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关键技术, “小”荔枝有望成为全球化大产业

金羊网2024-07-09 20:30:37  132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钢实习生刘佳琪通讯员李晓银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描述了荔枝易变质的这一生物特性。

一直以来,荔枝的保鲜都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作为荔枝的原产国,我国的荔枝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为世界之冠,广东更是国内荔枝栽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省份。然而,目前我国荔枝年出口量仅为总产量的0.3%。国产荔枝产量虽丰硕,却受制于保鲜、季节等因素,难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2023年6月,一场围绕着包括攻坚荔枝保鲜技术、新品种培育在内的荔枝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在广州拉开序幕。

一年之后,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全力攻关之下,保鲜、新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相继被突破,“小”荔枝正在生成大产业,走向世界。

难题:

易变质季节性强限制荔枝走向海外

为何荔枝易变质?

这与荔枝本身的特性有关。与苹果、梨等传统大宗水果相比,荔枝特殊的果皮结构使其在采摘后极易失水、变为褐色。同时,由于易受病原真菌的侵染,荔枝的鲜味、风味下降很快,通常在常温下只能保存2-3天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要用快马接力,千里奔驰,才能让杨贵妃吃上来自南方的美味荔枝的原因。

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荔枝产业第一大国。2023年我国荔枝产量达到309.7万吨,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但其中,有18%至30%的荔枝在采摘后的流通过程中损失,年损失约40亿元。目前,我国荔枝鲜果的年出口量不到1万吨,仅占荔枝总产量的0.3%左右,且出口目的国也只是东南亚等相邻的国家。

此外,作为季节性水果,荔枝大多成熟在每年的5-7月。根据《2023年中国荔枝产业数据分析报告》,国内荔枝的上市期也高度集中于此。当荔枝的市场供应开始阶段性增多,“果贱伤农”现象也就难免发生。

产销不平衡、贮运损失大、季节性强,是当前我国荔枝产业所面临的瓶颈。

即便不考虑保鲜问题,要想将国产荔枝实现全球销售,还要面临各国不同检疫要求的门槛。比如出口日本的荔枝,需经46.2℃的蒸热处理15分钟,以消灭检疫性害虫。经过如此处理的荔枝,果皮往往已经变褐变黑,商品价值也大打折扣。

“国内荔枝产业面临着很多瓶颈,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延长荔枝的保鲜期,并且拓宽它的销路。”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董事长、华隆荔枝产业研究院院长欧阳建忠说。

破题:

技术突破让荔枝保鲜期短成往事

“荔枝的保鲜期太短,要在一周内运往国外并且卖完是很难的。”欧阳建忠直言道。

据记者了解,国内外对荔枝的保鲜护色技术其实并非空白,比如非洲出口欧洲的荔枝采用硫处理技术。但这一技术易存在二氧化硫超标问题,还会影响环境,果肉经处理后风味也会变差。

此外,经过低温储藏,解冻后的荔枝果肉会因超低温冷冻伤害而出现流汁现象,口感变差,果皮也会在30分钟后迅速褐变,影响其商品价值。

“我们的技术能解决保鲜等‘卡脖子’问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蒋跃明充满信心地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

蒋跃明和团队成功研发出了荔枝的高品质保鲜技术和相关产品。其中,荔枝复合保鲜剂是一种“生理、病理、品质”三控的保鲜剂,能显著延缓组织衰老,抑制病原菌生长,调控贮藏环境中水分、气体成分,提高果实组织抗逆性。荔枝护色保鲜剂则是一种无二氧化硫保色的出口专用复合保鲜剂,能实现荔枝果皮长期保色效果。

研发团队经过中试和规模化生产应用后发现,荔枝放在保鲜剂中浸泡2-3分钟,按照生产就地常温、低温贮藏,以及常温和低温电商物流等方式,经保鲜剂处理后荔枝常温能贮藏8-10天,低温贮藏35-48天,不仅延长了荔枝的贮运货架期,也符合食品法规及我国荔枝出口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和检疫要求。

针对荔枝解冻后品质下降的问题,欧阳建忠则介绍,其创办的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蔬保鲜公司已于2023年7月完成了国内首个超低温浸渍冷冻锁鲜设备的安装,正式投入生产。相较于传统的液氮冷冻技术,荔枝的冻眠锁鲜技术能降低成本60%以上,其降温速度是空气冷冻效率的20倍,能保持荔枝细胞结构完整,使其解冻后不会出现流汁和营养变质现象,风味与口感基本保持在鲜果水平的80%-90%左右。

