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可以说博览经史。也不光是经史,事实上只要是对人有提高的书他都会看,他老人家光私人藏书就有几万册。
长期的阅读习惯使得毛主席对各种典故能够信手拈来,所以他老人家的讲话非常生动且有深度,很值得人们品味。
也正是因为毛主席的这一特质,在1958年就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一个县委书记被毛主席难倒了。
毛主席专走访到济宁
建国以后,毛主席时常乘坐火车离开北京,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去视察,而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毛主席驻足最多的省份。
倒也不是说毛主席仰慕孔孟文化所以喜欢去山东,私以为毛主席在其一生中二十六次造访山东,一方面是由于山东对于中国革命战争的贡献,另一方面是关心山东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因而从1951年的镇反运动开始,毛主席就连续三次给山东分局发指示,使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为全国的运动树立榜样。
后来搞农业合作社的时候,毛主席更是直接来到山东进行考察,他在视察了厉家寨的经济建设工作后就高兴地说:“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子。”
经由毛主席的这一句话,厉家寨在全国都出名了。他老人家后来还几度造访山东,都是为了考察农业发展状况。
用一句毛主席的名言来说:“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他老人家正是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话。
于是在1958年的八月份,毛主席又一次来到了山东,而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济宁。
在前一天,山东省委就给济宁地委打电话,通知说毛主席会在8月9日这一天乘火车从河南七里营北上,晚上就到兖州火车站,要考察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和生产救灾问题。
接到电话后,济宁地委书记高逢五赶忙联系了滕县县委书记王吉德,两人要准备明天的接站工作。而收到上级通知时,王吉德还在地里干活,忙着和农民一起排水抗旱。
收到通知后,王吉德赶忙收拾了一下,然后乘坐来接他的吉普车出发前往兖州火车站。
毛主席的专列抵达是在当天的凌晨,那时的城区一片静谧,居民们早就进入了梦乡,这让滚滚驶来的火车愈发引人注意。
专列停下后,高逢五、王吉德以及另外几名干部一起被请到了毛主席在专列上的办公室里。
而一见面,尽管毛主席带着满脸和善的笑容,车厢里的气氛却还是有些紧张。毕竟对于当地的官员来说,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毛主席,感到压力是很正常的。
谁是滕小国国王
为了缓和气氛,毛主席于是问起到场官员的姓名、籍贯以及出身,大家一一介绍着。
轮到王吉德的时候,毛主席注意到了他裤脚上的泥点子,于是一边递烟一边说:“你不用问,肯定是农民出身!”
王吉德的脸上露出拘谨的笑容,随后接过香烟就点着抽了起来,可见他内心也很紧张。
随后毛主席问起王吉德的职务,他回答说:“我是济宁地委副书记兼滕县县委第一书记。”
让王吉德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在听到这一句后,突然带着笑容说:“噢,我知道了,你是滕小国国王!”
所谓滕小国就是滕国,其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姬姓诸侯国,位置就在现如今的滕县。
既然王吉德是滕县一把手,那放到春秋时期就相当于这个小国的国王了,毛主席正是借用这个典故来说笑,好让大家都笑一笑,放松一下。
果然,听到毛主席的话,众人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刚才还略显拘束的气氛顿时缓和了大半。
随后,毛主席接着问王吉德:“滕小国在哪个地方?”
王吉德回答:“就在滕县城西十几公里外的滕城村。”
毛主席又问:“那孟子在滕县的古迹还有没有呢?”
毛主席这里说的其实就是《孟子》一书中的《梁惠王章句下》一文中的典故,其中滕文公曾向孟子问计,所谓“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滕国是小国,整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大国,还免不了挨打,这可怎么办啊?”
孟子于是建议滕文公,要么加固城防设施与敌人拼死一战,要么就趁早搬家离开这里。时至今日,滕县还遗留有一座文公台,据说是滕国时期的宫殿遗址留存。
王吉德虽然对历史不是很懂,但对本地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于是回答说:“还有,滕城有一座文公台,县城里也有一座铁牌坊。”
毛主席摆摆手,说:“那个铁牌坊与孟子没关系,孟子馆于上宫嘛,那上宫还有没有呢?”
王吉德摇摇头:“不知道,没有注意过。”
毛主席于是对众人介绍说:“有一本书叫《滕县志》,里面就记载了说滕国故城周二十里左右,内有子城,现在还保存着文公台和上宫馆两个遗址。”众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惊讶之余也对毛主席的学识赞叹不已。
然后,毛主席好像忽然想到了什么,他再次面向王吉德问:“滕县离微山湖不远,听说这里的鲤鱼是四个鼻孔,你知道不知道?”
对于这个问题,王吉德再次摇头并回答:“不知道。”
毛主席依旧微笑着,他看到王吉德烟抽完了,还再次递给他一支烟。
在众人吸烟的同时,毛主席转头看着大家,目光恳切地说:“作为地方官,还是应该了解一下地方的历史,这对大家有好处。”
说罢,毛主席的话锋一转,开始问起当地的粮食产量以及水灾状况。对于毛主席的问题,王吉德一一回答,他说:“今年的小麦亩产达到了227斤,比去年多了快一百斤。至于水灾,滕县的灾情也比较严重,去年有81万亩农田被淹,今年少一些,但也有39万亩。”
毛主席听着这些报告,顿时眉头紧锁,他追问:“你们县一共有多少亩地?”
