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经常出现达利特人,即“贱民”被侮辱甚至无故杀害的新闻;但另一边,印度顶级富豪不少是达利特人,政府首脑也有达利特,现在的印度总统穆尔穆是“部落民”,等同于贱民。
之前还有达利特总统拉纳亚南,是纯纯的贱民出身。
贱民群体的这种巨大割裂感,也算是印度社会的缩影。
其实印度政府早就官方废除了种姓制度,宣布所有人民不分种姓,但民间的种姓传统仍然无法根除。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人口本就以种姓划分居住区,歧视思维根深蒂固。
由于种姓制度的割裂,今天的印度经济体量排在全球第5,仅次于中美日德。但在该国居然有近8亿的贫困人口,超过总人口一半。
而印度社会的前10%人口,掌握整个社会几乎所有财富,是世界罕见的奇景。
在孟买、加尔各答、新德里等地,印度富人区和贫民窟泾渭分明。
在这些城市,富人区享受不亚于欧洲的服务和社会资源。而在贫民窟里,或者干旱地区的贫困农村,吃饱饭都是个难题,教育和医疗资源也非常稀少。
大量的低种姓和贱民,别说创造社会价值,连活下去都是问题。
所以,国内网上一直有“印度只有1亿人,和13亿耗材”的说法,以及“1亿印度精英撑起14亿人口”的说辞,这是因为印度的运转,是由印度精英群体——高种姓人群,约1亿人掌控着。
印度整体光鲜、内部腐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真的是种姓吗?
印度社会到底有没有存在一个统一的,不可撼动的高种姓精英团体?印度和中国社会最大的差距又在哪?
【一】
今日印度之复杂,非种姓二字能概括
2023年春天,海外互联网上吹起一阵风,一群视频博主在印度街头采访路人,问他们知不知道印度刚超越了中国?
很多印度人对此表示诧异,他们问印度哪里超过了中国?
采访者回答:人口。
诚然,印度的人口在2023年超过14.25亿,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按照印度人的性格,应该在国内大加宣传才是。但奇怪的是,印度这次很低调,国内媒体回避了这个新闻,人口这个话题在印度没什么波澜。
街头采访的印度人也很低调,他们认为人口是压力,印度有很多贫困人口,这已经不是秘密。
在今天的印度,足足8亿人生活贫困,每天的平均生活费在3美元以下。
此外,还有2亿人处在饥饿半饥饿状态,这个群体的结构很复杂,有部落民、有穆斯林、有印度教徒,而且其中包含一部分高种姓。
是的,印度的高种姓并不一定都过得好。
和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现代印度并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类似于古代贵族的食利特权阶层。
现代印度的中流砥柱,是城市的中产和以上阶层,他们是按照资产划分的,其中有婆罗门、刹帝利,也有吠舍和首陀罗,甚至一群贱民也在也其中,他们大多是公务员。
贱民阶层的上位,是因为印度政府建国后给贱民留了政府三分之一的岗位,这对贱民群体的帮助巨大——贱民公务员能用资源培养一些同族精英。
所以,印度的贱民商人、贱民技术工人、贱民教师、贱民白领越来越多。
至于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些群体在农村的存在感更强,因为他们保留了传统的土地。
而且因为印度基层制度的松垮,印度农村以宗教秩序为主导,高种姓对低种姓贱民的暴行无人制止。
但在城市之中,高种姓和低种姓的差距不大,决定他们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是财富和能力,绝非种姓。
近几十年,贱民阶层的生活情况好转,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帮助贱民,各邦的政党也把贱民捧在手心,在学校、政府专门给他们预留席位。
所以印度贱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情况在不断好转,有时候还比高种姓过得稍好。
【二】
印度数百年的顽疾:精英化社会
看印度政府在种姓问题上强势的态度,会让人误以为印度政府是有志于拉齐社会差异,帮扶底层人口,实现共同发展的。
