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位于陇东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因自东向西穿境而过泾河而得名。地当关中平原北上银川平原,西进河西走廊的要道,居丝绸古道要冲,为华夏文明腹地,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
泾川县完颜村
明代泾川称泾州,隶属于陕西平凉府。平凉是大明韩藩封地,历代韩藩宗室去世后,都葬于周边地区。韩藩第二代王、始迁平凉之祖韩恭王朱冲(火或)去世后,葬于泾州城西十五里的长寿里香炉山之原(今泾川县王村镇完颜村一带)。自宣德朝起,宗室藩禁重重,非奉召不得轻离藩地城池。从平凉到泾州,一个来回近三百里,需出城不说,还少不得要在外留宿,几乎不可能获准。是以韩藩宗室少有人前去祭拜。
然而天顺三年(1459年)三月,通渭王朱范墅奏请想要赴泾州祭扫父王坟园,明英宗非但一口同意,还认为他孝心有加。
“戊子,通渭王范墅奏:‘臣父韩恭王并嫡母妃韩氏俱葬于平凉府泾州,久缺拜扫。乞赐亲诣坟茔,以展孝敬。’从之。”(《明英宗实录》)
朱范墅为人究竟如何,是否的确是一代贤王,生平又有何值得记录的趣事呢?
伙同四哥欺凌大侄子
朱范墅,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为韩恭王朱冲(火或)的庶七子,因两位长兄未名早夭,序齿第五,实录常以第五子相称,生母丁氏,与平利王朱范壑为一母同胞。
正统二年(1437年)五月,朝廷正式册封他们五兄弟为郡王,时年11岁的朱范墅被封为通渭王。通渭王府由平凉县衙改建而成。
要说正统初年的平凉知县也是个悲剧。俗话说“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普通知县,自己便是当地老大、百里侯,可附郭知县头上会多出好几个能管到他的婆婆,小日子可想而知。平凉府虽不是省城,可因紧邻三边,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除平凉知府外,还有分巡关西道,奉命主持三边的都御使衙署:察院,及按察司行署等,比之一般省城也不遑多让。更麻烦得是,本来说好去东北的韩藩竟然迁国于此,如此一来又多了一堆不可招惹的天潢贵胄。
先是因营建通渭王府需要,平凉县衙被整体征用,平凉知县只能迁到杂造局办公。结果正统八年(14443年),杂造局又被征用,以建造襄陵王朱冲炑子女的府邸,平凉知县只能再次搬迁办公地点,对同样位于城内的高凉驿实施鸠占鹊巢,品级更低的高凉驿则直接被挤出了府城。
江苏兴化古县衙大堂
韩恭王没有嫡子,爵位由庶长子开城王朱范圯(音yí)承袭。奈何这位第三代韩王罹患阴厥之症,没能支撑多久。正统九年(1444年)五月,这位新韩王便薨了,在位仅仅一年,年仅25岁,朝廷赐谥曰怀。
更要命的是韩怀王无嗣,大宗绝嗣,只能通过兄终弟及来传承爵位,按支系伦序原则当由居次的西乡王朱范(土卬)承袭。但老三平利王朱范壑对韩王之位生出了觊觎之心,打着为兄鸣冤的旗号,上疏朝廷要求彻查大兄的死因。初时明英宗还以为他掌握了什么真凭实据,为此不惜派魏国公徐显宗前去调查,结果却发现此乃夺嫡戏目,自觉被忽悠了的明英宗对他发出严厉警告。
真相大白,韩王爵位依然花落西乡王之手。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一月,朱范(土卬)受封韩王,王妃刘氏也进封为韩王妃。
韩藩夺嫡事件就此圆满解决,可平利王与韩王兄弟也算是彻底闹僵了。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初二,朱范壑去世,临终前找来胞弟朱范墅,留下“吾身后之事,赖弟为之”的遗言,将本府宫眷都托付给了对方,把负有协助职责的大宗丢在一旁。
当年闰正月二十八日,韩王朱范(土卬)薨逝,在位4年,享年30岁,朝廷赐谥曰靖。韩靖王去世后,王妃刘氏因无子,选择了自尽殉葬,为表彰她的忠贞,特赐谥曰贞烈。
韩靖王身后只有朱徵钋、朱徵鍉(音chí)两个庶子,年长的朱徵钋也才年仅10岁,虽于当年十一月得以袭爵,可主少国疑,又缺乏直系长辈护持,犹如风中烛火。此情此景不禁让四叔褒城王朱范堮有了他想。
平凉母亲河:泾河
身为老五的朱范墅,虽然明知再怎样亲王爵位都轮不到自己,可估计是因着胞兄朱范壑等因素,与大宗关系也不怎么和睦,遂情不自禁的参与了进去,成为四哥对付大侄子的帮凶。
只是朱范墅兄弟夺嫡的手段,颇有些让人看不懂。
景泰二年(1451年),朱范堮的祖母冯氏去世。冯氏为韩宪王朱松的元妃,算是韩藩一系的老祖母。她的去世,对韩藩来绝对说是一件大事要事。为此朱徵钋召朱冲炑、朱范堮等长辈过府共议其后事。
哪成想,朱范堮、朱范墅兄弟倒好,居然不顾尊卑大摇大摆地由中门直入韩王府不说,还让人把站出来劝阻的王府门官冯贵给揍了,这显然是全然没将朱徵钋这个尚在冲龄的宗主放在眼里。
可能在朱范墅兄弟看来此举无疑是对大侄子的极端蔑视,不过他们显然忘了这不仅是在挑衅韩王,更是在挑战朝廷权威。这哪是在夺嫡啊,分明是在送把柄给大侄子好吧。
果然当韩王一纸诉状告到京师,明代宗旗帜鲜明的支持韩王,降敕对朱范堮进行严厉警告,表示如果胆敢在如此怙恶不悛,小心我废了你!
