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陕西省礼泉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联合发布通告,对14年前被盗的唐建陵石狮,悬赏100万元征集线索。据了解,2010年4月3日,礼泉县昭陵乡发生一起特大文物被盗案,唐建陵东门遗址一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石狮被盗。
红星新闻记者从当地警方处了解到,案发后,警方成立专案组开展侦破。十余年来,专案组民警行程数千公里,先后赴多地核查相关线索及信息,抓获相关嫌疑人30余名,从中带破其他各类文物案件15起,但石狮仍然下落不明。
7月18日,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红星新闻记者探访唐建陵石狮被盗地点。现场村民告诉记者,出事后,石狮子的底座已被建陵文管所搬走,如今两边修建了铁栏杆,并加装视频监控。周围杂草丛生,已不见任何石狮子的遗留痕迹,只有铁栏杆外还有一块光秃秃的石碑。
▲箭头所指的黑色围栏处是被盗石狮曾经的所在地,目前已加装监控
目前建陵石刻已加装围栏
当地村民与其世代为伴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谢高文曾在接受华商报采访时表示,建陵的石刻为现存唐十八陵中保存陵饰石刻最多、最完整,雕刻最细腻的一座唐陵。从石刻风格来看,建陵与乾陵石刻为同一时期,石刻高大健壮,气势宏伟,为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之巅峰。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陵园依山而建,几道梁上拥有地面文物52件,陵寝内城东、西、南、北四个门相距遥远,且沟壑纵横。而被盗的石狮子,被当地人称为“狮子凹”。两尊石狮均为石灰岩质,圆雕,蹲踞状,四足与底座连为一体,高约1.5米、长约1.3米、胸宽约0.8米,每尊重约两吨。
7月18日,红星新闻记者在陵园附近走访时,见到不少散落在田间的石刻。经过岁月的洗礼,部分石刻表面已经斑驳破损,为了避免被游客攀爬触摸,所有的石刻周围都加装护栏。
▲散落在农田间的石刻
红星新闻记者在唐建陵附近走访了索山村、任池村、山西头村、石马岭村,多位村民均表示知晓被盗的石狮子。在石马岭走访时记者看到,一位老人在一座武将石刻前伫立良久,喃喃自语。
老人告诉红星新闻,自己从小就居住在这里,家里人世代和这些石刻为伴,他闲暇时就会过来和这些石刻“说说话”。石刻与老人相视而立,一望千年。
▲一位老人站在武将石刻前
“原来那对石狮子,有一个在地上倒着呢,考古队来了之后把它给扶起来,但是在当年4月就被贼偷了。”在石马岭唐建陵文管所附近居住的另一位老人告诉红星新闻,石狮子所在的地点汽车开不上去,盗贼是通过手拉吊链将石狮子吊起来,然后运走的。
在2024年礼泉县官方悬赏通告中,证实了上述老人的说法。通告称,系多人结伙作案,在夜间利用支架、吊链、柴油三轮车等吊装、运输工具,将唐建陵东门遗址的一对石狮子盗走。
盗走石狮处被村民称为“东华门”
周边已加装监控和围栏
现在,唐建陵山上的215县道已经过整修,开车从山下可以直接到达被盗石狮的山头附近。
石狮所在的任池村周边依山修建了小型的游乐园,不时有游客在此纳凉和游玩,想要登山可以沿着新修的绿道和阶梯前往,在山顶处还修建有凉亭。
▲石狮原本蹲踞的山头
对于石狮子被盗的具体地点,附近的年轻人大都表示不知道,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告知红星新闻记者大致的方位。
在山西头村一王姓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抵达石狮子曾经所在的山头。“外地人就算知道大概位置,没有我们当地人带,根本找不到。”王姓老人说,被盗地点被村民俗称为“东华门”。
王姓老人告诉红星新闻,“我小时候就在这山谷底下放羊,有时候羊吃草会爬上坡来,我就跟着上来,趴在这石狮子身上,骑着玩。”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石狮子已经被盗,但周边仍然加装了围栏和监控设备。如今,已看不到石狮子留下的文物痕迹,附近杂草丛生,只剩围栏外还孤零零地躺着一块石碑。
▲杂草丛中的一块石碑
“当时(石狮)被偷了之后,公安也来我们村调查,但重点排查的都是那些无业的社会闲散人员。我们也想提供点线索,但不知道,也帮不了什么忙。”王姓老人告诉红星新闻。
在唐建陵山下,红星新闻记者见到了如今的建陵文管所所长。对方表示,他是前几年来的,事发时还没在此任职。目前,文管所包括他在内共有四名工作人员,平时主要负责定期巡逻周边山梁附近的文物。
“现在安保措施加强了很多,石刻外面都装了护栏,周边的山梁安装视频监控,包括曾经石狮子被盗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视频监控实时看到。”该所长介绍道。
▲文管所
据了解,2010年5月17日,咸阳市公安局向全国发布《关于礼泉石狮被盗案的协查通报》称,凡提供线索破案者,公安机关将予以现金10万元奖励。从2010年至2020年,悬赏金额从10万元涨到20万元,再到30万元,直至如今的100万元。
礼泉县公安局负责此案的一名民警告诉红星新闻,这些年,他们一直未曾放弃侦破此案。“希望这个悬赏通告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以便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早日破案。”
▲最新悬赏通告
红星新闻记者钟梦哲罗梦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18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