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对于是否要在南京建都,太平天国高层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10日后,也就是3月29日,洪秀全进入南京。不久,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都于此。
对此,后世争论颇多。许多朋友这是太平天国领导到了繁华富庶之地贪图享受,不愿再奔波了,并认为这是太平天国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一重大失策。
那么,太平天国为何定都于南京呢?这又是不是一个重大失策呢?
攻占南京前,早有定都于南京的倾向
太平军很早就有过定都南京的倾向了。
当初,太平军离开广西,刚刚进入湖南,到了道洲,随即讨论进军方向。
当时,杨秀清就提出“专意金陵,据为根本”。
这是太平天国高层,第一次提出以金陵为根本的设想。
但实际上,这个设想,当时还十分遥远。
当时,太平军内部争论的主要矛盾是:许多将士不愿意离开广西故乡,想要重新杀回广西去。
所以,杨秀清当时提出“专意金陵”,主要是反对乡土情结,主张太平天国以更大的格局进行斗争,至于“金陵”二字,虽然杨秀清本人已经有此意,但对广大太平军将士来说,其实“金陵”与北京并无实际区别,只是一个遥远的方向而已。
而在太平军打下武昌后,这一问题才变得现实起来。
因为,到这个时候,太平军已经有了真的打下南京的实力基础。
此时,太平天国高层内部仍然存在各种不同意见。
洪秀全本人有“据河南为业”的打算。
石达开则主张入川。
而随着太平军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大量两湖人士加入后,杨秀清“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想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支持。
当时,太平军内部已经有打下南京,作为“小天堂”的传言。
甚至连在北京的清官员都上奏“风闻伪示,有定都金陵之语”。
可以说,在打下南京之前,太平军上下,对夺取南京,并以此为“小天堂”已经有了普遍想法。
也就是说,对于打下南京,并在此建立根据地,已经有了共识。只是,对于是否要在此建都,要以为此为“小天堂”,则尚无明确定论。
决定定都南京的过程
其实,在打下南京之初,洪秀全并没有定都于此的打算。
占领南京之初,天王与东王商量,要分军镇守江南(南京、镇江、扬州),天王“欲结往河南,欲取得河南为业”。
只是,一个湖南老水手对杨秀清分析:河南不利于发挥水师优势,也缺乏粮食;而南京有常见之险,又有舟只万千,比河南更加“足备稳险”。
杨秀清深以为然,“故而改从,后即未往(河南),移天王驾入南京,后改为天京”。
以上记载,是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李秀成被俘后介绍的,来自《李秀成自述》。
而其他各种资料,也验证了李秀成的说法。
《粤寇起事纪实》、《平贼纪略》等,也分别引用太平军降将和当时文人的记载,对这一过程做了阐述。这些阐述,虽然细节有一些差异,但基本情况都是一致的。
这个一致情况就是:洪秀全本无定都于此的打算,主要是受水营将士的影响,最终决心定都于此。
结合以上介绍,太平天国要定都于南京,原因也就很清晰了。
定都南京之因
1、太平军将士的广泛诉求。
如前所说,在武昌时,太平天国高层,对于是否定都南京,甚至于是否进军南京,都尚有争论。
最后,甚至是杨秀清开了“天父下凡”的大招才结束争论的。
但是,在广大太平军将士中,“直取金陵”、“上入小天堂”的传言已经成为最主流的意见,已经不自觉地将金陵与“小天堂”划上了等号(太平天国官方文件,虽然早有“小天堂”之说,但从来没有明确“小天堂”具体为何处),连远在北京的敌人都了解到了!
