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战斗英雄, 给美国人讲的版本和国内不同, 哪个才是真实历史?

女公子来也2024-07-12 19:35:00  96

若是对上甘岭战役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听说过134团“特功8连”连长李保成的英雄事迹。

然而,在美国人的采访里,李保成说的话却和国内版本很大的差异。

他说了什么,究竟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历史?

半年4个特等功

提起李保成,除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他还有半年拿下4个特等功,一年中从新兵升到排长的传奇经历。

不愿当将军的士兵是不好的士兵,但能当将军者凤毛麟角,能快速功劳升迁的也是少之又少。

李保成却做到了,1927年出生,19岁参军的时候正逢内战,第二年刚入伍不久的他就被提成排长了。

为什么能提升呢?看看他的表现就知道,1948年第二次洛阳战斗中,李保成只身一人就敢潜入敌阵,一口气歼敌23人。

看到仿佛化身杀神的他,敌人纷纷逃窜,还是让李保成在一个仓库里找到31人。

李保成英勇顽强却也不是有勇无谋之辈,他没有急着冲进去,而是拿出几颗手榴弹,敌人迫于威胁只能乖乖投降。

李保成因此立下人生的第一个一等功,还荣获家乡赵官村村民自发赠送的木匾“为民立功”。

令人惊叹的是,这年(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打响后,李保成再次夺取了集体特等功。

当时,他带领两名突击队员在外界侦察,碰巧发现了一个敌军的旅级指挥所。

按理说他们应该将敌情上报组织,再带兵前来攻打,但李保成随机应变,认为敌军指挥所军力不强,可以一搏。

就这样,在李保成的布置下,三个人对敌指挥所发起了总攻,最终摧毁了指挥所还俘虏了几个指挥员。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李保成再次出手,竟然率两个班的人马奋勇杀敌,竟然只用步枪和七颗手榴弹就干掉了敌人五个地堡,并击退反扑。

此战为大部队发起总攻争取了时间,在我军之中流传了许久。

1950年西南剿匪时,李保成已经参军四年,当上了副连长,就是这次任务让他在半年内连立4次特等功。

在黔西消灭残匪斗争中,李保成一如既往地英勇冲锋,以少胜多,大大加速了部队整个剿匪计划,6个月先后四次光荣立功,因而被评为特等功臣。

纵观全国剿匪队伍,他这样的荣耀也是独有一份的,家乡老百姓又为他立匾庆功,不过在李保成的他人生荣耀中这都只算小小一部分,论成就当然还得看上甘岭战役。

血战上甘岭

看过《上甘岭》电影的人想必记得钢八连长张忠发,很多人都说这位英雄男儿的原型便是李保成。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有多么艰难险阻,上甘岭战役更是难上加难。