但现实并非如此,印度政府对底层社会的痛苦十分冷漠,很多人难以理解这点。
印度政府帮助贱民,是一种政治投资,目的是消灭种姓制度,防止国家分裂。除此以外,印度政府对底层疾苦关心不多,因为印度从根子上就是个“精英社会”。
自殖民地时代开始,这个国家就蔓延着精英文化,配套着一种严酷的优胜劣汰、赢家通吃的氛围,这比种姓制度更可怕。这种割裂,根源也在殖民时代。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殖民地之一,印度在几百年英国殖民历史中诞生了一个依附于殖民政府的,西化的城市土著精英群体。
这个群体包含多信仰、多种姓、多民族,和广大农村是割裂的,以文官、商人、军人、资本家、律师为主,他们是印度社会代言人,曾是殖民者的左膀右臂。
在20世纪初,也正是这个群体,带领了印度的独立运动,甘地、尼赫鲁等人就是该群体的佼佼者,也是印度人民的代表。
这个群体夺取政权的过程,是没有流血的和平过渡——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拖苦了大英帝国,让英国承认印度独立。
但因为没有彻底的大革命,印度基本就是换了个群体执政而已,国家保留了殖民地时代的大部分制度——底层土地私有制没有变化,大地主是印度真正的主人。
至于中央走的,也还是西方的代议制民主道路,治国的人则是数千名“文官”。
在这个过程中,各邦的精英们被挑选到新德里,玩小圈子治国,为了减少分蛋糕的人,他们把进入圈子的门槛设得很高。
所以直到今天,印度社会的上升通道都十分狭窄,这是该国最大的问题,那个享誉世界的1200人取1的世界最难考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此外,因为印度实行的是联邦共和国制度,各邦有自主权,以选举为获取权力的方式,各邦内部也形成类似中央的精英团体。
各种姓、各信仰的精英团结起来,组成当地政党上层,底层就是他们的票仓。上下两个世界只在大选前后合作,此外都活在两个世界。
由于中央和地方都是精英治理,半个多世纪来,这一文化影响了社会其他方面——印度考公、升学、升职的压力都很大,学校录取率出名的低,几乎只要尖子。
印度人都在调侃:唯有考不上印度理工的学生,才会去美国麻省留学,
精英们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太多的人上来分蛋糕,也是为了压制底层对权力的索取,维持两极化的社会。
在别的国家,两极化社会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但让人费解的是,在印度这个“散装国家”,精英和底层两极化,保持底层疲弱,居然是维持稳定最好的手段。
实际上,印度的这种特殊国情,是有历史原因的。
在印度建国前,印度只能算是个地理名词,这里几乎从未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强大如孔雀王朝,莫卧儿帝国,也不能实现全面统一印度次大陆。
英国人征服这里后,也发现当地基层无法深入管理,因为这里宗教、民族复杂,语言有几百种,各地风俗各异,长相各异,很难凝聚在一起。
为了方便管理,英国人把地方的权力分给各地权贵,自己只管收税,后来的印度政府基本一样,他们发现除了宗教和地主这些“封建要素”外,没有任何东西能把印度人管理起来。
因而,要让印度这个国家的底层稳定,就要保障地方权贵,主要是大地主的利益。印度政府保护他们的土地和私有财产,连不法的行为都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既然留下封建要素,那印度就不可能大搞现代化国家的扫盲、普法、脱贫等基层动员,这都可能导致人民团结起来反抗头上的压迫。
最终,印度这样的国家,建国后就基本上没从本土诞生什么创造力,该国所有的发展来自两个方面——英国人留下的遗产,海外大国的支援。
遗产方面,印度曾是亚洲较为发达的国家,别的不说,印度铁路里程曾是亚洲第一,这都是英国留下的底子。
至于冷战时的发展,是美苏为拉拢印度而投入的资本,印度本身则完全是农业社会,且连农业水平都很低,直到今天都时不时闹饥荒。
这样一个国家,自然不可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实现全民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创造价值。
