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博闻强识,自小就喜欢读史,其中尤其钟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毛泽东一生将这本30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通读了17遍,床头的一本《资治通鉴》被他翻得支离破碎,只能用透明胶缝缝补补,书上还写满了毛泽东的批注以及感想。
因此毛泽东对于史书中的各种典故以及掌故,都能信手拈来。1962年,中印边境局势严重恶化,印军在总理尼赫鲁的怂恿下不断北进,蚕食我国的领土。毛主席思前想后,给分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讲了一段中印历史的“冷知识”。毛泽东对史学和现实的联系之深真是让人叹服。
自古以来,中印便是搬不走、移不开的邻国。作为两大文明古国和人口大国,中印人民有着2000多年的睦邻友好史。按照两国双方行政管辖所及的范围,早已形成了传统的习惯性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东段、中段以及西段。
印度独立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作为两个刚刚摆脱帝国主义控制的亚洲大国,中印两国一度亲密无间。印度也成为新中国和西方的中间人、传话人。
然而在友好之间,中印关系同样存在着隐忧。1914年,英国殖民地代表麦克马洪同西藏地方当局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于1914年3月达成私下交易,将西起不丹边境,向东延伸,在中印东部边境地区,把历来属于中国、面积达到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
从北洋政府到民国再到新中国,都不承认这样的物理划分。此后数年,中国西藏地方政府仍然对“麦克马洪线”以南,传统习惯边界线以北地区实行行政管辖权。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派兵越过了传统习惯边界线。
印度独立之后,很快便向中国“声索”自己对麦克马洪线的领土要求。出于对印度人民的友好,我国一再向尼赫鲁交了底:“我国的战略方向在东方,无意与印度为敌。”
然而尼赫鲁却将我国的友好视作软弱,仍秉持所谓“前进政策”,不断向北建立哨所,还打死打伤我国的边境战士。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参与朝鲜战争之际,派兵占领了原西藏噶厦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
尼赫鲁为何要与我国为敌?为什么在我国一再退让的情况下,还要选择和我们打仗?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思考了很久,曾征询过周恩来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
最后,毛泽东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杨成武副总长,听了他以及总参作战部同志的看法。
有同志认为,尼赫鲁看见我国正面临着天灾人祸,是想趁火打劫。实现他扩张的野心。
有人认为:“美国和苏联都在整我们,尼赫鲁以为打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获得军事援助。”
又有人说:“我国边防部队一直避免和印军发生流血冲突,他可能以为我们软弱客气,打我们可以得手。”
对于这些看法,毛泽东分别都给了一些意见。最终毛泽东总结道:“恐怕是这么回事。不过,他非打不可的话,就先输了理。战争的责任和后果也就都得由他来负了。”
就当印度当局的军事冒险已呈不可逆转时,我军的自卫反击战已经箭在弦上时。熟稔历史的毛泽东还专门为杨成武等人科普了一段中印关系史。
毛泽东对杨成武以及参与中印反击战作战部署的同志们说:
“我国自唐朝和印度开始交往以来,已长达10多个世纪,两国有没有打过仗?先是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到印度取经。之后,公元641年,唐朝和印度的卡瑙季王朝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随后,毛泽东话锋一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印战争: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使团去卡瑙季觐见印度国王。这时,原来的国王一年前死了,王位被一个叫阿罗那顺的人篡夺了。他一面收下送来的大量珍贵礼品,一面阴谋杀害全部使团人员。使团的领队立刻设法带一名随员逃到尼泊尔,招募起一支队伍,打回卡瑙季,捉拿了阿罗那顺,并将他押到唐都长安。唐太宗对阿罗那顺采取了宽大政策,让他客居长安。唐太宗死后的陵墓两旁,立有160多个功臣贵戚的石像作为陪葬,其中还有阿罗那顺的石像。”