这是因为,早在永安时,洪秀全就许诺:上到小天堂,按功劳封官授爵,享受政治和物质特权。
所以,太平天国中高级文武官员,自然希望立即建都于此,以尽快兑现洪秀全的诺言。
而对于广大基层将士来说,富庶温暖的江南水乡,也比去苦寒干旱的北国更有吸引力。
所以,此时,定都于南京,实际上是太平军将士的广泛诉求。
2、发挥水师之利。
太平军起事以来,一路奔波,挫折很多。
当时,攻打桂林46日不克,围攻长沙81日不克,打下一座大城都是奢望。
而太平军的腾飞,是从打下岳州,建立水营开始的。
有了水师之利,太平军攻下武昌,再东下,一个月的时间从武昌打到南京,无往不利。
所以,在建都南京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后是杨秀清下定决心定都于此的,正是水营将士的建议。
其实,水营将领在太平天国的地位、级别都不高,按道理他们的发言权是有限的。
但是,毕竟一路走来,所有人都看到了水上力量对于太平天国的决定性意义,因此,采纳水营意见,定都南京,充分发挥水师之利,几乎是必然的。
3、与洪秀全等人贪图享乐关系不大。
很多朋友,都认为洪秀全等人,正是因为贪图享受,不愿再奔波,才贪南京富庶温柔之地,定都于此的。
其实,如我们前面介绍的,洪秀全,本意是要取河南为业的,即便在打下南京后,也在一段时间内不愿定都于此。
所以,定都南京,主要是太平军当时因内外形势而定的,绝不是某几个领导人贪图享受的个人意愿!
那么,定都南京,利弊如何?
对定都南京利弊的争论
一直以来,对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争论很多。
许多专家认为,定都南京,是昏招!
他们认为,定都南京,“实是政策与军略上之绝大错误,终成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之一重要原因”。
他们认为,太平天国仍然应当集中起来、运动起来,利用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全部力量冲击大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埋葬大清王朝。
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建都南京,丧失了攻取北京的最佳战斗机。
而且,他们还将此后的种种战略失误和严重内讧,都归因到建都决策本身,认为建都南京与这些失误有着必然的内在因果关系。
而另有一些专家则认为,建都南京,与此后的若干重大失误及严重内讧没有必然关系,建都南京,是比冒险全师北伐更加明智的选择。
那么,哪种看法更为靠谱呢?
确立根据地,是形势所必须的
我们注意到,所谓“全师北伐”,只存在于后世的想象中。至于太平天国内部意见,所有人都认为应当取得某个根据地“立业”,没有任何人认为太平天国可能一举北上,攻入北京,灭亡大清。
之所以如此,是太平军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自己能力上的问题,也认识到此前无根据地运动战的局限性。
1、全师北上,毫无胜算,自杀之举。
如我们前面所说,太平军在打下岳洲之前,一路都很不顺利。
后来能大发展、大进军,是因为建立了水上优势。
如果没有水上优势,顺流而下,在陆上,太平军对守备十分薄弱的桂林、长沙都久攻不克,又有何办法攻取北京,以及沿途众多城市呢?
要知道,在桂林、长沙附近作战,还有山地、水路这些太平军比较擅长的地形可以依靠。
而一旦入河南、河北,平原地区,地形、气候,皆是不利于太平军作战的。
况且,太平军打下武昌后,人数已经扩张到50万人。
50万人的规模,要解决补给问题,是十分困难的,没有后方根据地,仅仅在陆路一路平推,太平军随时会崩溃!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太平天国北伐军规模曾经发展到10万人,但都因为无粮而散去大半!
所以,全师北伐,既是兵种上的舍长(水营)取短(平原陆战),又是适应能力上的舍长(山地、水路、适应南方气候)取短(平原作战、不适应的北方气候)!
全师北伐,绝无机会,这一点,太平军上下是都比较清楚的。
2、单纯的运动战,已经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即便在太平军走水路,发挥优势,并且集结了力量优势的情况下,太平军依然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从广西起,向荣部就开始与太平军作战。
此后,太平军开始运动,进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直至南京,向荣一路跟随。
甚至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向荣还在南京城下建立了江南大营。
这个过程中,向荣的追兵,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其他来战的清军,规模也在扩大。
太平军即便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仍然不敢组织一场大会战,给向荣歼灭性打击。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无后方作战,使太平军很难下决心。
组织一场数万人的歼灭战,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大量的物资储备,更需要相对安全的外围。
但是,无后方作战,太平军很难满足这些条件。
事实证明,到1856年,太平天国组织对江北、江南大营的敌人决定性打击时,太平军集结重兵,花费了数月的时间。
要知道,1856年时,江南、江北大营的敌人,已经抽调了很多去其他战场,受到了削弱呀!
所以,太平军要在无后方的情况下,组织这种作战,是不具备相关条件的!
所以,建立根据地,是太平军当时最迫切的任务!
