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沈阳7月15日消息(记者李子平)夏日炎炎,正是水稻蓬勃生长的时节。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红菱街道来胜堡村,大片稻田里鲜见有农民劳作。围着750亩的稻田转了一圈,只有路边树荫下,两三名农民在配合无人机飞手,准备为稻田喷洒肥料。
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在田间地头,一座座通过手机就可控制的闸门,实现了上水自动化控制。路边的一个综合观测站,可以实时把天气、墒情、虫情监测数据传到手机上,供技术人员和农民参考。
“所以平时你在地里看不见什么人,都智能化、自动化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跃东告诉记者。八一红菱街道是水稻种植传统优势区,种植面积4.79万亩,年产稻谷3.1万吨,“苏家屯大米(红菱大米)”曾获国家地理标识。如今,数字化、智能化、无人技术等渐渐在这个村庄得到了运用。稻田里的各项数据被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点点手机屏幕,就可以控制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壮观的稻田画(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通过工厂化育苗技术,生产效率提高60%,节约成本20%。”李跃东对于水稻的现代化生产系统的效率如数家珍。眼前这片稻田,种植了44个水稻品种,有的高产,有的味道好,农民用手机一扫地头的二维码,就能知道是什么品种,有什么特点,下一季种什么心里也就有了数。
地头的观景台可将大片稻田一览无余(央广网记者 李子平 摄)
2013年,苏家屯区为来胜堡村选择了辽宁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作为驻村工作队,李跃东在这片稻田一干就是11年,为村里培养技术骨干和技术人才400多人,破解了很多技术难题。在科研单位的大力扶持下,来胜堡村成了科研沃土和乡村振兴的科技引擎。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完成,连片且规整的稻田,看上去非常“养眼”,村民又在田间建设了几百米的风车长廊,种上了巨型稻田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清风徐来,稻浪涌动,正奏响一曲丰收之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9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