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文字讨好症”吗?

虎嗅APP2024-07-12 12:23:22  106

点开互联网社交平台,“宝宝”“嗯嗯”、感叹号、波浪线随处可见。情感浓烈,亲如一家,屏幕那头总像有一只热情高涨的兔子在蹦跶。

这种现象能对应一个名词,“文字讨好症”。这不是科学上可考的概念,而是互联网孕育的词汇,想表达的是一种语言习惯——在线上运用各表达手段,使自己看起来和蔼可亲、富有能量。具体表现可以是,绝不使用两个字的“哈哈”,这意味着敷衍,不够好笑,至少要打五个字以上,“哈哈哈哈哈”。也绝对不使用单个字的“嗯”,这是一种冷漠的回应,甚至带有不认同的意味,要表示自己已经了解了,至少应该使用“嗯嗯”。诸如此类,还有表情包的使用、句尾语气词的替换等招数,只要有心,就能无师自通。

情绪是人们与外界沟通时重要的坐标,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字讨好症“患者”,我很好奇,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人们又是如何被改变的?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与几位病友展开了一场交流。

“病友”一:章雅雯

“礼仪小姐”

“辛苦xx填下这个表~非常感谢捏(亲亲表情)”,发送。这是章雅雯不知道第几次编辑这段话。她感觉自己像淘宝客服,但她只是一名上网课的大学生,正在完成老师交代的找同学填表的任务。

刚上大学,章雅雯已承受不住社交的重量。一天之内,除了上课的时间,她一直在不同的聊天窗口中切换。微信的红点总是点不完,不管来不来得及,有一件事情格外重要,句子后面不要忘记加一个“~”,保持语气的轻松,让新同学感受到自己的友好。

一次两次当然没什么,但每天数条消息,都要确保饱满的热情,章雅雯觉得极其疲惫。“文字讨好症”,脑中突然浮现出这个概念,她意识到自己正受苦于此。

章雅雯今年大二,去年大一刚开学时,她在家里上网课,不知道同学长什么样,也不了解他们的性格,大家只能在腾讯会议中盯着圆形的头像,在格子与格子之间认识彼此。开学初期是文字讨好症的高发时段,谁都想给同学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这段时间,章雅雯的朋友圈被新同学们频繁点赞,“宝贝好美!”哪怕不怎么聊天的人也生怕漏下评论。

学校也意识到了网课时期新生之间社交变弱的问题,因此为每个班都配备了助导,并不时安排同学完成任务,今天让这个同学去收全班的表,明天让那个同学去传个话,助推同学之间开展社交,至少要把微信都加上。

助导的用意固然有道理,但也无形之中加重了社交的成本。由于带着任务去“麻烦”别人,章雅雯需要让自己的姿态变得更低。“xx同学,你好呀!这边需要你完成xxx,辛苦你做一下~”这句话发送,迅速配用一个表情包。对面也能完全意会,发来“好滴好滴”,回一个表情包。

当交流主要在线上发生,相较面对面,信息传达的层次缺失,我们无法判断对方的表情、语气、意图,“即时通讯本身就想模拟线下见面,如果是线下交流,大家肯定是会给反应的,由于线上见不到面,所以就要用文字来填补这个情感空白。”我采访的一位专家这样解释“文字讨好症”的出现。

“这样发消息本身没错,像是一种礼貌,和对人微笑一样。”章雅雯说。文字对情绪的承载能力有限,如果能够用符号、表情包、拟声词来补全友好的语气,未尝不可。但是,“微笑一下是基本礼貌,但如果要像礼仪小姐一样一直不停地微笑,这就是一份另外的工作了。”

大一下学期,章雅雯回到了学校,住进宿舍的第一天,她就吃了一惊。

往舍友身边一站,舍友露出内向人独有的腼腆——“她竟然是个i人”。线上聊了一学期,章雅雯从未意识到这一点。她把舍友发的表情包分为“基础癫”和“超级癫”,刚认识的时候,舍友就不停在丢“基础癫”的表情包。她一直以为舍友是一个热情狂放,爱说笑话的女孩。

线上表情包不停,线下宿舍里一片寂静。章雅雯主动挑起话头,“要不要一起吃饭?”宿舍四个人才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

