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
任何一个强大者,都没有强大到不能被挑战;
任何一个弱小者,都没有弱小到不能去挑战。
关键是如何挑战!
教员教导我们,以弱胜强,关键是在对手不可克服的弱点上建立自己的优势,进而战胜对手。
在1946年6月,当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悍然撕毁和平和停战协议,发动全面内战的时候,蒋介石面对哪些不可克服的弱点呢?
1946年10月1日,教员在《三个月总结》中说:
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基本矛盾,蒋介石无法克服,为我必胜蒋必败的基本原因之外,在军事上,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此种矛盾,必然要成为我胜蒋败的直接原因。
向解放区进攻的全部正规蒋军,除伪军、保安队、交通警察部队等不计外,共计一百九十几个旅。此数以外,至多再从南方抽调一部分兵力向北增援,此后即难再调。而此一百九十几个旅中,过去三个月内,已被我军歼灭二十五个旅。今年二月至六月被我军在东北所歼灭者,尚未计算在内。
蒋军一百九十几个旅中,须以差不多半数任守备,能任野战者不过半数多一点。而这些任野战的兵力进到一定地区,又必不可免地要以一部至大部改任守备。敌人的野战军,一方面,不断地被我歼灭,另方面,大量地担任守备,因此,它就必定越打越少。
“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是蒋介石不可克服的弱点,但同时也是我军建立自己优势的战略基点。
蒋介石为什么要以差不多半数的兵力,不用于野战而用于守备呢?而且那些任野战的兵力进到一定地区,又必不可免地要以一部至大部改任守备呢?
个中的原因是什么?
陈老师认为原因有三条:
第一是蒋介石的战略基本盘,也就是蒋介石支撑战争的资源基地在城市。
如果丧失了城市和铁路线,国民党军队将因为战争资源提供不上而无法作战。
所以,国民党必须要占领城市。
而要占领城市,就必须要用一定的兵力进行守备。
向解放区进攻而新占领的城市也必须留下一定兵力进行守备。
如此,用于野战和前线作战的兵力必然越来越少。
所以,前方作战需要兵力,但占领守和备城市也需要兵力,这是蒋介石无法解决的致命的问题,或者是他的死穴。
第二是我军作战是野战军、地方兵团和民兵相组合的立体作战。
地方兵团和民兵虽然不能承担野战任务,但是在破坏敌人的后方给养基地和交通线方面,却能大显身手,这也是国民党军必须分出一部分兵力占领和守备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是蒋介石的虚荣心,他总以为占领了城市就是赢得了战争。
在这一点上,豫东战役特别有说服力。
本来占领了开封又放弃开封是粟裕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有意的安排,但是在粟裕撤离开封后,蒋介石亲自到开封开庆功会,并自称是豫东大捷,这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了。
教员对蒋介石在战略上的漏洞可以说是洞若观火,他的战略思路,就是紧紧围绕蒋介石在战略上不可克服的弱点建立自己的优势,从而打败蒋介石。
那么,教员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是不争城市和地方甚至需要的时候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和地方。
1946年7月20日,教员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中说:
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
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
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
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
教员在这里为什么说,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
因为,从思想和感情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城市和地方偏偏要放弃,一般人理解不了。
所以,在战略上,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全部都要围绕战略意图来,不能感情用事。
这也就是战略之妙,在于“存乎一心”。
第二是既然不争地方和城市,那么要争什么呢?争人。
所以,教员有一句名言:
存人失地,人地皆复;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那么,教员是如何争人的呢?
1946年7月20日,教员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中说:
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
在农村中,一方面应坚定地解决土地问题,紧紧依靠雇农、贫农,团结中农;另方面在进行解决土地问题时,应将一般富农、中小地主分子和汉奸、豪绅、恶霸分子,加以区别。
对待汉奸、豪绅、恶霸要放严些,对待富农、中小地主要放宽些。
在一切土地问题已经解决的地方,除少数反动分子外,应对整个地主阶级改取缓和态度。
对一切生活困难的地主给以帮助,对逃亡地主招引其回来,给以生活出路,借以减少敌对分子,使解放区得到巩固。
在城市中,除团结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分子外,应注意团结一切中间分子,孤立反动派。
在国民党军队中,应争取一切可能反对内战的人,孤立好战分子。
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作持久打算。必须十分节省地使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力戒浪费。必须检查和纠正各地已经发生的贪污现象。必须努力生产,使一切必需品,首先是粮食和布匹,完全自给。必须提倡普遍植棉,家家纺纱,村村织布。即在东北亦应开始提倡。
在财政供给上,必须使自卫战争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必须使人民负担较前减轻,使我解放区人民虽然处在战争环境,而其生活仍能有所改善。
总之,我们是一切依靠自力更生,立于不败之地,和蒋介石的一切依靠外国,完全相反。
我们是艰苦奋斗,军民兼顾,和蒋介石统治区的上面贪污腐化,下面民不聊生,完全相反。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是一定要胜利的。
第三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但是要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为此,教员在1946年9月16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中要求: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
在战役的部署方面,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
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
我军以少数兵力牵制敌军的其余各旅(或团),使其不能向被我军围击的旅(或团)迅速增援,以利我军首先歼灭这个旅(或团)。
得手后,依情况,或者再歼敌军一个旅至几个旅。或者收兵休整,准备再战。
在战役部署上,必须反对那种轻视敌人、因而平分兵力对付诸路之敌、以致一路也不能歼灭、使自己陷于被动地位的错误的作战方法。
在战术的部署方面,当着我军已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一个旅或一个团)的时候,我军担任攻击的各兵团(或各部队),不应企图一下子同时全部地歼灭这个被我包围之敌,因而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
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
全歼,方能最有效地打击敌军,使敌军被歼一团少一团,被歼一旅少一旅。对于缺乏第二线兵力的敌人,这种战法最为有用。
全歼,方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这不但是我军目前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兵员的重要来源。
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在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
速决,则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也使我军有可能避开敌军的增援队。在战术和战役上的速决,是战略上持久的必要条件。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由此,一方面国民党的军队因为占城市和地方,不得不分兵;另一方面,由于我军集中优势兵力,不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正如教员所说:
国民党军队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必然越来越少。
这就是教员利用对手不可克服的弱点建立自己优势,不断由弱转强的秘密。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
蒋介石的失败既是“他杀”的结果,又是“自杀”的结果。
因此,没有战略思维的战争和竞争指导,无异于“自杀”。
结合实际、系统地、更多地学习教员的战略战术,可以看一看陈老师的著作《弱胜之道:活学活用毛著战略战术,破解人生事业发展难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60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