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援黄百韬兵团这个活儿,邱清泉表示,这个我熟啊!
豫东战役的时候,本来被包围的是区寿年,黄百韬和邱清泉都是去解围的。
邱清泉一开始的时候磨洋工,不出全力,黄百韬一顿猛打猛冲,就突进去了。
但黄百韬突进去之后,自己也已经是残血了,所以被粟裕调整战线,一起包围了。
关键时刻,常公下了死命令,要求邱清泉务必全力增援。
邱清泉看常公动怒了,才派一部分兵力侧翼迂回华野的阻击阵地。
这时候粟裕已经无兵可用,用来阻击的是已经被打残退下来休整的中野十一纵。
十一纵本身已经是残血,没有顶住当时国军装备最好的第五军,就被突过去了。
这之后粟裕看到战线已经被撕开,最后选择了主动撤退,豫东战役结束。
所以说,看邱清泉到底尽力了没有,其实就是看到底有没有想办法。
如果只是在正面每天打枪打炮,常规性进攻,这就属于磨洋工。
如果他出奇兵从侧翼迂回,这就是真的想增援解围了。
豫东战役结束后,常公给黄百韬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表彰他增援积极。
邱清泉认为自己出了大力,却什么都没捞着,所以很恼火,记恨黄百韬。
这就是为什么黄百韬在被包围之后会说,自己是拿青天白日勋章的,别人是升官发财的。
所以,黄百韬求李弥等一等他,不要这么快往徐州撤退。
就是因为他知道邱清泉是指望不上的。
到淮海战役的时候,黄百韬又被包围,刘峙下令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向东攻击,救援黄百韬。
一开始的时候,邱清泉显然是没有尽力的,基本是是磨洋工的姿态。
按照时任96师师长邓军林和45师师长郭吉谦的回忆,最初并没有尽力,因为兵团核心主力第五军没有出动。
第一阶段的增援主力是70军和72军,战斗力都不算太强。
两个军每天抽调几个营在一线攻击,进展不大。
到第二阶段之后,常公要求邱清泉马上全力解围,这之后情况就变了,开始尽力了。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派了重建的74军从潘塘镇迂回,企图从侧翼突破解放军的阻击线。
不过阴差阳错的是,这时候华野也想从侧翼迂回,切断邱李两兵团和徐州的联系。
结果是两个迂回的部队夜间在潘塘镇打了一场遭遇战,双方都以为遭了埋伏。
74军虽然是重建后的部队,发的武器装备也很差,但战斗力倒是不赖。
遭遇战打响之后,74军很快就稳住阵脚,建立阵地,开始一板一眼的打起来了。
同时向兵团部求救,要求邱清泉尽快派援兵来。
到天明之后,华野以为自己的战略意图已经暴露,于是主动后撤。
华野部队后撤的时候,邱清泉马上派邓军林跟踪追击,这就是所谓的徐东大捷。
这之后进入第三阶段,邱清泉就再也不去迂回了,就是从正面稳扎稳打。
不仅上报了一个徐东大捷,在南京大肆宣传,而且也对常公可以交代了。
不是我不尽力,是实在打不动啊,你看我迂回人家,都差点把自己搭进去了。
粟裕在被批评之后,也调整部署,不再贪大求多,一边阻击,一边全力歼灭黄百韬兵团。
邱清泉确实也增加了进攻的兵力,但再不去迂回了,就不是真心想解围了。
至于李弥兵团,总共两个军,还要留一个守徐州,只有一个军进攻,指望不上。
孙元良兵团赶到之后,李弥兵团留守的军也调过去进攻,但也于事无补。
不过黄百韬倒是一直对李弥兵团寄予希望,觉得李弥比邱清泉靠谱一些。
实际上,邱清泉磨洋工,李弥比邱清泉还会磨洋工,都没有全力增援。
说到底,这个时期的国军野战能力已经严重退化,如果没有工事,没能力和解放军野战。
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虽然没把黄百韬救出来,但好歹没被华野隔断和徐州的联系,还能全身而退,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