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现场摄影报道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是我国五彩瓷的巅峰: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五彩,需要两次入窑烧造,成本极高。现在我们会觉得这种技术很稀松平常,但在几百年前,这就属于当时的“高科技”产品。
这是在成都市美术馆做客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提出的有趣思考: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创新,并非当代独有。很多古代的艺术品,都是与科技结合制作而成的。
许杰
7月11日下午,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考古博士许杰做客成都市美术馆,带来题为《艺术与科技的交互生成》的精彩讲座。正值暑假,许多艺术院校和专业学生来到现场聆听,座无虚席,甚至过道里都站满了人。
讲座现场
科技与艺术自古相伴,从两万年前的陶器、六千年前的青铜,到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科技与创新相互交融,艺术与技术共生共荣。如今,信息、生态、智能等高新科技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面貌,艺术与科学正迎来全新的对话。在这个多维领域交互共振的时代,跨学科理念正在逐渐形成。
许杰从2008年起开始担任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是美国首位华裔大型艺术博物馆馆长。在当天的讲座中,他从“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影响力”“艺术与科技融合下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全球化艺术视野”三个方面,用大量有趣的案例讲述了当下艺术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具体实践。
“艺术家和科学家一样,永远都处于世界发明的最前沿。”许杰说道。
在许杰就职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大量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实践正在进行,有许多艺术案例都是跨学科的结合。在讲座中,许杰举了一则和印度传统舞蹈文化有关的展览。“我们知道所有传统的媒介都是静态的,雕塑也好、绘画也好,都不能动。但这是一个有关舞蹈的展,如果我们能加入动态,就能让观众更有体验的感觉。”
于是,策展人在展示文物印度湿婆神的展厅内,加入了一个动态的背景——来自美国宇航局真实的太阳火焰,让有着“宇宙之母”的宗教神和科学的太阳火焰动静结合,同时提高了艺术品的哲学高度,令人深思。
另一则让现场观众大为惊叹的案例,来自对屈原的“改造”。在一场名为“战国时代的赛博朋克”的展览中,诗人屈原“穿越”两千年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杰从讲座的屏幕上向观众展示了拿着吉他的年轻诗人屈原形象,以及动态的有着“磁带”等元素的屈原形象。通过科技感十足的“赛博朋克”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结合,让艺术充满张力。
许杰提到,目前亚洲艺术博物馆正在进行各种科学开发的实验,例如通过算法将音乐演奏转化为视觉图像的实验,以及即将开展的游戏体验式的展览。许杰认为,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将来的发展,都应该抱有科技研发、不怕失败的心态,大胆与科技结合,不断进行创新。
在互动环节,有观众提出了很深入的思考:在国外,很早就开始进行学科融合,包括NASA都与非常多的艺术院校有合作。国内的艺术教育与国外存在不同,我们应该如何去改革传统美术教育中与科技、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问题呢?
许杰认为,其实在中国的高校已经开始了非常多的跨学科实验。但是学科是存在局限性的,所以如何找到一个跨学科的平台非常重要,学校是很好的学习基地,博物馆、美术馆也是很好的平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