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 他, 超越李嘉诚, 成华人新首富, 日赚9.3亿元

李砍柴2024-03-08 17:56:56  490

2023年底,福布斯公布了全球年度增长最多的10位亿万富豪。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下,入榜者是马斯克、扎克伯格、贝索斯等为首的科技巨子。

其中仅有的两名华人,一位是眼下风头正盛的英伟达黄仁勋,另一位,则是彭云鹏。

彭云鹏以479亿美元(约3400亿人民币)财富增长,轻松超过了谷歌、微软等巨头掌门人,跻身全球第四。

3400亿是什么概念?简单换算一下,就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平均每天赚9.3亿。每一秒,财富增加1.08万。

出人意料的是,他所凭仗的,却是木材、石化、能源等“老掉牙”的传统行业。

534亿美元的总身价,不仅让他成了印尼新首富,财富相当于二、三名之和,也让他成为2023年赚钱最多的华人。

即便如此,坊间对这位80岁高龄的印尼华人,几乎一无所知。

1944年,彭云鹏出生在印度尼西亚西边的加里曼丹,祖籍广东陆丰。

早年祖父从广东陆丰远渡重洋到印尼谋生,直到他的父亲出生,并结婚生子,彭家人成了真正的印尼侨民。

背井离乡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难。彭父身兼数职,大多数时间以割胶为生,空余时化身裁缝。即使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直到9岁那年,彭云鹏才有机会走进学校。

彭云鹏聪慧,上午去胶林帮忙,下午上课,却还是连跳三级,仅用三年就读完了小学所有课程。

生活的窘困,是一座牢笼。即便天赋异禀,小学一毕业,家里还是无力再供他读书。

11岁的彭云鹏,先是去小金铺当学徒,之后又来到堂兄的杂货店做了一名小工。

堂兄见其聪明,不忍其早早辍学,便资助他上了初中。这一次,他又用两年时间,读完了三年课程。

穷人的孩子,社会是最好的大学。

初中一毕业,彭云鹏便只身千里遥遥前往雅加达谋生,当过学徒、做过店员。最艰难的时候,他做小巴车司机,以沿途揽客为生。

底层生活的粗粝小道上,有无数分岔口。这一切在彭云鹏23岁那年,迎来转机。

1967年,彭云鹏从事国际贸易时,结识了著名华人企业家黄双安。

这位早年去往马来西亚谋生,后来成为印尼一代“木王”的福州人,与彭云鹏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

黄双安虽然所受的教育不多,却极善分析。在木材厂打杂三年后,26岁就自立门户,开创了东加里曼丹第一家拥有伐木专营权的木材公司——财源蒂公司

黄双安先生

彭云鹏景仰黄双安开阔的视野和格局,黄双安也欣赏眼前后辈的踏实精干,两人一见如故。

两年后,彭云鹏受邀加入财源蒂,成了公司第一批员工。

8年时间,最初的“材源蒂公司”发展成了“材源蒂集团”。而彭云鹏也一步步从最初普通职员,到负责整个集团的财政事务,最后成了公司总经理。

70年代中后期,苏哈托统治的“新秩序”下,当政火力全开。伴随投资法的支持,印尼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木材出口国。

印尼蓬盛的土地上,一个崭新的时代,缓缓展开。

1977年,彭云鹏离开了财源蒂,随后注册了巴里托太平洋公司。

他自己大概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小小木材厂,日后会成为享誉整个东南亚的木材集团。

彭云鹏的魄力,在一开始就初见端倪。

芒哥勒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周边环境恶劣,是当地人眼中的“死岛”。

曾先后有四家菲律宾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打芒哥勒岛的主意,但最后都放弃了。

1977年,33岁的彭云鹏向印尼当局申请芒哥勒岛森林经营权,当地工业部长大为震惊:“他可能疯了!”

很多人等着看笑话,直到岛上出现了港口,越来越丰富的生活配套,庞大的胶合板厂,上万名工人……

在彭云鹏的努力下,这座荒岛,硬生生成了生机勃勃的工业小城。

大量木材、胶合板,源源不断运往印尼各地,彭云鹏和他的巴里多帝国,就此崛起。

“彭云鹏”这个名字,第一次被写进印尼商界史册。

奠基仪式上,彭云鹏直言:

“没有胆略与坚韧毅力,是不敢投入到这个地区的。我们没有详细考虑和估算成败得失,最主要是去建设。”

载满木材的船只,从岛港出发,沿着雨林的交错河道蜿蜒前行,缓缓驶入太平洋。

90年代初,巴里多集团70间木场分布在印尼各地。550万公顷的雨林开采权,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热带雨林大王”。

多年来,每年220万立方米的三夹板,20万立方米的锯木,也让巴里多集团始终霸占着世界最大三夹板生产商及出口商的宝座。

作为印尼广袤乡村地区的最大雇主,每年约有30多万人,靠巴里多集团的工作岗位,安顿全家老小的生活。

一根根林木迅速变成成捆的钞票,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也加速着古老雨林的消失速度。

“总有一天,山林会被砍伐一空。”