事实上,毛主席说的这个不辱使命的唐朝使节,名叫王玄策,是唐朝时的洛阳人。在《资治通鉴》中,关于王玄策的记载还不到300字。在其他史书中,对王玄策的记载也非常简短。但就是这段极为简短的记载,却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王玄策一生曾四次出使印度,但最著名的,还是第二次使印。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带领30多人巡游天竺诸国。
按照他的行程,应该是到一个地方,接受当地的欢迎礼,见一下他们的国王,然后奉上宝物,诉说大唐与天竺诸国的友好,然后兜兜转转再回到国内。
这本是一次友好之旅,但到了中天竺,也就是毛主席提到的卡瑙季,却出了岔子。原来卡瑙季王朝的老国王——一代雄主戒日王死了,其臣子阿罗那顺举兵反叛,自封为王,还册封了王妃。戒日王在世之时,和唐朝十分友好,他曾亲自接见过玄奘。
戒日王与中国友好,与老国王本为政敌的阿罗那顺自然要反着来。当唐朝押送着礼物以及沿途各国送给唐朝的贡品来到卡瑙季时,阿罗那顺非但没有以礼相迎,反而出兵把唐朝使团给抢劫了。
由于寡不敌众,30多人的使团大部战死,王玄策和蒋师仁被俘,并被关进了监狱。阿罗那顺满以为大唐天高皇帝远,抢了也就抢了。但他万万没想到,他的愚行将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无妄之灾。
一天夜里,王玄策和蒋师仁趁狱卒不备,逃出了大牢。他们一路北上,从中天竺一路狂奔到泥婆罗,也就是今天尼泊尔境内。随后,他们又取道尼泊尔,进入了吐蕃的西部边境。王玄策此举并非准备逃回大唐,而是要找阿罗那顺算总账。
王玄策出使印度时,吐蕃王朝开国君主松赞干布仍健在。此时松赞干布刚刚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唐蕃两国正处于蜜月期。与此同时,松赞干布还娶了泥婆罗的尺尊公主,泥婆罗国其实是吐蕃的属国。
王玄策出使印度,就是取道西藏。王玄策拿着唐朝的符节来到吐蕃,立即向他们的西部的守卫官借兵。吐蕃官员和王玄策很熟,松赞干布也应允,他大手一挥,给了王玄策1200名精锐骑兵。随后吐蕃又命令泥婆罗出兵助战,泥婆罗王很慷慨,借出7000余名骑兵。这支8200多人的“唐军”,只有王玄策、蒋师仁两个货真价实的“唐人”。
随后王玄策带领这支唐军,摧枯拉朽一般地杀向了中天竺,并围困了他们的都城。仅用三天的时间,这座都城即告失守。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无处可逃的士兵纷纷向恒河逃窜,结果又溺死了上万人,河水为之不流。
祸首阿罗那顺见势不妙,遂弃军而逃。结果被在城外埋伏的蒋师仁抓了个正着。至于阿罗那顺的王妃和儿子,则在护卫的保护之下疯狂逃窜。但蒋师仁并不准备放过他们,他率军疾追,并大败敌军,王妃、太子均被活捉,被俘男女达到1.2万人,各类牲畜2万头,附近580座城市震恐不已,纷纷纳贡投降。
其中东天竺王尸鸠摩还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璎珞,唯恐这支“唐军”顺带把自己也灭了。
随后,王玄策押着阿罗那顺回到了长安,唐太宗也痛快地举行了献俘礼。此战之后,王玄策又两次出使印度,将印度制糖术传入了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0 年 6 月, 西藏吉隆县阿瓦呷英山口发现了王玄策出使印度路过此境留下的摩崖题刻,记载了他出使印度的不凡业绩。
王玄策不辱使命,带领异国军队横扫整个北印度,创造了不可思议的业绩。但在辉煌的唐朝历史上,这似乎算不上什么大事。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中,王玄策的事迹静静地躺在史书的一角,很少有人注意。
但当中印战争不可避免之时,这段历史就被毛泽东注意到了。
在给杨成武等人讲述这段历史时,毛泽东的口气是“语重心长”的。毛泽东为大家讲解历史,从来都是有用意的。例如毛泽东曾让许世友读《周勃传》。毛泽东让大家读史,绝不是为了讲个故事,而是用历史来指导今人的行动。
杨成武所领导的作战部,负责对印作战的部署和方针的制定。这仗该怎么打,该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该达成什么样的政治目的,都需要好好考量。
首先,毛泽东认为,中印关系总体是友好的,否则也不会有玄奘赴西天取经的壮举。
