国政府对尼克松的重视,还体现在毛主席的破格会晤。

在这之前,毛主席因为身体抱恙,接见外宾通常都安排在客人临走前一天。

尼克松访华前,毛主席正卧病在床,为他安排的接待访客定在尼克松来华第二天下午。

但毛主席已经等不及与尼克松的会面,在对方落地三个小时后,便将人请到了中南海。

由于事发突然,中国政府都没来得及通知尼克松的警卫,甚至国务卿都被排除在外。

几辆负责接送客人的车子,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来到钓鱼台,将尼克松几人带到了毛主席会客厅。

几人走后,美国警卫人员大惊失色,慌作一团,还以为总统不见了,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国宾馆撞来撞去。

国宾台的工作人员赶忙告诉他们:“你们的总统正在接受很好的接待,安全绝对不会出问题。”

与这边着急忙慌局面截然相反的是,中南海那边的会晤氛围却一片祥和。

毛主席化解尴尬

当天下午,当尼克松一行人进入中南海后,毛泽东立刻走上前来欢迎。

接下来,双方海阔天空的漫天聊起来。

很快,尼克松就越南、台湾等具体问题开启话匣子。

不过毛主席却摆摆手说:“这些问题我不感兴趣,你去和他聊。”

毛主席指了指一旁的周总理。

接下来的谈话中,现场氛围很融洽。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和敌对了二回多年的美国元首首次会晤,就谈论的那样无拘无束且轻松。

这次历时75分钟谈笑风生的谈话,为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开了一个好头

基辛格将此次会面,比喻成瓦格纳歌剧的序幕,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发展。

但是在接下来的会谈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尴尬场面。

在那之前,毛主席纵横捭阖的言论和气度、美国人充分准备后的对答,让这次交谈的气氛一直很轻松融洽。

可就在这时,美方一位官员的口袋里,竟发出一种奇怪的声响。

这人悄悄把手伸到口袋里摆弄了几下,可声响仍然停不下来,现场氛围一度尴尬下来。

最后他只能无奈的将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众人定睛一看,竟是一个微型录音机。

之所以发出声音,可能是录音带用到头了,或者出了什么故障。

他本想在口袋里暗中操作好,把声音制止住,但没能做到,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录音机拿出来,尴尬的当着众人的面关上。

中美领导人首次会晤,就闹出这么一桩敏感的插曲,一时现场氛围都尴尬下来。

对方还是偷偷摸摸录音,这种行为毛主席向来很不喜欢。

不过考虑到双方谈话内容无关政治,没什么值得保守秘密的地方,再加上美国客人已经有些狼狈,主席也就十分大度的没有声张,直接顺着原先的话题聊了下去,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过。

眼看毛主席没有追究此事,尼克松一行人纷纷松了一口气。

这个小小的插曲,也成为尼克松访华期间一桩小小的趣事。

除此之外,尼克松一行逗留中国期间,还有几件不为人知的秘闻。

首先就是在尼克松抵华第一天的晚宴上,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国宴。

宴席上,后厨贴心的为美国客人准备了刀叉。

但用来“对付”中餐,刀叉根本用不惯,筷子他们又不会用,因此众人在饭桌上的动作也十分笨拙。

但唯有尼克松,竟可以不紧不慢的用筷子夹取菜肴,没有丝毫的不习惯。

后来了解才知道,尼克松为了准备此次访华,竟提前联系了几个月的筷子,以彰显对中国的诚意。

饭后,尼克松使用过的那双筷子还被加拿大一位记者收藏了起来。

另一件秘闻发生在23日。

当天周总理在陪同尼克松观看了一场体育表演后,天上开始飘起雪花。

这场雪一下算坏了事,按照尼克松的行程,他们第二天要游览长城。

可这么大的雪,长城还能去吗?

为了满足远道而来客人的愿望,也彰显中国的诚意,最后周总理一锤定音:明天的行程照旧,想办法保证游览长城计划不受影响。

命令下达,负责中央首长安全的工作人员们,立刻前往长城进行实地勘察。

由于积雪很厚、山路崎岖,工作人员决定对路面进行喷洒盐水和处理,同时安排人手清扫长城步行道上的积雪。

当晚,北京市连夜出动了100辆洒水车,从钓鱼台一路清扫到烽火台。

第二天上午8点,当尼克松的车队驶出国宾馆时,发现沿途地面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冰雪。

可公路两旁的原野,仍旧一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美景。

最终车队平平安安抵达长城,尼克松等人兴致勃勃的登上烽火台,并对底下的官员说:“在美国,绝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这样的工作。”

此行尼克松访华,一共在北京逗留了4天时间。

随后他又乘机前往上海、杭州观光游玩,共计在中国停留一周时间。

1972年2月28日上午10点一刻,尼克松乘机离开上海,飞往美国。

此次访华,圆满落下帷幕。

结语

尼克松访华,算得上是近代以来中美关系重大转折的首要事件。

经此一事,中美关系破冰,跨过大洋握住了彼此的友谊之手。

但由于是两国首次接触,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纰漏和尴尬局面,美国方面偷偷录音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此事本身多少有些让人心里不舒服,但在中美关系破冰、两国急需扭转关系的大背景下,这件事也就成了不值一提的趣闻。

参考资料

[1]周军.1972,尼克松访华秘闻[J].侨园,2012,(04):54-56.

[2]龙乃禾.1972:尼克松访华的台前幕后[J].党史博采,2002,(02):12-16.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469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