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国重器,每个中国人都能说出几个,“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
这些大国重器,在设计之初和运行之前,都需要经过一项决定生死的测试——振动测试,通过模拟一连串不同的振动,测试模型或实物在运行周期中,是否能承受运输或使用过程的振动环境。尤其是仪器仪表和关键零部件,一定要在振动试验中测试可靠性。
振动测试的平台是振动台。
曾经,振动台也是西方对中国的“卡脖子”技术。
王孝忠,用二十年时间引领中国振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打破国际封锁和垄断,实现了中国振动行业的崛起。
● 王孝忠
1、多做多想,飞速成长
王孝忠出生于1954年,他出生时,父亲已经48岁,老来得子却没有过度宠爱——父母都是孤儿,性格独立坚忍,这种性格也浸透到王孝忠身上。
16岁时,王孝忠便进入苏州试验仪器厂工作。因为年龄小,又好学,17岁时,单位把他送进学习班。王孝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成绩和表现优异。一年的学习班刚结束,就被借调到市机械局。
在动荡的年代里,王孝忠做过各种杂七杂八的工作,民兵、消防、保卫、宣讲团、车间生产管理……甭管身处哪个岗位,他都抱着学习的心态,一边做一边想,提高很快。
1982年,已经回到仪器厂的王孝忠,深感管理知识的匮乏,就读了电视大学的企业管理。这段系统学习的经历,为他的职业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他从厂办公室、计划科,做到综合科科长。
1990年,仪器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营困难。王孝忠临危受命,接过销售科科长的重担。一年后,厂子扭亏为盈。1992年,因为工作出色,王孝忠被提拔为副厂长,继续分管销售工作。
● 王孝忠在厂里指导工作
在外人看来,不到40岁就成为国家重点企业的副厂长,已是非常成功了,甚至已经可以享受人生,但王孝忠却知道,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王孝忠一直很喜欢研究思考,喜欢钻研技术。当年结婚,没有父母操持,家具全是他自己打,油漆也是自己刷,还顺手给朋友也造了一套。其他乔迁新居的管道工、泥瓦匠等等活路,王孝忠一人全部承包。
做任何事情,他都愿意停下来,看一看,学一学,想一想,试一试。喜欢研究思考,执着于实践和验证,力图抓住本质,这些特质塑造出后来创业的王孝忠。
2、创业艰难,孟母三迁
1995年,已过不惑之年的王孝忠已在仪器厂工作了25年,他依旧看不惯厂里勾心斗角、人浮于事的状态,毅然辞职创业,想要实践自己的“振动”理想。
振动台这个赛道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极小的赛道。最乐观的估计,从事该行业的人数不到1800人,一年产值只有2500万,基本是靠引进和仿制来取得业绩,销售人员占比高,技术人员非常少。
这个局面的产生,也不全然是咱们的原因。
振动台不仅能民用,还可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敏感领域,一直受欧美的技术垄断和禁运封锁。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欧美对中国禁运1吨以上推力的振动台,90年代后改为禁运5吨以上,后又改为禁运9吨以上。业界曾有“1吨推力1吨金”的说法,说是美国曾给一个最基础的1吨级振动台,开出4亿元的天价。
王孝忠敢于挑战这个赛道,绝不是为了三斗米而创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创业之初的几个人,“都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搞技术、搞事业、有追求的人”。
这一点,从给新公司取名上就能看出来。
20世纪,振动台有两大世界头部企业,一个是英国的“菱”公司(LING DYNAMIC),一个是美国的“菱”公司(LING ELECTRONICS)。两家掌握了振动台的高端制造技术,垄断整个行业。王孝忠把新公司取名为“东菱”,就是要挑战两家西方“菱”公司,改变世界振动仪器格局。“东菱振动,振动世界”是公司的口号,公司logo形似“中”,也寓意着中国之菱、民族之菱。
可创业艰难,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原本说好一起创业的八位同事,最后只有两人践约,反倒是时任副厂长的王孝忠,只花半天时间就办好了所有调动手续,义无反顾地把厂子办起来了。
创业伊始,启动资金只有8万元,一切只能因陋就简。
搭建的80平米的简陋工棚就是场地,里面有从旧货市场淘回来的办公用具,以及从国有大厂低价购进的N手铲车。
● 东菱公司早期从窝棚艰难起步
有一回,王孝忠与一位客户谈了一笔30万元的订单。签约前,客户很谨慎地非要实地考察工厂。王孝忠带着客户站在破败的厂门口,进深不到30米的场内一览无遗,客户一看这个寒酸样,险些走掉。