【三】
没有“未富先老”,却人心离散
时至今日,印度已经是世界第5经济大国,是亚洲前3的军事强国。印度人自己认为,未来20年自己可能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秩序的新挑战者,就如今天的中国一样。
但客观来说,印度要赶上日本、德国是可能的,毕竟这两者正在衰落。
但要赶上中国,甚至达到中国现在的状态——全面脱贫,虽然两国人口都是14亿级别,印度却非常困难。
原因也很简单,印度并没有很好地安顿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底层,更无法动员各阶层的力量。
相反,印度反而在人为保持贫富差距,漠视农村地区、部落地区的贫困情况,这可能是个定时炸弹。
当前,印度政府给出的国家贫困率是30%,但世界银行、联合国等组织给出的数字是60%左右。印度过半人口生活贫困,贫困人口比黑非洲各国加起来还多。
这个群体包含各个种姓,具体的种姓比例难以得知。
因为在印度,没有任何组织能精确计算出种姓人口数目,政府早已废除任何种姓登记制度,没有人能精确计算印度哪个种姓有多少人。
目前来看,只能知道印度14亿人出头,约2亿是穆斯林,再排除基督徒、锡克教徒、耆那教徒、无神论者,印度教徒的总数在10亿左右。
其中,传统的印度教徒中,婆罗门加刹帝利的人口不到10%比例,60%以上是吠舍和首陀罗,剩下的20%多都是“达利特”。
这些印度教徒均匀分布在全国,以此估计,婆罗门和刹帝利各5000万,吠舍和首陀罗8亿,还有部落民和达利特2亿。
8亿印度穷人,各种信仰和种姓都有,但在最底下的2亿饥饿人群,大多都是低等种姓、穆斯林和贱民、部落民。
印度政府对这些群体无能为力——无法拿出土地给他们,因为土地都在地主手里;也无法拿出资金援救他们,更无法将他们迁徙到别处,因为印度的国土一直人满为患。
所以,印度中部山区一直有反政府武装活动,比如著名的“印度毛派武装”,其主体就是贫困部落民。该武装也在穆斯林、基督徒聚集的贫困地区活动,这些地区对中央的认同感很低。
作为全球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印度也从来不缺劳动力,但就是缺乏就业机会,这种人口增长没成为“红利”,反而加剧社会不稳定性。
莫迪上台后,他不得不强烈弘扬印度教来团结人民,以维护政权稳定。
一个现代国家,发展到要靠中世纪那种教会来维持社会统治,印度这个国家看似步入现代行列,实则宛如一种变相退步。
印度本土的精英们,尤其是中层精英,对国家遇到的问题一清二楚,但他们和前辈们一样束手无策。
因为这是个300年没什么大改变的国家,其根源问题则是几千年的老传统,没有任何人有能力改变印度。
所以,印度的人才在近20年疯狂移民,欧洲、北美是主要目的地。
在加拿大,印度裔几乎要占领所有大城市,美国硅谷20%的工作人员是印度裔。
2015年后,印度裔当了多个互联网巨头的掌门人,比如微软的萨特亚,谷歌的皮查伊,诺基亚的吉夫.苏里等等,让世界惊呼“印度人掌握了网络时代”。
外国人都不懂印度的国情,都在纳闷为什么盛产科技精英,经济大步发展的印度,国内依然有如此多的贫困人口,如此糟糕的基建、如此落后的医疗和教育。
人们很容易把这些和种姓制度联系在一起,毕竟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成为一个筐,装进了印度所有的弊端。
但仔细看印度的领导层,完全是一个以中低种姓组成的政府,婆罗门和刹帝利是绝少的。这已经说明印度的问题不完全在种姓,而是有更深层的问题存在。
现在的印度正在高速发展,确实是坐上了网络时代快车,但是其中还有部分是“水分”。
莫迪政府在GDP统计上造假,早就引起西方国家怀疑。但莫迪不在乎,他不需要对西方人负责,他自己背后有10亿印度教徒,还有1亿精英,稳住他们,自己的权力就无可撼动。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试分析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王钊
2.《印度贫困治理问题研究》,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