“(二月)庚寅,敕褒城王范堮通、渭王范墅曰:‘近韩王奏王等来府径由中门中道而入,门官冯贵启谏王,乃怒令官校敲打。朕惟祖宗垂训,礼分秩然。为子孙者皆当谨守而行,岂可分毫踰越?王为郡王,于亲王府入中门驰中道,已越礼矣!又殴门官,是无法也!今姑置不论。自今王等务在安分循理,共保富贵。如怙过不悛,祖宗之法具在,朕不敢私!王等其省之。’”(《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
扮贤王谋福利
跟随四哥与大侄子作对,遭到明代宗训斥之后,朱范墅幡然醒悟,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自此以后,不在去做什么出头鸟,涉足夺嫡之争。而是选择安安分分的当一个贤王,博取朝廷的好感,借以为自己小家谋福利。天顺三年奏请赴泾州祭扫恭园便是其中一例。
而在天顺二年(1458年)七月,朱范墅曾上疏朝廷,表示想将自己所购置的民居,与平凉县旌善亭、申明亭的土地进行交换,以作为王府的菜园。
旌善亭、申明亭的建设,肇始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国城乡设置二亭。申明亭内不仅定期张贴朝廷文告,公布本地罪犯或犯错人员的姓名及罪名,还会有推举的本地德高望重之人在此主持调解民间轻微纠纷。旌善亭则用以粘贴榜文,公布本地的孝子贤孙、贞女节妇之事。为达到这一目的,二亭周边会特意留出空地,以供旁听。
申明亭
在明太祖的规划中,以申明亭辅以旌善亭,充当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从而达到教化乡民之目的。制度是一项好制度,可惜没有保障实施的相应措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荒废了。
现在通渭王愿意拿民居置换二亭土地,可谓是一桩大善事。韩藩宗室这么贤良的吗?明英宗派人核实确有其事之后,立马应允了朱范墅的请求。
“戊申……先是通渭王范墅奏,以所买民居换平凉县旌善、申明二亭地为蔬圃。户部请移文所司核实。至是称便。上从之。”(《明英宗实录》)
同样是天顺三年三月,朱范墅在奏请展墓的同时,又提出为感谢朝廷给予授予子女爵位,想要躬率二子赴京朝觐天颜,进行谢恩。此事理所当然的被明英宗所拒。
朱范墅的努力,为家族换来了不小的利益。
他的原配为西城兵马副指挥钟锡之女,她于正统十年(1445年)七月被册封为通渭王妃。奈何钟氏没能与朱范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月,才受封二年的钟氏便凋零了。
年纪轻轻就成了鳏夫,贵为天潢贵胄鰥居自然是不会鰥居的。这不,景泰元年(1450年)十一月,西城兵马副指挥李刚之女被册封为通渭王妃。
朱范墅对李氏这位继妃相当上心。自宣德朝起,宗室婚姻大都择藩地境内的良家子女为配,老岳父李刚虽然父凭女贵,被授予了一个西城兵马副指挥的官职,可只是一个正七品职位,且还是个虚职,拿到手中没几个俸禄。
平凉太统森林公园
景泰三年十月,在通渭王殿下的运作下,李刚的职务隶属关系被调到韩藩,被授予正六品王府典仗一职。虽然依旧是虚衔,甚至听上去还没有原来的官职拉风,可至少俸禄涨了,吃喝不愁。
“甲寅,通渭王范墅奏:‘妃父李刚,虽蒙授以西城兵马副指挥,然本官贫窘,乞如叔襄陵王妃兄钟镐例,改授典仗养赡。’从之。”(《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
天顺元年(1457年)九月,在他的奏请下,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急于挽尊的明英宗赐予通渭王府每岁食盐十引。
天顺四年,朱范墅又奏称,自己的冠服等物年久弊坏,请求朝廷给予更换。明英宗不作二想重新赐予了整套郡王冠服。要知道对重赐冠服之事,很多时候朝廷卡得极严,有些宗王再三奏请都不一定能要到。
老爹会做人,子女的小日子也过得更加舒坦。赐予诰命、冠服等常规操作且不去说,在其他方面也受到了不少优待。
比如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朱范墅奏称,自己庶子镇国将军徵銶身边缺人使用,原拨囚徒虽然可以随到随逃,然而压根挑不出合用之人,请求朝廷直接从卫所中划拨数名校尉以供使用。刚继位的明宪宗得奏,立马命兵部挑选五名校尉送去。
阿越说
成化五年(1469年)十二月十五日,通渭王朱范墅薨逝,在位33年,享年43岁。不知是否受遗传影响,韩恭王朱冲(火或)一系普遍不长寿,反倒是襄陵王、乐平王两支郡王屡屡有寿星出现。
朱范墅的心眼显然比较活,所以境遇比起拧巴的四哥褒城王朱范堮来说强了太多。不仅自家的小日子很是舒坦,还让皇帝称贤,去世之后荣获“庄简”这等盖棺定论。
泾川王母宫山
正所谓一美遮百丑,一旦贤王人设立好了,即便偶尔犯点错,上面也会抬抬手大肚的不予追究。比如景泰三年年底,为了给已经判决的本府内使高安等脱罪,朱范墅打算亲自赴京陈情。明代宗虽然没同意他的奏请,却也没对他说什么重话。
“(十二月)己酉,致书通渭王范墅曰:‘比奏欲宽在逃内使高安并张狗儿等罪,及欲亲自赴京陈情具悉。高安、张狗儿等已令法司发落。叔宜恪遵祖训,固守藩屏,不可轻易来京。’”(《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