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7月10日消息(记者罗世伟)用声音唱响经典,让经典深入人心。“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广东站活动已正式启动,作家潘小娴在广州市白云区邀你一起共赴经典之约。
爬山也是一种阅读
白云山下,文脉流传;白云文化,创新弘扬。白云区作为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和历史见证地,也是岭南文化传承发展的节点区域,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潘小娴此行选择白云山作为采访地。这里既是广州的文化象征,也与她有着不解之缘。
在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潘小娴一家就坚持每周攀登一趟白云山。二十多年来,他们常常利用周末,寻访白云山上的各种奇花异卉,发现寻常花草树木的四时美态、文化渊源,像读书一般读山。
“山中信步随芳草,亭上闲来倚白云”——偶然在白云山一个小亭子看到的对联,让潘小娴感触颇深。
“爬山要慢慢走,慢慢看。走得多,看得多,才会有感而发。”对潘小娴来说,爬山也是一种阅读。爬得多了,自然熟悉山上植物的四季变迁,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够找到最香、最美的花。
在白云山中闲庭信步,有芳草,有白云,更有自然与人文交织之美。“苏东坡游览白云山蒲涧寺时写了两首诗,其中有一句‘燕坐林间时有虎’,可见那时候的白云山是有老虎的。”潘小娴对此地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寻访花踪、发现山趣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文化韵味。
“旧时皇家御堂花,今入寻常百姓家。这棵玉堂春,便是辛亥革命时从北京故宫御花园移植过来的。”话锋一转,潘小娴指着白云山摩星岭山庄旅舍茂盛的百年古树,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道。
一草一木皆教育
潘小娴是资深媒体人,当过记者、编辑,同时也是一名作家,出版作品16部。她说她是花痴、书痴。爬山、赏花、阅读、写作,充盈她的生活,给她以温暖前行的力量。
上大学后,潘小娴一直生活在广州。她说,她与广州,并不是第一眼就喜欢上的。爬白云山,也是如此。
“一开始爬山,并没有想着要记录白云山的花花草草。大概是过了十四五年后,才萌生了写书的念头。”潘小娴说。
结合爬白云山的多年经历,潘小娴一家共同策划、共同创作完成《云山花事经眼录》(春色、夏影、秋韵、冬彩)四本书。书中记录了150多种羊城植物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讲述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三口之家,爱文学、爱植物、爱超然宁静的大自然的故事。
“来了白云山却不爬,总觉得脚痒。”潘小娴的丈夫朱苏权在大学教授古典文学。采访当天偶遇大雨,雨过天晴,两人又踏上了爬山路。
同样是一场大雨,朱苏权曾用王维的诗句“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向当时正在读小学的儿子讲述山雨来时树梢淅淅沥沥的景象。一草一木皆教育。多年以前,他们就是这样带着年幼的孩子,在白云山上边走边看。山林花鸟在不经意间,滋润着孩子的童年。
“我们和小朋友一路爬山,一路背诗,逐渐地把《三字经》《千字文》背熟了。”潘小娴说。
从山沟沟里来的作家
潘小娴来自广东连南偏远山村。“我是从山沟沟里来的,小时候能读得起的,只有小人书连环画。”因为家境贫寒,大山里的潘小娴没有多少阅读的机会。
大学是真正开启潘小娴读书梦想的殿堂。在图书馆里,潘小娴读李清照,读舒婷、冰心,由此走上写作道路。“我把大学图书馆里有关散文和诗歌的书籍看遍了,后面的借书卡上都有我的名字。”潘小娴对诗歌和散文的热爱,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她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随着发表作品越来越多,所得稿费加补助金,足够潘小娴用来读大学。她在大四时创作的散文《会飞的蒲公英》,被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成为许多人熟知的散文名篇。
毕业后,潘小娴被分配到广州市农工商总公司下属的新塘农工商公司。“农工商公司,实际上就是4个村子合在一起。”潘小娴回忆当年的农场环境,路上堆叠的牛粪,耳边的鸡鸣犬吠,让她失落不已。
正是因为坚持阅读和写作,帮助她拨开迷雾,走出困顿,迎接更为广阔的花海。当了半辈子的媒体人,潘小娴在忙碌工作之余,创作、出版书籍数十本。前行不忘来时路,爱书的她,还为母校图书馆捐赠了近万册藏书。
“我们应该学会在经典阅读中,安放自己的心灵。”谈及“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潘小娴表示十分期待。
目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展演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在全国各地相继启动。广东站报名通道也已全面开启。参与者可通过央广网客户端或小程序,进入报名通道后,选择自己所在城市,提交报名资料。其中,来自白云区的诵读爱好者请在报名通道内“学校或单位名称”一栏,注明“白云”字样,未来即可参与白云专场的选拔。活动不收取报名费用。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期待你的参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5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