厂房外的路面很狭窄,货车无法开进。每次外协单位加工好的模具,想要搬进公司,都必须在厂门百米外卸车,然后用液压铲车慢慢拖入。
公司生产的第一个振动台只能造出“心脏”部分的毛胚,为了把毛胚变成可以销售的成品,王孝忠亲自把那数十公斤重的“铁疙瘩”抱在怀里,打车去同学公司完成最后的工序。
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王孝忠用技术、观念以及敬业精神征服了一个个客户,创业当年就为东菱接下385万元的订单。
1997年,公司搬到500平米的门面房;1999年,再次搬到租借的800平米厂房里,后续扩租到1400平米。
王孝忠投入60万元设备,重新改造厂房,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可油漆未干就碰上市政拆迁,限令20天内搬迁。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刚好一家国有大厂有空闲厂房待租,王孝忠立即赶往,现场签约,租下2400平米厂房。
2003年6月,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座落在苏州新区金枫路上的8000平米新厂房落成,王孝忠带领东菱公司全体员工终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
3、三顶帽子,屹立东方
都说创业者的气质决定企业气质,这一点在王孝忠身上得到了验证。理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成绩。
创业第一年,第一台电动振动台交付使用;第二年,两套三向多功能振动试验系统出口巴基斯坦;1999年,三向随机振动试验系统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2001年,国内第一代商品化数字式功率放大器在东菱诞生,并全系列装备电动振动台。
2002年是东菱大丰收的一年。免地基水平振动试验系统获国家专利;国内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0kN风冷式电动振动系统也在东菱诞生,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系列化跌落式三波形高加速度冲击试验台开发成功并批量供货;50KN振动试验系统在国家某卫星环境试验中心落户。
2003年,120KVA数字式功率放大器研制成功并出口美国;2004年,东菱制造出16吨级水冷式振动台,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保驾护航,从此彻底打破欧美对中国大型振动试验台的技术封锁和禁运。
实现技术突破后,王孝忠带领东菱刷新纪录。
2006年,当时世界最大的35吨振动台在东菱诞生,此后东菱的产品以其超高的性价比,陆续出口54个国家和地区。
2011年,东菱再次刷新纪录。自主研制成功50吨推力超大型电动振动试验系统。这套世界首创的系统,单台推力全球最大,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王孝忠上台演讲
仅用20年,东菱就成为世界振动行业的后起之秀。中国也成为继美、英之后的振动行业第三大国。
王孝忠自己总结,创办公司戴上了“三顶帽子”。
第一是挽救了中国振动行业。1995年王孝忠创业的时候,中国振动行业奄奄一息,企业效益差甚至关停,从业人员改行或退休,东菱的出现让这些人又有了新的动力,从此中国振动行业得到了发展。
第二是推动了全球振动产业的技术进步。东菱的出现打破垄断,为振动行业带来新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是基于技术的、健康的,推动了行业的技术革新。
第三是规范了行业的行为。在垄断市场下,使用振动产品的企业如果设备出现问题,经常得不到很好的售后,东菱充分将服务发挥到极至,结合东菱的技术实力,规范了振动企业的商事行为。
4、一生本色
王孝忠一生不讲究物质。开普通车,住普通房,穿着朴素,单从衣着打扮,外人很难想象他就是全球振动行业知名企业的老总。
● 王孝忠视察工作
他每周有6天时间在公司工作,休息的时候,就去逛逛农贸市场,买点新鲜蔬果,或者去周边的乡下走走。
他的头衔很多,虽然不是专家,学历也不高,却在很多行业学会、协会中担任要职,经常被大学邀请去授课。
2020年8月14日凌晨,王孝忠在苏州因病逝世,享年66岁。
斯人已逝,东菱却依旧带着王孝忠的精神和理念发展。
今年4月15日,东菱宣布自主研制的100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研发成功。
从“东方之菱、民族之星”到“东菱振动、振动世界”,东菱已成为世界振动试验行业的龙头企业。
王孝忠打造的企业,不仅是“从制造走向智造”的民族企业样本,也成为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历史缩影。文/SOOF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4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