线下生活给了章雅雯更多的信心。慢慢亲近起来后,再和同学聊天,她已经能填补出对方说出这句话的语气。由于彼此已经熟悉,她也不再担心由于文字表述不够友好就让别人误会,“因为我线下是一个友善的人”。她把微信名改为“嗯”,一个文字讨好症语境里绝不可能出现的字。

对于线上交流中的“文字讨好症”泛滥,章雅雯并不陌生。作为00后,她很早就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发自己的照片,常有陌生网友在她的平台下留言。

翻开章雅雯的微博评论区,热情友好扑面而来。她的Plog(图片日常分享)微博下,文字讨好现象密集出现。“好美!”“都是小可爱(向往表情)”。章雅雯热情回复网友,“美女!(亲亲表情)”“你也是可爱~”

做博主给她提供了不少情绪价值,看到友好留言,无论是装的还是真心的,“虽然有很多评论,一看就是复制的,比如‘叼着花来看美女了!’这样的话术,但看了就是高兴。”可想而知,她也更乐于回复语气更好的评论。

“讨好”浓度更高的留言会得到更多的回复,这带来了恶性循环和文字的内卷,就好像只打两个“哈哈”,如果不加上“~”,就可能会被误认为冷漠。

诸如此类的文字情绪的通胀,导致的另一种结果是,“叠甲”。意思是,一句话说完,要跟好几个括号来解释,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态,比如:

“我爱吃三分熟的牛排(我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只是单纯觉得牛排好吃)(我喜欢牛排,不代表我不喜欢红烧肉)(我不是说五分熟的不好)。”

章雅雯也举了个例子,抖音上有一个顶着灰太狼头像的网友Mortal,在一位深夜发视频的网友评论区留言,“温馨提示:再不睡觉头发就掉光光喽~”。不少人以为是恶评,让Mortal别管闲事。后来经过解释,网友才得知,灰太狼Mortal是一位癌症晚期病人,发这段话是想要表达自己的真心期望,希望大家能好好照顾自己。章雅雯说,哪怕Mortal发的话已经很善意,但在没有叠甲的情况下,网友对她的恶意仍然产生了。

“病友”二:张蓉

“把自己作为方法”

我注意到张蓉,是因为她与硕士生导师进行了一项有关“文字讨好症”的研究。而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部分源自于她本人过去的经历。

没有读研之前,张蓉一直在广告公司上班,也就是说,她曾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乙方。

乙方工作总是小心翼翼,字字斟酌,生怕得罪了客户。回想起过去,张蓉总想起一个个深夜,电脑屏幕发出荧光,她在八九个聊天框之间来回切换,一个字一个字地审查自己即将发出的文字,有没有表达清楚,语气够不够温和乖巧——权力的不平等,是滋生“文字讨好症”的又一大温床。

甲方在电脑那头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张蓉火上心头,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冲着电脑屏幕,痛斥甲方不做人,什么脏话都说了。骂累了,再缓缓坐下,在键盘上敲下,“好的呀,晚点修改~”。

要小心自己的语气,不能显得过于生硬,不然会让甲方认为自己有情绪。这是乙方公司的生存法则,线上如此,线下亦然。

张蓉对此深有体会。她做过一个线下活动策划,在物料全部敲定后,甲方又提出想要修改,时间迫在眉睫,张蓉一气之下没回复。

熬了几个通宵,活动结束后,张蓉和一位男经理坐在一边休息。突如其来地,甲方开始当面斥责她,认为张蓉在这次合作的过程中态度冷淡。她气得想反击,然而经验更丰富的经理却自然地接过话茬。他露出撒娇的语气,把手搭过去,放在甲方的鞋上。

这个场景给刚入行的张蓉带来极大的震撼。一米八几的中年壮汉,向一个娇小的年轻女孩求饶。而经理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这就是乙方该做的,满足甲方的所有需求,包括承接住甲方愤怒的情绪。

张蓉逐渐意识到,在工作中“文字讨好”一下别人,其实是为自己省力的方法。有时候只是敲字多一个“~”,或者用打字联想出来的表情包回复对方,舒缓一下气氛,没有坏处。态度好一点,甲方也不太好意思打破体面,省得花精力去处理矛盾。

