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势力越来越卷座舱,新车型一上市,座椅不但成为宣传的焦点,也成为关注的重点,去年年底某款热门车型一上市,正是因为座椅问题太多,受到很多自媒体的攻击。
我在去年下半年也去各位对手那里去实地观摩过,发现各家开发座椅的实力区别真的挺大的。拿同样功能的座椅来说,有些品牌到了小批量阶段,座椅基本上能达到让车可以直接上市开卖的节奏,但有些品牌简直惨不忍睹,各种褶皱,各种功能失效,终检下线合格率为0,迟迟交不出合格的座椅……
大家就会有疑问,都是国际大厂做的,为啥差异那么大。其实你可以把座椅看成一台小型的“车”,他跟造车的流程和工艺差不多,比如造车是有冲焊喷装四大关键工艺,是一条很长的流水线,50%以上的部件外购。座椅也是由冲焊,发泡,缝纫,总装四大关键工艺组成,也是一个很长的工艺过程,也是超过50%的零件需要外购,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来验证安全和功能是否满足。所以座椅远比bumper,Ip,Dp的实现过程要复杂,整椅工程师就相当于整车的总布置,下面还需要发泡工程师,版型打版工程师,骨架工程师,塑料件工程师,电器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头枕扶手工程师各个function 的配合和努力,需要优秀的人才和和技术实力。
一般来说,在车型启动前半年,项目经理就会带着销售和设计,住在整车厂的headquarter附近去做产品方案,半年后才能决定你是否拿得到这个项目,一般有良心的客户都不会亏待你,当然在如此卷的今天,没有良心的客户也是大把,前面加的再多的班也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一般来说,各家座椅公司都会在离车厂不远的地方建立一个办事处或者研发用心,更方便沟通。所以你看到的A,B,C,D,E,F……各家巨头都把总部建立在了上海,但实际上他们在坪山,肇庆,大庆,台州,北仑,廊坊,小漠,抚州,运城,芜湖,柳州……等地都有可能建立了研究分院,在当地落地的项目就由这些分院的人来设计完成。由于各家成本压缩越来越厉害,不太愿意支付高额的差旅费,所以总部不再派驻大量人员参与。由于很多项目都是该研究院在当地落地后的开山之作,核心人员都是新招聘进来的人员,没有经过磨合就进入了攻坚阶段,甚至有些偏远地区,许多高级人才不愿意去长期驻扎,找不到合适的人。某些公司从去年开始已经在找大量的技校学生从助理工程师开始培养,但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不经过3~5个项目的洗礼,是没有那么快培养起来的。
还有一种情况,几家整椅巨头的合资公司的背景和能力都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就是挂了个名号,巨头根本不参与管理,这些公司跟这些巨头常年没有往来,所以根本不存在技术交流,合资公司在遇到复杂项目时还不一定吃得消。比如某豪车的前排本来是定点给合资公司承接,合资那帮人就是之前买断某公司打包过来那帮人+实力非常有限的应届生,平时做点简单的还行,遇到需求多的或者复杂的产品,只有派上海的人来才会放心,但是上海派人过来的人头费和差旅费怎么算,责任怎么划分,与local 工厂的团队怎么磨合,也是需要在一开始就亲兄弟明算账定义清楚。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每个地方的分公司的能力和实力跟总部是有很大区别的,总部也只是在出现重大问题后虚线支援,平时基本不干预和负责,不是挂了个名字就代表该名字的真实实力。所以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些大厂做出来的座椅也是问题多多,在时间进度不断压缩下,在工程更改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东西更加惨不忍睹。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这些问题,车厂有一些管理责任,但更大的锅还是供应商的,毕竟座椅的设计,制造,实验,验证的责任人都是供应商,车厂就是负责提需求,把关,验收,装配,公告。如果一个项目这样,两个项目还这样,三个项目还这样,那车厂这个锅就摔不脱,要去思考为啥这个供应商没有提升起来,还会犯类似的错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7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