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年张爱萍夫妇登门看望萧克, 临别前留下珍贵合影, 军人气质满分

百年人物志2024-07-20 10:28:52  114

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张爱萍出生在四川达县,15岁参加革命。萧克出生在湖南嘉禾一个清贫的农户家中。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他们走到了一起,并成为了我军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高级将领。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他们相识、相知,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30年春,时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的萧克率部进军江西、湖南,张爱萍则是在这一年年底来到中央苏区参加工作的。

1931年7月,萧克调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同国民党发起的第三次反“围剿”展开激烈作战。

在这一背景下,萧克和张爱萍在江西永泰县的一个小山村第一次见面了。当时,张爱萍是永泰县的县委书记。

1931年7月,萧克来到这里执行组织和动员当地人民群众一起展开反“围剿”的任务。他在一个树林里召开动员大会。会上,就在他作动员报告,发表讲话的时候,突然传来了飞机轰隆的声音,大家纷纷抬头往上看,果然是敌人的飞机,而且飞得很低。

正在讲话的萧克二话不说,突然拿起机枪,就冲到了山上,然后就朝着飞机的方向扫射。敌人见状,立即把飞机往高拉起来飞走了。

这件事给张爱萍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97年7月14日,萧克九十大寿之际,张爱萍携一家人特意赶来为老战友祝寿,并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个特别的礼物就是当年萧克拿机枪打敌机时,张爱萍为他写下的一首打油诗。在时隔66年后,张爱萍终于将这首打油诗写出来送给了萧克:

“东方晓,动员列队反围剿。准备好,军民奋起,苏区必保。敌机低袭狂呼啸,师长親举机枪扫,争分秒,登山高射,飞贼逃跑。”

张爱萍和萧克等将领在经历战火、指挥作战的同时,他们也在艰苦的岁月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1981年,在国防科委举行的一个摄影学习班里,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授课内容。座位最后一排坐着一位老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张爱萍将军。直到下课的时候,听同一堂课的大家才发现了这位老将军的身影。

同年12月,张爱萍在参观完国防科委摄影美术汇报展览后,他更是提笔写下了题词:

“妙笔,纤刀,闪光镜,三千毛瑟莫当!”

简单十二个字便道明了摄影艺术的真谛,足见张爱萍将军是个真正喜爱摄影,对摄影颇有研究的人。

其实,张爱萍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对摄影感兴趣了。出生在偏僻山村的张爱萍从小没有听说过摄影、照相这类名词。

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来到距离家乡30里外的县城上中学后,在街上发现了县城里唯一的一家照相馆。看着玻璃橱窗上摆放着的照片,张爱萍深受吸引。从这时起,他便在心中萌生了对摄影的兴趣。

在上中学期间,张爱萍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来照相馆玩,但这时的他只能一饱眼福。

参加革命后,张爱萍便将自己的这一兴趣抛之脑后。然而,1936年的一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采访,搜集写作素材,他拍下了当时正在和同志们打网球的张爱萍。

时隔多年,当再次近距离地看到照相机后,张爱萍埋藏于心底的摄影梦又跑了出来。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上海、南京形势紧张。张爱萍向组织提出了到抗日前线去的请求。

一天,张爱萍被通知去见毛主席。两人一见面,毛主席便开门见山地问他说:“你以前在上海做过地下工作,中央考虑你还是去上海,当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敌后游击作战,你愿意吗?”

张爱萍当场说道:“愿意。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就这样,张爱萍来到了上海。当时,“八一三”淞沪会战已经爆发,在忙碌的工作中,张爱萍还曾抽空来到照相馆、器材店看一看,并掏钱买下了一本有关摄影技术和操作办法的小册子。

此后,张爱萍先后辗转于江、浙、豫等省组织并开展敌后游击抗战,而那本关于摄影的小册子始终被他随身携带着。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他便拿着翻来覆去地看。虽然他没有照相机,但也从这本小册子上懂得了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940年,张爱萍在率部作战中缴获了一架德国造的莱卡相机。此后,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战士们总能看到一位配着一支左轮手枪,带着一架照相机的将领,他就是张爱萍。

当时,一些战士们还曾认为摆弄摄像机的张爱萍“不务正业”,认为他作为我党的一名高级将领,却还有闲工夫玩相机。

然而,正是因为张爱萍的“不务正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为我党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有价值的画面。

他按动了多少次快门早已数不清了,但在后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展出的作品和有关新四军的摄影展上,人们惊讶地发现,张爱萍的作品有很多。

除了拍摄我军战士们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冲锋陷阵的场景外,张爱萍还记录下了底层老百姓苦难的生活,这是日本人侵略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铁的罪证。

和平年代,张爱萍又见证了新中国从建设到崛起的伟大历史进程。2000年,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张爱萍和妻子李又兰来到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老战友萧克。此时,张爱萍已经90岁高龄,萧克也已经93岁高龄。

看着精神头不错的萧克,张爱萍这才放下心来。临走前,张爱萍夫妇还和萧克夫妇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从照片上看,萧克虽然身穿病号服,张爱萍手里也拿着拐杖,不可否认,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两人身上的军人气质却依旧不减当年。

跟张爱萍将军喜欢摄影的爱好不同,萧克将军喜爱文学,他还曾获得过茅盾文学奖。

萧克的父亲是前清的秀才,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从小就喜欢阅读,四书五经都曾读过,少年时期,他便在心中立下了救国救民的伟大志向。

1927年,萧克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便坚定信念,始终跟随党开展革命运动。在四处征战、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后,萧克也逐渐成长为了我党的一名优秀将领,已经能够独当一面,率部指挥作战了。

这一时期,百忙之中的萧克还抽空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萧克的公务十分繁重,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开展工作,除了要指挥作战,还要审阅文件、战报、电报。因此,他搞创作的时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剩多少。

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甚至还有时间读小说。而他也没有因为如此繁重的工作显得疲惫不堪。相反,他将工作视为兴奋剂,一打起仗来就忘了睡觉吃饭。

1937年5月,萧克开始了长篇小说《罗霄军》的创作,历时两年写成了初稿。

直到1988年,这部小说经过多次修改,几次失而复得才以《浴血罗霄》这一名字出版,一经发行,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荣获了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此后,萧克将军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

2003年5月的一天,已经96岁高龄的萧克登上了武夷山,并即兴赋联:

“海峡两岸东西相望,炎黄一家世代同根。”

从中能够窥见将军的才学。

2008年10月24日,萧克在北京病逝,享年102岁。这位见证了中国走入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和变化的老将军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参考资料:中国军网、文汇报、《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326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