只是,忍受下来的情绪,最终都反噬到了自己身上。张蓉的健康逐渐出现了问题,内分泌严重失调,淋巴下面长满了痘痘。她开始频繁看中医,吃一个月中药要花一两千元。一度还出现了应激反应,畏惧回复消息,手机上只要弹出微信提醒,就“内心颤抖”。尽管她已经熟练运用文字讨好的技巧,灵活应对甲方的需求,但表演毕竟是违心的。过去每一个表演的瞬间,都像是创伤后遗症,留在了张蓉的身体里。她决定辞职离开,重新回到学校。

看到“文字讨好症”作为话题冲上了热搜,张蓉拿着手机找到了导师。导师有些疑惑,“怎么会有这种症呢?为什么要这样说话?”这与他的个人经验不符。导师是80年生人,“文字讨好症”对他来说算是个新东西,他不置可否,只说可以先去做调研。

张蓉访谈了二十来个“文字讨好症”患者。她发现,不少人和她共享同一种痛苦,有创伤应激、害怕微信提示音。还有人的“症状”是永远要做最后一个结束聊天的人。“就算我回了‘好的’,她还会‘嗯嗯’收尾。明明说了‘嗯嗯好的’,还是会发相同意思的表情包。”

一个在传统行业工作的朋友,为了迎合上级的语言习惯,灵活掌握体制内表情三大件:

张蓉笑着说,只要晚上看到她发消息带了这三个表情,我们就知道,哦,她又在加班。

“其实大家都在演。”哪怕大家一口一个“姐妹”“亲亲”“友友”,但电脑面前可能面无表情,哪怕是发了一连串的哈哈哈笑死,实则可能一点不觉得好笑。表演久了,人们也就不会把这种高情感浓度的文字当真。

在研究后,张蓉得出结论:情感倦怠是长期扮演后,人们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表面的热情和实际的平静,这种落差会让人很不协调,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通俗点说,就是她当年没有对甲方发出去的火,其实没有真的消失不见,而是成为了她痛苦的源泉。

做“文字讨好症”的研究,张蓉觉得像一次心理咨询。二十几次访谈下来,她最大的感受是:“今天人人都是乙方”。

学生的调研让张蓉的导师也逐渐理解了这个现象,借由这个研究,导师也开始观察自己。

“按照最严格的界定,我是有文字讨好症的。”他又改口说,“但我不认为这就是文字讨好症,我没有刻意地讨好别人。”

他发来数张平时的微信截图,我对他所说的“严格界定”有了理解。作为中年人,他确实很少使用“哇”“啦”“嗷”“咩”等更显活泼的语气词,但他也开始频繁使用“嗯嗯”以取代“嗯”,“好嘞”以取代“好”,让自己显得更加平和。

“可能是出于某些社交压力,”这位导师更倾向这样理解自己的变化,当其他人都在更温和地说话的时候,他很难不适应新的语言习惯。

导师自认是乐得接受新鲜事物的人。“我们大学老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也会接触年轻人的习惯。”他说,在学生们的影响下,不少老师也成了“表情包王者”。希望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友好——最近他最常用的,是一只露出假笑的柴犬,下面配字“露出一个真心实意的笑容”。

“病友”三:王珂

当讨好症患者遇到非患者

王珂,文字讨好症重度患者,以熟练运用各种表情包、语气词制霸朋友圈,有一阵子甚至发展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发一句,她发六句,热泪盈眶的机器猫表情包1个,意义不明的“哈哈哈”2条,剩下的三条文字,均以颜表情和感叹号开头。我已经习惯了要打包查看她回复的四五条消息,但最近,她突然极大压缩了回复数量,甚至偶尔发送微信自带表情“捂脸哭”,这在文字讨好症的范畴里算是大忌。

王珂告诉我,变化的原因是,她上班了。

上班第一天,她注册了一个新的微信号专门用于工作,本意想让领导加工作号,但不小心扫错了,加成了生活号。王珂攥着手机坐立不安,想跟领导说加另一个号,琢磨半天,也没说出口。

离开公司后,她在楼下转,来来回回二十分钟。本来第一天上班,有点兴奋,但王珂脑子里不住地蹦出这件事,太闹心了。下班的地铁上,她脚趾紧扣鞋垫,两个大拇指在屏幕上删了又打,试图找到一段最合适的措辞。在这期间,她不忘向几位要好的朋友实时更新心情动态:“崩溃”。

