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有点东西。
它用《楚门的世界》的套子,拍出东亚家庭的惊悚。
站在马成钢和春兰的视角看,《抓娃娃》像喜剧,站在马继业的立场看,它是悲剧。
影片开头,贾总和丁老师来到马家,希望出手相助,不能让贫穷耽误孩子前途。
马成钢说了段双关语,拒绝他们的好意。
谢谢两位,但我们家真的不需要扶贫。这么说吧,你们看到的这个装修风格是我们整个家族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们不希望这么宁静质朴的生活被打搅。
马成钢是土豪,用“整个家族的选择”暗示穷只是马家的策略,而非马家真实的经济状况。
然而,不明真相的丁老师和贾总,却认为马成钢在装腔作势。
尽管春兰给他们端咖啡,上高希霸雪茄——高希霸雪茄代表的阶层属性明显超出土大款贾总的认知。
他无法破译马成钢的潜台词,离开马家后,他愤怒地说“奇大耻辱”、“越穷越装”。
贾总和丁老师都相信马家很穷,他们的出现是希望能减少穷对马继业的负面影响——不排除贾总有炫耀的成分,但他确实有帮一把的心思。
然而,马继业的生活圈子还有很多嫌贫爱富的同学,他捡瓶子时,同学围着他念顺口溜,就能看出马继业被同学孤立很久了。同样的例子还有,那个私家车是汉兰达的小胖子会奚落马继业没见过世面。
马家的穷,固然可以患难见真情,激发马继业的意志。但是,穷也让马继业的校园生活布满阴霾。
大家都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马继业享受不到,马继业终究是个孩子,没有安贫乐道的强大内心。马继业花1400元买个平板,就是穷困对一个孩子的反噬。
这也暴露马成钢最大的问题,他想要复刻自己贫穷的过去,却想不到时代已经变了。
在这里,插一条彭博社的调查报告。现在的中国人更相信出身和人脉对财富和命运的影响,而在十年前,大家更相信能力和才干。
时代是左右个人命运的重要变量。
话说回来,马成钢的穷养儿计划荒唐无比,就是他忽略了时代变量对个体的影响。
马成钢的校园时代,穷是一种常态,大家没必要五十步笑百步。而马继业面对的是一个新时代,同学们的家庭要么有点钱,要么很有钱。
这些同学有的开汉兰达(二三十万标准),有的是全省有几十家汽车养护连锁店,而只有马继业还带着马成钢几十年前面临的贫困。
那么问题来了,马成钢让儿子复刻他的贫穷,却无法改变儿子同学们的家境。
于是,长期生活在贫富差距大的校园中,马继业变成了一个被孤立的穷学霸。
影片没有过多展现马继业的校园生活,但我可以肯定他是不快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是社会化程度极高的物种。极端贫穷降低了马继业和同学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影片中出现的唯一一个和他有亲密关系的女同学,也被马成钢动用手段转走了。
马成钢确实让马继业变成了有能力冲击清北的学霸,但是,马继业更像是他用来试验的考试机器,而非一个健康成长的儿子。
因此,当马继业发现生活的真相后,他崩溃了。
马成钢对马继业的安排,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爱。当清北成为衡量马继业生活好坏的唯一标准,马继业用一种工具理性的思维对待自己的孩子。然而,这也会漠视父子间的情感和亲密关系,当马继业发现真相后,父子关系崩溃也就理所当然。
《抓娃娃》有个不错的安排,马继业还有个不成器的大儿子马大俊。
“老大徒伤悲”,他能读成“老大走伤悲”,美国义(nan)弟(you)叫Peter,有个中文名是马彼得——中国人都能秒懂的脏话。这里面最耐人寻味的是,马大俊和Peter的关系,能看出审查的痕迹,他们与其说是义弟,不如说是情侣。
马继业第一次见长发披肩的马大俊,喊阿姨,这更像是暗示马大俊的性取向。
马成钢承认他悉心培养马继业,是因为大号废了只好练小号。然而,因为他只强调个人意志的育儿计划,让马继业也成了逆子。
两个逆子都没有让马继业心想事成,《抓娃娃》给了一个看似好笑,却更惊悚的结尾——相信看过的人都懂。
《抓娃娃》可以被当做一部喜剧,也能看做一部悲剧。
马成钢的育儿焦虑,也是东亚爹的共同焦虑,父辈智慧不合时宜,爹味成为年轻人最讨厌的词汇之一。
时代和智慧用的是不同的步幅,在一个社会巨变的时代,父辈相信的人生智慧,套用在下一代身上,更像是荒唐无比的刻舟求剑。
在影片中,马继业和奶奶告别,背的是《弟子规》那一套。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仪容得体当然不是文化糟粕,但《弟子规》对孝文化的过度强调,属于文化糟粕。分享一下《弟子规》的其他内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就是,孩子的一切行为,要以父母的意愿为准绳。
发现了没?这非常符合马成钢的育儿理念:我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
我在前文强调,《抓娃娃》拍出东亚家庭的惊悚氛围,就是因为这种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依旧阴魂不散。
传统社会强调三纲五常,信奉崇老文化,因为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匹配那个时代的生产力。老年人的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能够应对那个相对稳定的时代(当时多子多孙都能提高生产力)。高龄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他们的存在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多帮助和庇佑。
如今我们当代已经没有崇老文化的土壤了,根本原因是时代变了,知识壁垒已经被技术打破了。
由于信息与传播技术(始于印刷术并扩展到互联网)的发达,老年人不再独有对知识和智慧的掌握,他们的地位动摇了,崇老文化瓦解了。新技术创造了新职业,要求新的专业技能,进一步破坏了经验和人情练达的独有价值。
《最好的告别》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政治正确就是做自己。做自己,当然不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干扰。
马成钢对马继业的过度干预让人窒息,如果全部放开,马继业也很能成才。父子之间如何能把握好交往的尺度,既能给孩子有益的滋养,也能保持亲密关系,这是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的课题——可惜绝大多数人父母都不会学,学不会。
《抓娃娃》用荒诞的喜剧形式,做到了对爹味的讽刺。于是,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会发现,马成钢一哭,观众就笑。他哭得越伤心,观众笑得越开心。
马成钢作为马家的致富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即便春兰并不认可马成钢的教育方式,她还是打了配合。
我对春兰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马继业进入青春期后,春兰的嗓音有一种中老年人的沙哑味。这些年,为了孩子自导自演楚门的世界,春兰的变老的嗓音中有一种让人唏嘘的苍凉。
总体来说,《抓娃娃》和之前闫飞彭大魔自编自导的喜剧不太一样,他们用《抓娃娃》拓宽了西虹市的叙事宇宙——好吧,宇宙没有边界。
看完《抓娃娃》后,我好想去西虹市,在秋雅路上走一走,或许能碰到袁华,看看他过得怎么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9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