王吉德回答:“一共有210万亩。”
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又问起其他问题,王吉德也为他做了解答。
当天众人一起聊了很久,直至夜色越来越深,毛主席这才对他们说:“今天就谈到这里吧,你们也都辛苦了,都回去休息吧。”说完,毛主席和众人一一握手告别,然后一行人走出了专列。
微山湖的四孔鲤鱼
第二天一大早,王吉德就回到了滕县,而他对昨晚的谈话念念不忘。在向滕县的干部们传达了毛主席接见的情况后,王吉德想到了毛主席对自己的勉励,于是就来到了菜市场观察鲤鱼。
这一观察还真让他发现了问题,原来毛主席说的没错,微山湖的鲤鱼真的有四个鼻孔。
不过,根据动物专家的意见,其实四个鼻孔并非微山湖鲤鱼的专属,而应该是所有淡水鱼的共性,它们都有一对和前鼻孔和一对后鼻孔,一个进水另一个出水,这样才能感知水的气味。
至于为什么微山湖四孔鲤鱼比较出名,大抵是因为当地有一个关于四孔鲤鱼的传说,以至于这个特点成为了卖点。
关于四孔鲤鱼的传说,相传是东海龙王搞龙宫选拔赛,最后来自微山湖的一条鲤鱼胜出,而小龙女因此对它芳心暗许。
但龙宫的大臣们知道后很不高兴,大家不愿意与一条来自小湖的鲤鱼同朝为官,就都排挤它。
东海龙王为了保全鲤鱼,就让王母娘娘为其开了两个天眼,由此诞生了四孔鲤鱼,这四个孔分别代表了吉祥、如意、平安、富贵四种美好意向。
到这里还没完,民间演绎的时候甚至把乾隆皇帝也扯了进来,说他是龙王第九子转世,为了见自己的妹妹和妹夫,就把其秘密公之于众,由此这个故事也就广为人知。
这个传说固然不可信,但毕竟有着美好的寓意,所以在当地口口相传。再加上那首著名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更加让微山湖的成为全国知名的地方,同时也就让微山湖的四孔鲤鱼为人熟知,乃至于使得人们误以为只有微山湖的鲤鱼才有四个鼻孔。
在弄清楚了四孔鲤鱼的由来后,王吉德还在第二天到县文化馆召集有关人员座谈,以了解滕县的历史文化。
不仅如此,他在第三天还带着熟悉滕县历史的同志实地走访了滕国历史遗迹,最后写了一篇考察报告出来。
于是在下一次被毛主席召到济南会面的时候,王吉德做完了工作汇报之后,还递上了自己的“滕国”考察报告。
毛主席对此大为惊喜,他拍着王吉德的肩膀说:“你这个同志很实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就搞调查,实事求是,这很好嘛。想要治理好‘滕小国’就要这么做,多走访调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在这里其实我们也就搞明白了毛主席的用意,他之所以要问王吉德那些看起来和他的工作不相干的问题,就是要看看我们的干部是不是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这当然也包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因为只有真正了解了这片土地,才能真正契合实际去做事情。
王吉德尽管没能直接回答出毛主席的问题,但他的做法很值得学习,真正实地走访考察,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弄清楚事情的原委,这是实干家应有的风范。
实在人做实在事
在与毛主席会面结束不久后,王吉德也真的要忙碌起来了。当年十一月,国家在滕县规划的岩马水库工程开工,滕县开始了全面建设水利设施,多达十二万人被动员起来。
王吉德就是工程的总指挥,他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始终坚持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坚持以踏实负责的态度工作。
于是在十二万人长达一年多的奋战后,岩马水库工程全面竣工。从此以后,滕县210万亩土地再也不用担心旱涝灾害,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王吉德的付出自然也是有回报的,此后毛主席一直记得滕县有个“滕小国国王”。六十年代的时候,王吉德也成为了典型,其官职被罢免达三年之久。
然后在九大上,毛主席就问济南军区司令杨得志:“那个滕小国的国王王吉德,他解放了没有啊?”
杨得志摇头说:“没有。”
毛主席于是问:“他有什么问题?”
杨得志再次摇头:“没什么问题。”
毛主席很不高兴,他责问道:“没问题干嘛不解放,我看那个同志很不错嘛,很有干劲的一个人。”
得益于毛主席的过问,杨得志回到济南后就从速处理了这件事,王吉德于是官复原职,得以继续进行他所热爱的事业。
通过这件事,也让他对毛主席更加爱戴,于是在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后,王吉德哭得非常伤心,据说两天都吃不下饭。
后来,王吉德写了一本回忆录,而说起当年的经历他曾这样描述:“毛主席的话虽然不多,但句句都体现出对我们基层干部的关心。简单的几句话,但却能让你感到自身的不足.....那以后,我十分注意学习,努力了解民情和民意,从而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这让我的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结语
微山湖的四孔鲤鱼不过是一个小事情,但却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细致入微的伟人形象。
这就是毛主席,他总是能从小事出发,将一个个道理深入浅出的说给干部们,然后起到让人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当然,这也是因为遇上了王吉德,这位“滕小国国王”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好干部,对大事认真,对小事也谨慎,也难怪他后来会做出一番事业。
正因如此,其与毛主席的故事也必将作为佳话流传下去,此后千百年人们提起微山湖,都会想到这两位真正的人民公仆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