众多木材厂主深知这一点,只是面对巨额的投入,没有人愿意为此付诸行动。

彭云鹏从小生长于此,对雨林有着深厚感情。敦厚的性格,让他无法置身事外。随即,他开始在苏门答腊巨港附近开疆拓土,植树造林。

打造可持续的生态和商业路径,和时间赛跑。

这正是当局最乐意看到的情形,不仅给予宽松的贷款条件,还特地将巴里多公司的还款起始日期延长到8年后。

1991年,彭云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造林人。50万公顷的人造雨林,足有10个新加坡那么大。

“当我从直升机上往下看时,看到的尽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一片,那种感觉好爽。”

此时,彭云鹏的巴里多已经发展成坐拥650万公顷森林开发权,近70条胶合板生产线,4万多员工的庞大帝国,业界冠名“林业大王”“胶合板大王”。

同年,他因地制宜,斥资12亿美元,在苏门答腊创建了一座纸浆工厂。全面投产第一年,50万吨纸张产量,额外产出25万吨人造纤维。

生生不息的雨林,给足了彭云鹏底气,也缓缓拉开了巴里多扩张的序幕。

许多人认为,1991年踏入石油化工领域,是彭云鹏人生最大一次“豪赌”。

彼时,印尼根本没有一家像样的石化厂。眼看使用需求与日俱增,他们不得不每年斥巨资进口。

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进口货的原材料,却产自印尼本土。

印尼当局经常为此抓耳挠腮。

多年的摸爬滚打,早就造就了彭云鹏毒辣的商业眼光。当他提出投入22.5亿美元巨资,建立大型化工厂时,立刻得到上面的全力支持。

3年后,工厂正式投产,165万吨化工原料的年产值,不但每年为本土节省下数亿美元外汇,还逐渐发展为东南亚最大的石化企业。

随后,他向中国石化发出邀请,共同投资建立了炼油厂和尿素厂两个巨型项目。

当地媒体盛赞其胆识“空前绝后”,彭云鹏觉得这很正常:

“我喜欢做有挑战性的项目。当大项目和小项目需要差不多时间和精力时,我更愿意选择做大项目。”

事实的确如此,彭云鹏的大手笔才刚开始。

多年以来,印尼的汽车市场背后始终绕不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威廉·索里亚贾亚。他被称为“汽车之王”,所创建的阿斯特达牢牢控制着印尼大半汽车市场。

丰田、宝马、雷克萨斯等大大小小的品牌,尽在其掌控之中。

然而1993年,威廉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其长子掌管的苏玛银行,因大笔的不良贷款和1.5万亿印尼盾外债的“天坑”,不得不东躲西藏。

之后,愤怒的债主将威廉的住所围住,一口棺材赫然怼在门口。无奈之下,威廉痛苦的做出决定:出售阿斯特达76%的股权。

对此,印尼最大报刊《罗盘报》的社论无比笃定:“唯一能救阿斯特达的,只有彭云鹏一人。”

事实的确如此。不久该刊再次爆出消息:“彭云鹏已成为印尼民众公认拥有30亿美元资产的阿斯特达商业帝国的新主人”。

彭云鹏联合印尼首富林绍良家族收购阿斯特拉的壮举,如一颗炸雷,炸响在印尼商海上空。

阿斯特达的出局,也让多年来印尼财团龙虎榜排名首次出现变化。

林绍良的三林集团仍稳坐“第一把交椅”,黄奕聪的金光集团成为“第二人”,而后起之秀彭云鹏和他的巴里多,则后来居上,位列第三。

华人之光,三足鼎立,分庭抗礼。

成绩和质疑从来都是事情的一体两面。大步扩张之下,“操之过急”的声音始终存在。彭云鹏明显有不同看法。

1993年9月,他一鼓作气,将巴里多太平洋集团挂牌上市。38.5倍的超额认购,让证券交易所不得不打破“每天一次股票交易”的设定,改为每天两次。

此后,25亿美元市值的巴里多,一跃成为印尼最大的上市公司。

“我们一旦做出决定后,就会全力以赴。在生意投资上,谈的是眼光要看得准,判断要正确,而且速度也要快。”

9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里,彭云鹏耗资百亿美元,带领巴里多一路狂奔,等待一场风暴的侵袭。

1997年7月,一场惨烈的金融危机在泰国爆发,迅速向整个亚洲蔓延。

彼时,印尼盾的大幅贬值,让资源型出口为主的印尼经济瞬间遭受重创。短时间内,就有16家银行被迫关门。大量本土企业如寒冬之草,纷纷凋敝。

覆巢一下,无人幸免。彭云鹏自然也不例外。

货币不断贬值,让扩张时的“利器”——银行外汇贷款,一夜反转,变成了越来越拿不住的烫手山芋,百亿美元资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剧缩水。

不仅如此,巴里多木业也一落千丈。曾经50亿美元的市值,第一次出现亏空,瞬间只剩下300万。

更糟糕的是,经济恶化触发了更大的社会危机。在百姓的怒火中,苏哈托政权分崩离析,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性格温和又善交际的彭云鹏一向与其交好,自然也被殃及。

