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有一段长达十年的“论战”影响甚广,传闻颇多。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的主人公就是鲁迅和梁实秋。
1922年,已经是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机缘巧合下见到了尚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梁实秋。此时,他们都没想到两人在后来成了“敌人”。
十年间,两人写下了超过一百篇文章针锋相对,主要集中在文学的阶级性问题这一方面“短兵相接”。梁实秋直指鲁迅为共产党所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差点为鲁迅招致牢狱之灾。鲁迅也毫不客气,称他是“资本家的走狗”。
两人的文学交锋十分激烈,甚至一度出现了白热化、情绪化的“鏖战”。但除却文学方面的学术争论外,他们之间并没有个人恩怨。
梁实秋曾称赞“鲁迅的杂感文字写得极好”,还表示“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十分老练泼辣”。晚年,他还曾不满国民党当局禁止出版发行鲁迅作品的做法。
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蔷也曾表示“父亲很欣赏鲁迅文学”。
从这一点来看,梁实秋的人格和品行是不错的。
1903年,梁实秋出生在北京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他就在传统和现代碰撞的社会背景下逐渐长大。
1915年,梁实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学校,期间,他对文学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先后阅读了胡适、周作人等人的著作,其他进步期刊也是每期必读。这时的梁实秋,同广大知识青年一样,心底有着最朴素的爱国情怀。
1921年,经人介绍,梁实秋与正在北京女子职业学校教书的程季淑相识,并约定了终身。1923年,梁实秋在友人闻一多的鼓励下,决定赴美留学,这一决定得到了程季淑的大力支持。梁实秋深受感动,他与程季淑约定三年后结婚。同年8月,梁实秋带着与程季淑的“三年之约”踏上了前往美国留学的道路。
在美国留学期间,梁实秋将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观念融会贯通。他在美国的学业一切顺利之际,却突然在1926年回国。因为他要履行与程季淑定下的“三年之约”。虽然提前结束留学生活,但此时梁实秋在学术和思想上已经逐渐成熟。
1927年春,梁实秋和程季淑结婚。婚后,两人共育有三女一子,但次女不幸夭折。程季淑全身心投入到了家庭生活中,照顾起了一家人的衣食起居。
有了程季淑的支持,梁实秋得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开展自己的事业,逐渐成为了一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家。
就在他的文学事业蒸蒸日上时,北平沦陷了,而他的名字也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单。为此,他听从友人建议,决定暂避风头,离开北平。然而,由于岳母病重,妻子程季淑决定留下来照顾。就这样,夫妻俩暂时分别。而这一别就有六七年时间。
直到1943年,程季淑才带着孩子们来到了重庆。此后,两人再没有分开过。无论是重回北平,还是漂泊台湾省,抑或是定居美国,程季淑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精心照料他。夫妻俩的恩爱情深更是羡煞旁人。
1949年6月,在国内政治发生巨大变动的背景下,梁实秋携妻子和小女儿梁文蔷来到了台湾。
来到台湾后,梁实秋难以适应官场文化,更厌恶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和独裁专制。于是,他一心一意投入到了教育工作中,为台湾省的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担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期间,他还创立英语研究所硕士班,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英文教师和外交人才。
1966年,梁实秋退休。但他在台湾省的教育界、文学界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退休后的梁实秋并没有放下文学,反而在程季淑的鼓励下重新拾起了自30年代便开始的一项工作——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是一个浩大的、充满挑战的工程,梁实秋耗费了38年时间,独立完成翻译。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唯一陪伴他的就是妻子程季淑。梁实秋翻译书稿时,程季淑便帮他整理、装订。
这项伟大的翻译工作完成后,梁实秋深受好评,甚至有人称“他的姓名足以长留青史。”
此后,梁实秋仍然每天将大把时间用在了写作上,写作需要安静的环境,而他又不愿离开妻子。为此,家里的房间是相通的。在书房写作的梁实秋只要一抬头便能够看到程季淑。从这里看,足以窥见夫妻两人的恩爱。
然而,或许是上天嫉妒两人夫妻情深。1974年4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小女儿家居住的夫妻俩来到市场购物,刚走到门口,忽然一架梯子倒了下来,直接将程季淑砸倒在地,昏迷不醒,送往医院抢救也没能救回命来。就这样,程季淑不幸去世了。
妻子的突然离世令梁实秋深受打击,他特意写下《槐园梦忆》悼念妻子。
程季淑去世后,梁实秋回到了台湾。1974年12月,在参加一次聚会时,71岁的梁实秋对43岁的韩菁清一见钟情。
韩菁清是影歌界的著名女星,多年以来,一直是媒体镜头下关注的焦点。当她得知梁实秋的心意后,给梁实秋写去了一封信,想让他知难而退。
然而,令韩菁清没想到的是,梁实秋并不在意媒体关于她的各种报道,更出乎意料的是,她在此后接连收到了梁实秋写来的情书。
在梁实秋的爱情攻势下,韩菁清很快便“缴械投降”,两人在台北出双入对,媒体捕捉到这一信号后,大肆报道。霎时间,韩菁清和梁实秋的爱情成为了台湾最热的新闻。
在此之前,两人已经想到了他们的恋情可能迎来的风波,但闹得如此满城风雨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不少有偏见的人集中在他们的年龄上,认为韩菁清是看上了梁实秋的财产。梁实秋的好友、学生也曾劝他如果再找的话,可以找一个跟自己年龄相仿的。
也有不少读者认为他刚刚丧妻不久便又有了“新欢”,原本还沉浸在《槐园梦忆》之中的读者瞬间感觉到了“背叛”。
尽管外界争议不断,但梁实秋听后始终不为所动。他还特意向女儿梁文蔷谈起这段新的感情。梁文蔷听后,沉默了许久,既没有反对,也没有祝贺,反而问道:“父亲,你不怕么?年老体衰,婚后未必能够满足对方,未必能够幸福。”
虽然梁文蔷对这段感情也充满了不信任,但依旧没能改变梁实秋的想法。
1975年5月,梁实秋与韩菁清结婚。婚后,两人身边的好友看着他们的生活,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幸福的。
1984年10月,年老体弱的梁实秋趁着韩菁清赴港办事期间,在家中写下了一封信,信中,他依然热烈地表达了自己对韩菁清的爱恋:
“我首先告诉你,启从个年前在华美一晤我就爱你,到如今进入第十个年头。我依然爱你,我故后,你不必悲伤,因为我先你而去是我们早就料到的事。”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临终前,他看着近在眼前的韩菁清,深情地说道:“我不能陪你了,对不起。”
梁实秋去世后,韩菁清也一直没有再婚的念头,并低调地过着“隐居”生活。在提及与梁实秋的婚姻时,她真诚地表示“我想我们是最知己的。”
1994年8月10日,韩菁清去世,年仅63岁。
参考资料:杂文选刊2012年8期、百家讲坛(蓝版)2017年9期、纵横2008年5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