其次,中印之间虽然有战争,但也只是2000多年友好历史的插曲。在这次短暂的中印战争中,唐朝使节王玄策以及摧枯拉朽、横扫千军之势,打遍了整个北印度,擒获祸首阿罗顺那,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最后,唐太宗没有一味地惩罚印度,而是迅速与他们和解,还对阿罗顺那采取了宽大政策,给他封官,让他客居长安。唐太宗死后的陵墓两旁,立有160多个功臣贵戚以及附属国国王的石像,而阿罗顺那的石像也在其中。
因此在毛泽东看来,在中印关系之中,和平与友好应该是主流,战争和冲突是次流。毛泽东曾说:“朋友之间也有分歧,有时也会吵架,甚至吵到面红耳赤,但这种吵架和我们同杜勒斯的吵架,性质是不同的。”
如果发生战争,就要以泰山压顶,摧枯拉朽之势打败敌人,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因此这将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是一场疾如闪电的战斗。
我军一旦获得胜利,也要用广大的胸怀对印度实行宽大,毕竟印度并非我国主要的应对方向。中国与印度理应恢复友好关系。这是一场有限的战争,是一场政治性的战争。
后来中印战争的发展,也一如毛泽东所希望的那样进行着。
在毛泽东指令之下,杨成武指挥总参、总后以及西藏、新疆军区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中印战争的第一阶段一如毛泽东所设想的那样,是一场横扫千军型的大胜。在东线,我军全歼敌军第七旅,俘获旅长达维尔准将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向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的印军进行反击,全歼了入侵的印军,拔掉了印军数十个据点。
就如毛泽东在战前所说的那样:
“尼赫鲁知道,军事上和我们较量,不行。”
初战获胜后,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意图,我国向印度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三项和平建议。与此同时,中央军委指示,中国边防部队暂时停止自卫反击作战,甚至停止边防部队的正常巡逻。
但对此,气急败坏的尼赫鲁却置若罔闻,他一面同时向美苏两国寻求军援,另一方面又调兵遣将,集结3万兵力,在东段西山口和瓦弄地区发动炮击。11月14日至16日,印军非但不投降,反而再一次向我边防部队发起了全面进攻。
但这一次战斗,我军同样没有给印军任何机会,边防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侵入西山口的印军,歼敌3个旅,重创一个旅;在西段战线,丁盛指挥新疆军区对来犯之敌发动反击,并全歼敌军一个旅。
战至11月21日,中国边防部队已经接近了中印传统习惯线,印军兵败如山倒,损失了大量军事物资。一时间,整个印度风声鹤唳,连新德里都开始修筑战壕,唯恐我军向新德里进军。
就在这时,毛泽东却决定刹车了。毛泽东对杨成武说:
“告诉政治委员,要保证刹车。”
于是杨成武打电话给谭冠三,要他确保部队立即停止自卫反击战。
之后,毛泽东又决定,自卫反击战的部队全部后撤,把缴获的武器装备擦拭干净,将缴获的车辆加满油,交还给印度政府。
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下令中国边防部队单方面停火。12月,我军将火炮192门、枪支33322支,炮弹2.61万发、子弹21万发、运输机1架、坦克2辆。汽车127辆以及大量军用物资
我军的后退并不等于软弱,印度从来就不是我国主要的应对方向,我国不能两线作战。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形不利中国军队后勤补给,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来自四川和青海,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到西藏,然后靠人力畜力搬运物资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藏南地区。而藏南地区入冬后大雪封山,后勤线的保障非常脆弱。中印战争,是不宜久战的。
毛泽东、周恩来的良苦用心,虽然没有完全感化尼赫鲁,但还是让他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他没有再向中国发动新一轮的进攻,而是接受了我国的停火声明,赞成中印军队脱离接触。从此以后,印度放弃了所谓的“前进政策”,中印边境迎来了数十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