彭云鹏和他的巴里多帝国,一度游离在破产的边缘。

四面楚歌之下,他不动声色拉来一众债主,将自己的产业布局和发展预期和盘托出。

债主感受到彭云鹏的朴实和坦诚,答应将债务延缓到15至20年。

后来提及这段往事,彭云鹏特地强调了企业转型升级: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加企业自身的资本运营、减少贷款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必备条件。”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斗转星移,历史的巨轮碾过2000多年,这句话却从未过时。

伴随互联网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而地热发电,就是其中一种。

印尼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然而据统计,开发利用率却仅有5%。

金融危机十年后的2017年,彭云鹏大手一挥,再次震动了东南亚。这一次,他耗巨资一举收购了美国雪佛龙位于印尼和菲律宾的地热发电站。

这是印尼历史上最大的一宗跨国收购项目。

有专业机构预测,到2030年,巴里托旗下星能源公司,很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国地热发电企业。

指针飞速向前,彭云鹏卓越的眼光所带来的成果开始凸显。

2023年10月9日,星能源公司在雅加达上市。本打算首次募集2亿美元资金,最终认购额却是预期的135倍。

短短两个月,星能源市值高达近5000亿元,是印尼市值最高的企业。

遥想之前最艰难的岁月里,彭云鹏曾说:

“作为企业家,不能软弱低头,不应悲观失望。而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清醒面地对现实,从容不迫处理各种是非矛盾,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准备应付最不利的局面,同时力争最好的结果。”

回头看,至少他自己是这样做的。

如今,彭云鹏的巴里托太平洋集团已然成为世界商海中的一轮巨舰。

除了林木、造纸、石化外,集团在银行证券、商旅酒店、能源、航运及房地产等十几个行业,皆有建树,成绩斐然。

很多人将他的成功,归功于出色的商业头脑,杀伐果断的魄力,却鲜有人看到他财富积累的另一面——“饮水思源”“重情重义”。

时间回到创业的起点,“巴里多”是他的出生地,为了记得自己是谁,他用这个名字命名了公司。

之后,每当有人谈及他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时,他总是不忘强调:“我经营的事业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忙。我始终把黄双安作为我的引路人和师尊。”

虽已是印尼国籍,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流淌的是华人血液。

他在祖籍广东陆河县出资筹建中小学,以其父亲命名筹建“彭瑞安归侨子女奖学金”,激励归侨子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003年“非典”,他默不作声地捐资300万人民币;2008年汶川地震,又捐300万人民币;2020年新冠疫情,他再次捐出120万美元。

为北京奥运建造的水立方,彭云鹏是大额捐资人之一。

印度尼西亚东北部,加里曼丹岛静静浮在一片汪洋中,赤道从岛心横穿而过,家乡也被一分为二。

65岁那年,彭云鹏对着媒体不无感慨地说:

“我深深地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愿为印尼的繁荣和社会福利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也深爱祖籍国中国,对中国的进步和崛起感到由衷地高兴和自豪。

希望中国和印尼携手前进,共创辉煌。”

-END-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99.html
最新回复(55)
  • 骑士分享2024-03-11 06:05
    引用15
    外国人了[得瑟][得瑟]和中国有关吗?人家都是外国藉
  • 一只小小蛹2024-03-10 22:15
    引用14
    跟中国没有半点关系,看这些人就是扯蛋
  • 阿青动漫2024-03-10 21:55
    引用13
    作者这么卖力地宣扬,试问人家那么有钱可分了几毛钱给你
  • 时报TV2024-03-10 18:09
    引用12
    他每天赚多少都与我无半点关系。
  • 托托娱娱2024-03-10 16:15
    引用11
    跟中国富豪有毛关系啊
  • 南玖卿2024-03-10 10:19
    引用10
    李嘉诚真实财富不可估量 而且李嘉诚现在96岁 财产早都分给他儿子和基金会了 不能说超越[滑稽笑]
  • 凌操说商业2024-03-10 09:39
    引用9
    只要是李嘉诚还住在中国土地上
  • 早起看天2024-03-10 08:38
    引用8
    怎么计算的?,他总资产就这么多,平均每天9.3亿怎么计,不是以后每天能进账9.3亿,要不过几年就有万万亿了。
  • 财事酷评2024-03-10 03:14
    引用7
    香港没有公摊,别人放屁你都闻
  • aespa2024-03-10 03:07
    引用6
    再多钱也没有用,…人生几十年他花得完吗?
  • 图说汽车2024-03-10 02:31
    引用5
    打赌 这位富豪 很快也会转移资产[得瑟]
  • 玩车情报局2024-03-10 02:27
    引用4
    老李不屑出来说我不止这些钱
  • DNF大玩家2024-03-09 22:52
    引用3
    李嘉诚推动了公摊面积
  • 逆向投资老李2024-03-09 04:30
    引用2
    人家还在乎首富不首富,9几年能拿7个亿现金在乎首富称号
  • 花椒探影2024-03-08 21:44
    引用1
    补充两点。一,李嘉诚一人捐办了汕头大学和广以理工两所研究型大学。二,李嘉诚捐建了长江学者基金会,为全国顶级科学家提供科研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