南京,是最佳选择
而要找到一块合适的根据地,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南京是唯一合适的选择。
与后来1920、1930年代不同,当时的大清,仍然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政权。
因此,不存在“几省交界”处这样的薄弱环节。
所以,太平军要建立稳固根据地,其逻辑与后来的我们是不一样的。
以当时形势论,南京,确实是最理想的根据地。
1、易守难攻。
南京地势雄壮,易守难攻。
在此建都,可以以较少的兵力,凭借险要,阻击敌人,从而腾出手来进行必要战略进攻。
而洪秀全心目中心心念念的“河南”,虽然洛阳、开封为统一王朝的古都,但为四战之地,很难以坚守。
2、可以发挥水师优势。
当时的舟船规模,是太平军的主要军事优势。
凭舟船之利,太平军既能控制江面,加强防御,又能以舟船高效周转各地,为西征、东征、北伐(如果沿运河)提供便利的补给。
3、号召力大增。
南京,六朝古都。
尤其是,朱元璋在此建都,恢复中原,成就一统。
因此,建都南京,是最能够扩大太平天国影响力的!
所以,定都南京,在当时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建都南京之利
事实证明,建都南京后,太平天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天京牢牢吸引了清军精锐,为外线发展创造出了机会。
清军绿营精锐,长期被吸引于天京附近,而太平军以大部兵力执行外线作战,实施了西征、北伐。
尽管太平军对北伐、西征的安排,在战略上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外线发展依然取得了巨大成绩。
就北伐而言,直到打到天津,才开始遭遇到僧格林沁这样的强有力对手;而西征期间,也只有异军突起的湘军堪称敌手。
可以说,北伐虽然失败,但是能坚持这么久;西征虽然遭受过挫折,但仍然能取得重大胜利,都与天京吸引了敌人绿营精锐是分不开的。
2、开拓了大片根据地,有了更为充实的经济、兵源基础。
以天京为依托,太平军在西征中,在安徽、江西,打下了大片相对巩固的地区,建立了基层政权,征收赋税、吸收兵员,为太平天国的壮大打下基础。
1856年,在拥有了一定巩固基础后,太平军回师天京,连破江北、江南大营,形势空前有利!
这表明:到天京事变前,由于具备了相对稳固的经济基础,太平军已经拥有了组织主力会战,给敌人歼灭性打击的能力。
3、号召力大增。
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缺乏基础的,并不容易得到各地反清势力的支持。
但是,定都南京,使太平天国的政治影响力空前提高。
因此,上海小刀会起义、捻军起义等各地的起义,皆尊太平天国为主!
可以说,如果洪杨能利用这一形势,全国的反清形势是会空前有利的!
太平天国后来的问题,与定都南京并无必然关系
而太平天国后来的一系列问题,与定都南京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1、太平天国高层的腐化。
定都南京后,天王、东王大修王府,大讲排场,天下未定,生活早早先腐化起来了。
因此,很多专家、朋友认为,是南京这个繁华富庶之地,使他们早早腐化了。
然而,最基本的逻辑是:腐化的是人,而不是地方!
朱元璋也是早早定都于此,他们为什么就没有腐化堕落呢?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在其建都南京之初,是不是也没有谁腐化成太平天国这个样子呢?
要腐化的集团,去了南京会腐化,难道去洛阳、武昌、成都,就不会腐化了吗?
因此,称建都南京导致太平天国统治集团腐化,是立不住脚的。
2、太平天国的严重内讧。
“天京事变”,王杀王,是太平天国历史上最沉痛的一页。
然而,这与是否定都南京,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难道不定都南京,诸王之间的权力关系就清楚了,就和谐了吗?
太平天国高层的内斗,是早在贫瘠的紫荆山就开始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爆发,这与是不是在南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3、其他严重失误,与定都南京,也无关系。
太平天国的其他严重问题,比如奇葩的教义、北伐、西征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未大力建设水军等,也都与建都南京实在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所以,太平天国的许多失误、问题,与南京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只不过,因为定都于南京,而发生于南京罢了!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是当时最为有利的选择。
创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是当时形势所需,而南京,又确实是最理想的根据地中心!
将太平天国后来出现的许多问题,归因为建都南京,这是不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