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解读与实战体悟丨作者/刘文新
这是孙子兵法讲武堂的第513篇原创文章
全文1526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俞大猷说:“以虚实论形。”
从这个一线将领的总结上看,《孙子兵法》的军形篇与虚实篇必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说明在军事指挥上,二者的操作是一体的。
关于这个“虚实”和“攻守”,就《孙子兵法》而言不能不提“形”,在《孙子兵法》的体系中,“形”是兵力部署的外在形态,文中所谓的“无形”是指其部署没有漏洞或薄弱环节,至少对方看不出来。
而攻守是兵力部署的功能,攻势部署与守势部署完全不同,无论是地形的选择,还是兵力的结构设计皆有差异,因此攻守之功能的选择决定了兵力部署的结构。
有人将“军形篇”定义为“攻守”,这样总结也可以,但必须清楚,军形用攻守来概括,本身就是在说兵力部署,是通过选择攻守的功能而决定兵力部署的方式和结构。
攻守与虚实,在我看来可以从动静两个角度来理解。
1、虚实是部署的内部结构与外在形态
有所有余有所不足才会有虚实,战线往往与兵力数量是不成比例的,就像俄乌战场上,俄军两千多公里的防线,10余万兵力显然是不够用的,要有所侧重的重点防御,也就产生了虚实。
内部结构,虚实用来解决兵力数量的问题,在古代营阵上,除了地形因素外,兵力不足会用疏阵,人与人之间的间隙拉大,多插旗子,以弥补数量不足的气势问题。
在企业宣传中,媒体排期也有点虚实的味道,史玉柱擅长用三个亿的广告投入创造三十亿广告投入的效果,其排期的结构就是用虚实,组合好持续式排期、脉冲式排期、起伏式排期、集中式排期几种方式,用好虚实的结构设计,以实现以小博大的效果。
外部形态,虚实用来完成“示形”的目的,我们讲军形篇“见胜”敌方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或进攻体系的漏洞,然后再用奇正以求战,这才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但现实问题是,你所看到敌方体系中的虚实,也可能是他有意让你看到的,那是“正兵”的吸引,以实现调动你的目的,让你感觉“见胜”到了虚实,然后自以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了,用奇正展开行动,结果走进了人家预设好的体系中。
也就是说,虚实也是用来示形的手段,在部署中除了考虑整个体系“无形”(看不出虚实)的问题外,也必须考虑用虚实迷惑、调动对手的问题。
2、虚实是攻守的靶心
动态上讲,发现了对方的“虚”就要攻击它,找不到“虚”就先防守,然后用奇正调动它,让它的虚实暴露出来,再去攻击。
这也是《孙子兵法》虚实篇的核心操作实务,上半部分“致人而不致于人”单独拿出来讲“主动权”也没问题,但放在十三篇中,放在虚实篇的语境中,它是讲当“见胜”不到敌方体系中的虚实,人家部署很严密,那么就要用“利之”“害之”“攻其所必救”等方式调动它,掌握主动权,创造出虚实之机。
当然,如果能够“见胜”到敌方体系中的虚实,就要通过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的战场侦查确认所“见胜”到的虚实,然后用正兵吸引注意力,奇兵“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或“后人发,先人至”为原则的战场兵力移动方式到达指定位置,以突破、分割、包围和歼灭。
可见,攻与守的选择,皆在于对方虚实的状态,遇“虚”则攻,遇“实”(没有看到其体系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则守。
从这个角度看,相比于“守”,孙武子更偏爱“攻”,不仅篇题用“谋攻”来专门阐述作战意图、目标管理,突出“攻”的意图,还用“十万之师举矣”“兴师十万,出征千里”“为客之道”“去国越境而师者”等场景体现“攻”的操作,这些都是孙子兵法中攻与守地位不对等的说明。或许这就是孙武子理解的“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吧,因为再严密的防守也会有漏洞,即便没有漏洞,也容易被人用奇正调动出来漏洞。
所以,虚实即攻守,体现的不仅是二者的关系,更是二者巧妙结合的操作实务。
独树一帜的《孙子兵法》实战解读之作:
有操盘流程、方法、工具和模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5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