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松风以游心

文化学者黎荔2024-07-16 00:35:38  94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所谓松风,就是从松树之间呼啸穿行的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中孔夫子的话是应该“松风”之源。自此千载之下,松柏被赋予了清冷、凝寒的本性。

古人认为,松树是最适合被风声摇曳的植物。因为松树主干挺拔,旁枝交错,叶细条长,整体看上去既高洁又爽朗,既舒展又茂盛,既交错又清透。所以风吹过它的时候,不瘀滞也不过于激荡,疏通畅达,使人心旷神怡,澹泊宁静,有一种自由自在在天地间遨游的逍遥之感。松风远自云中起,一片郁郁松树,风从远处而来,松风犹如浪涛,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远山高峻,千松万柏,枝枝叶叶,风过处,枝倾斜,叶飘拂,枝桠摇曳,万壑松声,譬如激越的琴音,又似汹涌的海涛阵阵,混合着视觉的形象、听觉的感受,松的豪情,风的韵致,浩浩,烈烈,灌耳,峥然,空旷,恬远。当松风摇荡于万山之际,千枝万叶风飗飗,人在松风呼啸之中,就像在海涛中航行,那种清凉与幽邃,瞬间散入四肢百骸之中。

松风为何声?“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古人所认为的“声之至清”,即人听后可消除烦恼忧虑的清音,这至清之音声,可洗净红尘的昏沉污浊,让人内心一派洁净空灵。松声为何至清?皆因松风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声音,参天古松的掩映下,壑虚风渡,松涛阵阵,一个极其寂静安谧的小环境,豁然形成,人置身其中,自是旷神怡情。

松者,其形苍劲,其味古拙,其质淡雅,当群山中的无际松林齐声作响,当长风掠过松树,无论风势强弱,都让人觉得欣然为乐,陶醉其中,想起文学上的典故,想起音乐上的曲调,想起隐士的高尚情操,还有那些冠以《空亭松风》《万壑松风》等等风雅名称的山水画。松风之美,既在其自然属性,更在其清泠悠远、深幽不可测的文化属性。中国人向来偏爱草木,人间草木的品格,或高洁如莲、或孤傲如梅,或疏离如菊、或劲节如竹,或孤高如松,成为文化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在这其中,松,更得文人青睐。松之高傲枯瘦,松之直昂遒劲,松之风声清朗,早已成为诗中意,画中境,曲中情,它暗合着文人孤标独立的性情。人立松下,松风流响,林寒涧肃,白石青苔,它像极了文人内心与天地精神的相往来。

其实,松风一词,再怎么解释都难传其妙,只有来松下憩息,得其沐浴清濯,才自然懂得、领受,从而通体清爽起来。时值农历六月,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大火飘光,炎气酷烈,这时节,只想去漫山遍野的松林中走走,踏一路柔软的松针,随手拣几颗饱满的松球,听听松风过耳。纵然世有俗尘,独得清影相顾。如庄子所说,“君子乘物以游心”,心不能被物拘束住,而是要借由物,去打开心,以游无穷。松风正是这样可乘之物,一山松风连绵起伏,似乎有一种力量,能让人驱去浊气郁结,回归质朴淡然状态。风过处,由动入静,由静入神,动静转换之间,让人彻底放松。疲惫在松林颤动间褪去,心灵在松涛声中舒展。

在城市的街道楼房中,不知今时今日,还有几人听得到松风声?那些消失了的岁月,走不回去了。但是,“松风”还是古人对“茶”的众多别称之一。“松风”原义是指风吹过松林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因为与泡茶煮水时,水烧开发出的声音十分相似,古人以此相互借喻。想当年,在松林中品饮佳茗的古人,应该恰好烹煮好了一壶翻滚的热水,松下的茶人很快便将热水涌动的咕嘟咕嘟声,与风吹过松林的声音,进行了联想,从此茶便有了“松风”这个代称。古代文人墨客的雅兴之高,实在令今人望尘莫及。

由此可见,即使我们不能享用万壑松风,也可以领受茶席间的一壶松风。在一盏茶中,听到松风远沸,于一方小小天地中,片石有致,寸草生情,同样获得内心的安定。无论在山野、庭院、书画、诗词、琴曲,还是在文人书房,雅人茶席中,都有这一棵松,滋养着旷达自适的品格。而人借意于松,以清净恬淡的心境,同样能逍遥太空、与造化游。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9489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