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贡献大家都有目共睹,全国人民在提到周总理的时候没有人不称赞一句的。然而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领导者,却被黄永胜将军评价为搞内政的八级泥瓦匠,这泥瓦匠又是什么说法呢,为什么对周总理做出如此评价呢?点赞收藏,带你走进这句评价背后的故事。
其实,泥瓦匠这个词并不是黄永胜第一次说,早在前些年的其他场合,周总理本人就曾称自己是泥瓦匠。总理身边的一位随从,对周总理说道,您无需因为一些事情做过多的妥协。谁知周总理听后哈哈大笑,随即幽默地说道:“我这就是妥协,我是一个以和稀泥为看家本领的泥瓦匠,但是我妥协的并不是其他,而是我所热爱的革命事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周总理也称自己是泥瓦匠,但那只是一种缓解氛围的话,是周总理的幽默,并不是对自己的真正的贬低反而是一种谦虚自嘲。但是如果这句话从其他人嘴里说出来,那就变了味道,偏偏黄永胜将军就反过来对周总理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两人之间又有一个什么纠葛呢?
在黄永胜因为一些错误被判处有期徒刑之前,曾经与周总理有过很多次共同工作的机会。由于特殊的革命年代,黄永胜因为在军事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再加上他在一些战争中立过一些大功,被当时的主席认为是一名人才,于是予以重用。
当时周总理把这个消息告诉黄永胜的时候,黄永胜认为自身能力不足,并不能够担此重任,还特意去找了他的上级林彪。林彪却告诉他,这是主席的意思,还把当时的文件批示拿给了黄永胜看。黄永胜看后按照指示答应了下来,并表示自己一定会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于是黄永胜与周总理有了很长一段的共事时间。但事实上,事情真的像黄永胜所说的那样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迫切的需要打开外交局面,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立足于世界之林。当时周总理临危受命,主要负责新中国的外交事务。而周总理也的确展现了非凡的外交才华,在日内瓦会议上,为了恢复印度地区和解决朝鲜问题,周总理代表中国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谈判技巧,使他在国际上受到了许多政客的称赞和夸奖。
最后的万隆会议,周总理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领导者,与其他来自亚洲非洲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了密切的谈话,为推动会议进程,推动反殖民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许多国家领导人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正是因为周总理的付出,才让中国逐渐走了出去,也逐渐奠定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一致。
甚至有许多其他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周总理高度评价,例如外交家布鲁斯就曾称赞道,他是一位智者,有着非凡地政治洞察力,在外交舞台上闪耀着非凡地人格魅力。这是外交方面,至于内政方面,并不是因为总理的能力问题,而是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
内政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任务非常艰巨的问题,上到国家治理,下到百姓民生当各种问题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这就对领导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要从战时状态转变为和平状态、经济上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周总理作为挑起重担的人,不得不平衡国内政治稳定和外交发展的关系。
但是中国正在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上还没有完全清除国民党军队的部分残余,部分地区还有一些动荡发生。而在中心地区,人民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贫困、失业、教育、卫生条件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短板和不足。与此同时,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和长远发展来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发展经济的中心任务是两个最为首要的问题。而当时的产业结构,农村经济改革,城市经济改革还只是存在于设想阶段,如何才能将这些措施一步步落实,又是压在周总理身上的一个重担。
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些工作势必要有侧重点,在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的考验下,周总理深刻明白,只有国内政治环境稳定,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他把侧重点放在了国际外交上,工作之余他也努力平衡着国内各地区、各阶层的利益,努力寻找平衡点,在平衡中推动中国进步。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也必然决定了周总理对于国内事务的关注要略低于国际事务,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周总理对于国家人民的贡献,也不能否定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周总理的付出。因此黄永胜将军对周总理评价出:搞外交是一把好手,搞内政是八级的泥瓦匠是有失偏颇的,他在没有综合考虑历史条件状况的限制下,做出了一个纯属于个人的主观判断,这是片面的。
作为领导者,周总理成功的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也成功的让中国立足于世界。作为人民的公仆,他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没有做过愧对于人民的事情,受到人民的爱戴。可以说,周总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周总理不容任何一个人去诋毁。历史将永远记住周总理,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领袖。对此各位小伙伴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讨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8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