“经过冻眠锁鲜技术冷冻的荔枝,目前可以实现全年销售,人们在中秋节、春节也能吃上荔枝,而且还能销往北方市场、国外市场。”欧阳建忠说。

今年5月,一批通过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保存近一年的“冻眠”荔枝解冻上市。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新种问世:突破荔枝生物特性

科技工作者们不仅将目光聚焦在攻关保鲜技术上,更是积极培育荔枝新品种。

科技专项强调发挥广州的晚熟荔枝名优特稀优势品种区位优势,由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单位进行联合攻关,专注优质荔枝新品种的选育,优化了荔枝品种的熟期结构,从源头上提升了荔枝的耐贮性和稳产性。

“科研来源于生产,我们的科研就是为了解决生产当中的问题。”国家荔枝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胡桂兵说。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改善荔枝上市期高度集中、品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胡桂兵和团队开始了对晚熟、耐贮运、优质荔枝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

通过人工杂交育种方法,团队根据育种目标和经验挑选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最终诞生出集合父母本优点的新荔枝品种。

新品种的问世,背后却是多年来科研工作者们的艰辛努力。

“比如‘迟美人’的育种研究从1999年左右开始,历时24年才成功。”提起荔枝新品种的选育过程,胡桂兵直言“很不容易”。光是初步筛选出优良单株就需数年,此后还要再花数年进行4项品种试验:DUS测试、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从而鉴定新品种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品质等农艺性状。

近年来,胡桂兵团队筛选出一批性状优异的株系,积累了丰富的育种材料,丰富了荔枝的品种结构。其中“红巨人”“红美人”“迟美人”和“巨美人”已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评)定,“早巨荔1号(仙桃荔)”“巨美人”“红举人”“红丽人”“庞丽人”“娇丽人”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晚熟、耐贮品种“八月红”也从广州从化本地被挖掘出来。

关于新品种的共同优势,胡桂兵介绍说,首先是晚熟,能错开桂味等主栽品种的上市高峰,延长荔枝整体的销售周期;第二是优质,即外观、口味好;第三是储存特性好,在常温下可储存一周,低温下最久能储存约40天;第四是丰产稳产性好,这些品种成花易,裂果落果少,抗逆性也好,能很好地保证产量。

目前,这些优质品种有的已经推广,有的正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广州产区进行区域性试验。

前景:正在形成荔枝“大产业”

目前,广州市荔枝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年产量10万吨左右,荔枝产业已成为广州水果乃至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荔枝从古至今都是岭南的特色水果,我们组织了21项荔枝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经费累计达到了5100万元。”广州市科技局农社处副处长陈洁介绍说。

据她介绍,这一重大科技专项涵盖了荔枝的育种、智能化采摘、高品质保鲜技术和精深加工装备四个方面,支持荔枝全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荔枝产业上下游技术需求关联和匹配。

“由于储存期延长,现在人们在东北地区甚至国外都能吃上‘井岗红糯’荔枝。果农对新品种荔枝的接受程度也相当好,哪怕是荔枝产量最高的时候,新品种荔枝的价格也比较好,就是因为新品种的品质非常高。”胡桂兵指出,新品种荔枝还能促进广大果农稳产增收,增加农民就业。

“现在我们生产线上的‘井岗红糯’荔枝打算在今年10月到明年3月销售,期间包括中秋、元旦、春节等节日。原本中国的荔枝还不能成为国外大型商超的全球采购产品,现在我们有了冻眠锁鲜技术,就不再只能在中国销售了。”欧阳建忠说道。

冻眠锁鲜荔枝保鲜期突破一年,解决了荔枝季节性集中上市销售难问题,扩大了荔枝销售半径和销售周期,实现了全年销售和全球销售,大大提高了荔枝的出口规模、拓展了出口目的国。

今年,华隆公司计划在原有的15个出口国家和地区基础上,把国产荔枝的销路扩展至南美、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荔枝能够实现全年供应,企业也开始探索开发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荔枝加工产品。

目前,广州领穗食品有限公司正应用非热加工技术开发荔枝果汁等产品。经过荔枝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高品质的荔枝酒、荔枝醋、荔枝乳酸菌发酵饮料、美容化妆品等产品推动了荔枝产业链的延伸。

如今,荔枝产品正由初级传统直销模式,向高附加值精品和精深加工方向迈进。一个前景光明的荔枝产业正在广州蓬勃而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5212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