近一小时,王珂才从脑子里搓出了四行长消息,在结尾连续道歉三次,颇有迎接暴雨之势:“抱歉刚才用错号了aaa尖叫,实在对不起!麻烦您了!”。消息发送后,她还心有余悸,点开表情栏,又选中一个小猫哭泣表情包。发完立刻把手机扔到一旁,像丢掉一个手榴弹,她熄灭手机屏幕,静待炸弹爆炸时刻。

几分钟后,领导回了,“好的好的”——原来是个哑炮。

冷静下来,她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件小事,领导的回复也很正常。“我发现有些人是有事说事儿的,不会有太多的情绪在沟通里。”在工作的头半个月里,“哑炮式”回复频繁出现,王珂屡屡感到文化冲击,她花时间、精力编辑好一段五六排的文字,收到的回复是“ok”或“好的”。这些话像一瓢冷水浇到她头上。

她开始揣度,这些没有文字讨好症的人到底是怎么发消息的,“他们的良心不会痛吗?”再遇到领导发来的修改要求,她试着简明扼要地回复:“嗯,什么时候交呢?”第一次这样做,她有点紧张,控制不住地想发表情包,但领导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剩下的事。她仿佛受到了鼓舞,乘胜追击,“ok”。发送罢,王珂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爽。

“这样的回复,确实很省时间。”编辑一长段委婉的消息、选择表情包,都需要消耗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只回复“好的”,一秒钟,简单明了。

王珂初尝甜头,逐渐开始使用新的沟通方式,只是改变并不彻底。她只能对非“患者”如此回复,面对本来就有文字讨好症的人,她狠不下心,担心别人和她之前一样受到伤害。“碰到说话很客气的人,我会比ta更客气。”

——“今天有空聊下不,四点之前。”对方是直白的说话方式。所以她回“可以,空的!中午?”用“中午?”替代了“中午行不行嘞?”

——“我大四下学期的时候实习也痛不欲生hhhh。”很明显,对方是“病友”。她回“平衡实在困难哈哈哈哈哈”,对方用hhhh,她也接上“哈哈哈哈”以示理解。

“想满足对方的期待,给对方提供ta需要的。”王珂向我坦白,她会不自觉地向对方的说话习惯靠拢,是希望给对方带来更好的对话体验。看来,不管文字上讨好还是不讨好,这种“见人下菜碟”的背后,本质上都是讨好。

从小到大,王珂几乎没和父母之外的人有过冲突,她很少反对,不怎么会拒绝,面对不喜欢的人,她也只是绕开。住在集体宿舍,王珂的舍友喜欢开三级大风入睡,而王珂的床正对空调口,冷风刮开床帘,吹得她头疼难耐,手指到脚趾几乎冻僵。她梦见自己在大雪里艰难行走,或者被人塞入冰柜。几周后,她忍无可忍,向舍友表达了她的态度,“能不能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开三级风?”她讲到这里,我正准备拍手称快,她终于硬气了一回,谁知她继续说,“能不能麻烦你,开成一级风?”

此时,菜单正好送到桌上,我递给她。她将菜单旋转180度又推回给我,坚持让我做决定,我数次问她某菜行不行,“都行,看你。”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答案。

“病友”四:我自己

一次失败的“戒断”实验

我是2000年出生,进入编辑部之前,我的朋友圈里很少有人发单字“嗯”或“好”,除非是生气了。我从十几年前开始在互联网上社交,在贴吧里开了个楼写同人文,每次更新都呼朋唤友,艾特数个ID,妈咪姐妹地叫。被艾特的人也都在楼里评论,“啾!窝来了owo!下次更是明天咩!”

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成长,对我来说,文字讨好症式的表达,才是常态。因此,在第一次收到年龄30+的编辑发来的“嗯”时,我倒吸一口冷气,想要尖叫了。我迅速切出和编辑的聊天框,转向一个同龄朋友,长按键盘上的A键,持续五秒,打出一屏幕的“啊”。朋友问,又在发什么疯。我说,编辑老师给我发了一个“嗯”。