1952年10月,美军调集6个师的重兵加几百余大炮坦克猛攻我军防守的上甘岭。

此战意义非同小可,一旦上甘岭失守,我军后方供给线可能会被彻底切断,当时驻守上甘岭高地的我军,除了地理优势真是毫无优势可言。

在敌人源源不断的狂轰滥炸下,高地工事迅速被夷为平地,人员伤亡惨重,整个山岭黢黑一片。

尤其597.9高地15军的1连就只剩下20人,如果不是山上有坑道,早就打光了。

1952年10月17日,李保成所在八连接到命令,火速上山增援一连,在坑道进行防御性战斗。

第二天晚上,他们两百多人连摸黑爬上山,赶在黎明前开进了坑道。

坑道内到处都是尸体、弹壳和垃圾,啥补给物资都没有,不同连的一百名士兵或聚或散,士气低落到极点。

李保成担起了指挥保卫这座山和坑道的责任,和教导员李安德决定以8连为主组建坑道党支部,形成新的战斗核心。

他们一边疏散重伤的战士们回后方,一边指挥抵抗敌人攻击。

每次敌人都是重火力进攻坑道,直到日落才停止,要不是得益于“S”形地道的限制,恐怕敌人早就进入坑道了。

尽管如此,坑道还是接连被炸塌,每天都有战士伤亡,有的直接被活埋在了坑道内。

众人只能依靠随身携带的小铲子和镐在山里挖掘建造坑道,当携带的食物耗尽时,再转移到后方获取补给。

10月20日,李保成想出一个积极防御计划:夜间出坑道攻击敌军,对方撤退,我方就接手阵地,等敌人第二天反攻,我们再撤回坑道。

这样敌人就没时间找到坑道入口,发起大规模攻击,也就保证了我军白天的安全。

李保成带队在山上待了十二天,歼敌一千多人,竭尽全力保卫了坑道,直到10月29日收到命令撤退下山。

八连失去了两名连政治指导员、八名排长、所有班长与一百多名士兵,全队200多人,最后只剩下六人。

上甘岭战后,李保成的8连荣立“集体特等功”,自己也被评为特等功臣,后人称他为。

至此,这就是国内解密流传的版本,然而在美国人的采访中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国内国外不同版本

国内解密的版本中,有些内容存在些许区别还好,比如伤亡误差、坑道幸存人数等,但有一些内容就大相径庭了。

在李保成进入坑道的第二天,他召开会议、接过指挥权,作出疏散重伤人员的决定。

然而当天晚上就有几个伤势不重的人试图逃离,不仅有普通士兵还有一个营长。

被人发现后,士兵当场就给处决了,而营长回国后接受了军事法庭的审判。

这段内容在张嵩山的《解密上甘岭》中,却说那位营长和李保成不在一个坑道,他们也没有假装伤员浑水摸鱼。

尝试下山完全是被美军的火焰喷射器封锁得受不了,才作出突围的错误决定。

还有一处不同,李保成指挥8连展开反击第一天,坑道被密集的炮火一块一块摧毁得越来越小,牺牲人数大幅增加。

此情此景令很多8连战士产生动摇,有人找上李保成说,从没打过这么无力的仗,感觉自己就被困在陷阱里的猴子,只能任人袭击,或许用不了三四天,他们就被干光了。

当时团长也通过电台问李保成,要不要增援,或者让一个连来换他们下山。

李保成拒绝了,因为他明白再多部队来也只是平添牺牲,除非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防御办法。

即李保成后来提出的,夜间出坑攻击占阵地,白天回坑防御。

这个主意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原来是8连士兵夜间出坑道找水和弹药的时候,不听李保成“不要交战”的嘱咐,跑进敌人战壕开枪带来的灵感。

没想到大部分美韩士兵夜间遇到交火,就撤出战壕下山,可能因为晚上没有火力支援,而且他们自信第二天能轻松夺回阵地。

以上这一部分内容在国内却完全没有提及,没有提到8连士兵的沮丧绝望,也没有说到积极防御计划是怎么产生的。

只一笔轻轻带过,说8连上山就是要在15军发起反击时发挥大作用,凸显的更多是领导和整个15军的作用。

有人说李保成对美国人说的内容并不客观,夹杂了自身的想法,且被翻译等因素给放大了,这是一种抹黑。

但也有人认为,不实的宣传才是对志愿军的抹黑。

其实真正的上甘岭战役比我们所了解的残酷千百倍,我们和敌人的差距远远不止装备物资。

可以理解国内要树立榜样、宣扬精神的需要,志愿军的顽强和伟大是不争的事实,但没必要一味追求高大上,往往真实的才更令人动容和钦佩。

入朝参战的战士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真实的人性、真实的战场上没那么多的高大上,大家为国参战,也都想存活下来。

明知会死却敢于牺牲,值得人们钦佩,怕死也是人之天性,无可厚非。

战争有成功有失败很正常,但动摇和失败是少数,否则就不会有震惊世人的最终胜利了。

我们所歌颂的正是此战集中展现的,志愿军克服一切困难,以血肉之躯筑血肉长城,绝处逢生的意志与能力。

真实的历史就是他们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英雄。

参考资料

央视网等着我《英雄功臣——李保成》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8786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