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662年,南明将领郑成功去世于台湾。此时距离台湾收复也就只有一年的光景。
此时郑成功的身份是南明朝廷的藩镇(就是事实上有军队且有根据地的实力派人物,藩镇可以理解成代指),而且还被南明朝廷册封为郡王,是有爵位的人。所以郑成功死后,就需要有人继承郑成功的爵位以及势力。
其实郑成功去世前夕,永历帝已经被吴三桂杀死。所以即便是郑成功的部将想找南明皇帝册封也白扯。因此就得按照传统。如果按照传统,郑成功死后,爵位和职务应该让世子郑经继承。但是,当时郑成功在台湾的部将萧拱宸等人却决定拥立郑成功的弟弟郑袭继承爵位。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何在?
这一切,还得从南明后期说起。
1、郑成功收台湾
南明后期,郑成功在厦门海域一带为根据地,和清朝周旋。郑成功的水师让清廷无计可施,但是,水师的优势对于郑成功是优势,但也是劣势:因为郑成功的陆军作战相对较弱,所以做不到在陆地上大范围消灭清军。因此,海洋的存在,让郑成功和清军暂时达成了一种脆弱均衡局面。
当时郑成功的根据地主要是金门岛和厦门区域。郑成功很清楚,如果长期和清廷周旋下去,单靠金门岛和厦门区域的体量,对自己是很不利的。所以郑成功考虑开拓新的根据地。同时,有从台湾(当时被荷兰占领)逃回的汉人告知了郑成功关于台湾的详细情况:台湾的体量可以养活郑成功的大军,并且长期和清廷周旋。
郑成功怦然心动,于是召集将领探讨收复台湾的话题。不过,有部分将领对收复台湾持反对态度,原因就是荷兰人的火器强大,而且金门-台湾这段海域的航海难度系数太大。所以单就是行军,就很麻烦。
最终还是郑成功力排众议,决定带领部分郑军东征台湾:所谓部分郑军是因为,郑成功还需要留下部分郑军在大陆沿海岛屿,用来防御大陆清军下海追击。毕竟郑成功的目的是用台湾作为根据地,并借此积累力量西征清朝。
在郑军将士的奋战之下,荷兰军队逐渐顶不住了,加之郑成功还采取了围攻并存的态度:在尽力消灭荷兰军的同时,郑成功又让人切断荷兰军据点的水源,迫使荷兰军的长官投降。果然荷兰军的长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以后,也意识到没有取胜的可能,于是宣布向郑成功投降。就这样,南明的大旗重新悬挂在台湾的上空。
2、郑成功之死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郑成功派人通知金门和厦门区域的留守将领将家眷和当地百姓迁移到台湾。毕竟台湾收复以后需要建设,而建设就需要劳动力。但是很多将领拒绝了郑成功的要求。甚至还有个别将领认为跟着郑成功混看不到前途,所以选择投降清朝。
同时郑成功的家庭也发生了剧变。
郑成功的世子郑经和她人通奸,生下了郑克臧,郑经怕郑成功责罚,于是骗郑成功,说这孩子是自己和小妾生下的。对于郑成功来说,这可是自己的长孙,所以郑成功很喜悦。
但是不久,郑经妻子唐氏的祖父写信给郑成功,揭露了这一事件的真相,并谴责郑成功治家不利。郑成功得知真相以后也很愤怒,于是派下属拿令箭到金门去诛杀自己的妻子董氏(也就是《鹿鼎记》里面的台湾董太妃),同时,郑经和郑克臧也在处决的范围。
厦门的守将得到消息以后,认为应该保全郑经,所以金门和厦门的将领联名写信给郑成功,向郑成功求情,希望郑成功能收回成命。但是郑成功坚决要执行原先的指令。
碰巧这时候,一个叫蔡鸣雷的军官从台湾到厦门,他因为有过错,所以担心被郑成功发现以后会遭到处理。所以蔡鸣雷散播遥远,说金门和厦门的将领如果不诛杀郑经,那么将来都会被郑成功诛杀。
所以金门和厦门的将领只好尊郑成功的哥哥郑泰为首领,和郑成功分庭抗礼。郑成功听闻金门和厦门发生这些变故以后,也一股火,最终病死了。
3、郑家内战
郑成功死后,在台湾的郑军将领选择拥立郑成功的弟弟郑袭当临时首领。而郑袭则担心郑经的存在会危害自己的利益。毕竟,如果论接班,郑经的合法性远超自己。
所以郑袭开始拉拢台湾的将领,并在之后不久宣布自立为“东都主”,意图接收郑成功的势力和地位。
就在郑袭在台湾自立第二天,郑经也在厦门继位。同时郑经还号令金门、厦门的郑军东征平叛。郑经大军登陆台湾以后,号召郑袭旗下的郑军反正。郑袭的部下也陷入混乱状态,郑袭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并表示自己不想当什么“东都主”,只不过是旗下的将领瞎忽悠,自己才上当的。而郑经为了安抚人心,也只是杀了一些郑袭旗下的骨干人物。
之后郑经发现郑泰和郑袭有过暗中联系。于是郑经设计逮捕了郑泰。郑泰被抓以后,郑泰的弟弟郑鸣骏深感自己听危险的,于是率领七千多军队向清廷投诚。郑鸣骏投诚的消息在郑军蔓延以后,很多郑军将士认为,郑家经过内战,已经没啥实力可言了,于是很多郑军将领纷纷降清。这一风波很大程度也削弱了明郑集团的势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59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