五秒后,我收到了另一屏幕的“啊”。朋友连连盘问我,担心我干了什么鸡鸣狗盗之事。我们都疑心,是我哪里没做好,才让编辑如此愤怒。

事实上,此后相处日久,我才发现该编辑很少持有愤怒这种情绪。最接近的一次,是线上会议时听到她对自家的猫大喝——“下来!”。

消除了恐惧之后,再审视我和编辑的对话记录,我心生了另一种情绪:羡慕。我发送的表情包、“~”、句末的“呀哇嗷”,与编辑发送的“嗯”“收到”形成鲜明对比。每次结束对话,我看着屏幕上的来来回回,都觉得这是一次注定失败的江湖试剑。我拿着生锈的短剑,花拳绣腿,咬牙刺去,屡屡扑空;而编辑则内力浑厚,是淡然的大侠,无需拔剑,两手一推,战斗结束。

于是我擅自决定,我也要当一次大侠。

做出这个决定时,恰逢一次新的小组作业。组是临时凑的,除了两位同学,我与其他小组成员之间并不熟悉,我意识到,戒断脱敏的机会来了。从进入作业讨论群的第一天开始,我立起一个就事论事的人设——如无必要,绝不添加任何句末语气词或者表情包。在同组的同学纷纷表示友好,发了四五个表情包的时候,我直接跳过了这个流程,表明自己有两个待定的作业主题提议。

单刀直入的后果是,只有那两位原本与我相识的同学接我的话茬,其他同学并未与我在群中互动。我内心涌起一阵波澜,觉得自己显得不够友好。又转念一想,小组作业是为了完成作业,不需要建立社交关系。这个想法,有效地阻止了我接下来的大部分文字讨好冲动。

我很快形成了新的语言习惯,具体体现为,我开始使用此前从不使用的单字,比如“嗯”或“好”。老实说,在群内绝大多数人都使用各种语气词与符号的情况下,我在群里的简单发言,将一种权力感带进了身体里——似乎我才是那个被讨好的对象。洒脱之余,更多的是惶恐。我开始怀疑自己在言语霸凌其他人。

果不其然,我收到了一条私聊消息,“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半分愧疚,半分恼怒,我开始向该同学解释,说自己太忙,没办法在处理这么多事情的同时还要提供情绪价值。解释到后来,我愈发愠怒,简单说个话都不行。

最终关闭和该同学解释的聊天窗口,已经是半小时后。我疲惫地倒在床上,早知道就每一句话后面加上“~”了,哪还需要花这么多时间解释。但另一个声音又在反击,“我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啊!”

这次小小的风波后,我再点开小组作业的讨论群,准备回消息,按回车键的小拇指却犹豫了。对着这行字,我最终还是点开了表情包一栏,第二行第三个,一只毛茸茸的兔子,发送。

我迅速合上电脑,把头埋进衣服里,悄悄想,大侠果真难当。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张蓉、王珂为化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73300.html
0
随机主题
《地狱之刃2: 塞娜的史诗》今日解锁上线, 首发XGP又一古装大剧要播了? 预计5月29日上线, 三大看点有望成爆款三国杀:这才是真正的毒绣,以前我们都错了足球报: 阿兰客串中锋没有问题 国足后腰位置上问题比较严重曝森林北爱上汪峰损失大, 活动被取消, 阳光清纯遭质疑, 但不后悔杀疯了! 大S将与母亲黄春梅对簿公堂, 独家内幕曝光引狂热关注父亲是非洲人, 他却入选了中国男篮, 和肤白貌美的女友是青梅竹马郭虹: 演技深厚获认可东部战区围岛军演! 剑指“台独”Uzi传奇杯首败后, 完成偷龙翻盘! 小伞彻底破防, icon生日夜沉默赖冠霖与神秘女性亲密约会曝光姚明真笑了!辽宁豪取三连冠,郭艾伦和杨鸣拥抱,赵继伟表情抢镜揭秘抗战时期我党如何在老蒋眼皮底下不知不觉中壮大八路军实力。阿隆索服输: 对手逼抢太厉害了, 我们无法应对跟队记者: 阿尔特塔新赛季开始前续约! 枪手不会贱卖替补门将!安理会交锋,中俄决议草案被拦下,现场7对7,名单上都不是善茬建明中国总裁: 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推进增资扩产都市车界|售价百万! 鸿蒙智行新品牌即将推出茅台的主营业务是什么? 你真的了解吗?看了年轻时的卡米拉, 才发现, 查尔斯对她念念不忘果然是有原因的TES有救了? 涵艺: 前EDG教练茂凯将加入TES! 教练组均将重新洗牌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