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开启纯电之路,从领克Z10的序列向后,可能就是领克在纯电领域的产品序列号。官方解读的是,领克Z10的字母Z源自ZERO,代表领克的全新纯电理念。
领克Z10作为领克首款纯电轿车,定位新豪华智享旗舰,领克对这款车的设计也是大费心思。领克坚持原创设计,在全球20多个国家数百人设计团队的加持下,Z10承袭领克全新一代设计语言精髓,开启前所未有的「明日旅程」。
依托吉利汽车集团造车底蕴赋能和领克独特的品牌传承,领克Z10汇聚全新一代都市对立美学的「明日格调」、科技感拉满的星舰智舱、延续领克与生俱来的性能标签,充分诠释演绎领克「生而全球,开放互联」的品牌基因。
(图: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小飞)
定位于新豪华智享旗舰轿车,领克Z10集结了吉利集团、领克燃油、电混的经验优势,开启了从1开始的进化。
在设计上,领克Z10以创新的设计语言,诠释全新一代都市对立美学的「明日格调」。整车外观高度还原领克The Next Day概念车的设计元素,拥有5028mm×1966mm×1468mm(空悬版1463mm)宽境大尺寸车身、3005mm超长轴距和1.34倍黄金宽高比。
领克Z10的主动进气格栅可随不同工况自动开合,连同主动升降的隐藏式尾翼,实现了0.198Cd的超低风阻系数。
(图:领克Z10外观产品力组图)
结合领先技术和资源优势打造的领克Z10星舰智舱,通过星舰之翼仪表台、星际舰桥副仪表台、科幻风长矩形仪表等科技感拉满的设计风格,赋予内饰星际战舰舰桥般的未来感。
领克还与魅族深度融合,打造最好用的LYNK Flyme Auto。行业有史以来算力最强的芯片首次上车。它采用X86架构,是真正意义上的桌面级芯片架构,算力是8295的1.8倍,能够最大限度扩展Flyme Auto的智能交互,实现强大的3D实时渲染,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座舱体验。
智驾方面,整合集团智能驾驶开发资源,领克Z10将使用集团最新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搭载激光雷达和英伟达Orin-X芯片,整车布局29颗高性能感知硬件,为用户带来真正敢用、安全的智驾方案。
领克Z10基于全球顶级、边界能力最宽的SEA浩瀚架构,提供400V和800V两种动力平台,为整车动力输出提供“质变级”的保障,CLTC续航最远可达806公里,高性能800V架构为整车提供快速补能,充电15分钟,续航最多增加573公里。
领克Z10配备云感零压座椅,座椅靠背和坐垫,拥有多达13层的支撑结构,每层的材质、硬度与功能都经过精心设计与反复测试。
领克Z10搭载同级唯一兼具通风、加热、按摩功能的后排座椅,并采用270°U型结构,不仅提供常规身体部位支撑,更在肘、臂、背等部位设计额外支撑,让所及之处尽享柔软触感与坚实承托。
此外,领克Z10在座椅颈部区域、方向盘两侧、车爽升降拨杆及香氛棒等处,均采用了玫瑰金镶嵌饰条凸显内饰品质感与豪华氛围感。领克采用创新PVD工艺,在真空状态下通过物理手段将金属气化,并沉积于基材之上,令材质表面不仅呈现出良好的光泽度、平滑的触感与很好的耐磨性,同时制作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物质。领克认为,豪华的座舱不仅要有美的设计、还要有考究的工艺、甚至还要肩负社会责任,这才是新时代豪华车该有的样子。
领克Z10配备领克与哈曼卡顿共同开发、定制和设计的百万级音响系统。包含23个扬声器,输出功率高达1600瓦,并支持7.1.4多声道、WANOS全景声、3D环绕等技术。
源于哈曼卡顿70多年积淀下的音响调校功力,调音师们运用专业、标准的数据衡量系统,完成音响系统成百上千个参数的调试工作。结合7.1.4声道与Quantum Logic Immersion 3D环绕立体声技术,让每一小节、每一个音符都呈现最佳状态。
与此同时,领克、哈曼卡顿与WANOS全景声强强联合,历时11个月,共同完成领克Z10全景声座舱调试工作。无论身处座舱的任何位置,均可领略媲美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听觉盛宴。
(图:领克Z10内饰产品力组图)
领克Z10将源自The Next Day概念车的黑钻棱切全景穹顶高度还原,打造出同级最大1.96㎡无横梁设计整片式全景天幕。
为确保车顶安全标准,领克设计师与工程师经过反复尝试和修改,最终确定采用半钢化夹层玻璃作为天幕材料,同时夹层中加入0.76毫米的PVB膜片,进一步加强结构的强度和隔音效果,让它拥有了比普通夹层玻璃更强的抗压能力。同时,在A柱及顶部侧边梁,还采用了2000兆帕的热成型钢,让车顶承受10吨顶压,恪守领克安全底线。
(图:领克内饰设计师Eileen Hwang)
领克Z10以原创设计、前瞻科技、智能交互、舒享体验、卓越性能,不仅展现产品的理性价值和功能价值,更是凸显品牌的感性与情绪价值,所以说,情绪价值才是更高级的豪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8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