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中,“三吏”主要刻画的是官吏的形象,揭示出专制社会中官吏们的嘴脸,和他们机械化执行朝廷政策的残暴不仁。正因为社会的统治是任性、武断、野蛮、粗放、暴力、强制的,所以在这种强权,专制统治,剥削、压迫和奴役下,导致了很多人间残酷,民不聊生。而杜甫的“三别”正是民众这种悲惨命运的揭露。
《新婚别》讲述的不合理兵役制度给一个新娘子造成的重重不幸。结婚本来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现在却成了这对新人最不幸福的时刻。因为这对新婚夫妇连一个完整的婚礼程序也没有得到,新娘更没有和新郎同床共枕,丈夫就成了征夫。
本来新娘有意跟着丈夫去从军,但被告知不允许。新娘压制着悲痛,劝丈夫“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并表示她会一心一意地在家等着丈夫归来。
“我为了结婚才穿上的新棉袄,今后收起来再也不穿;当着你的面,我现在就把脂粉洗掉,从此也不再打扮。”
而新娘的丈夫其实是中男,按照当时的制度,中男根本就不应该被应征入伍。
《垂老别》写的是不合理的兵役对老人的摧残。老人的儿子和孙子都在战争中阵亡了,只有他和老妻相依为命。但官府不但不给抚恤照顾,反而又抓老翁去当兵。
《无家别》更是精彩,写的是不合理的兵役给一个壮年人造成的绝境。他原本是个独子,奉养着长年卧病的寡母,按规定是不应当服兵役的,但是就是这样,也被官府抓去当兵。邺城溃败后逃了回来这时,他已无家可归:田园荒芜,房倒屋塌,原来的乡亲只剩下一两个孤寡的老太太,交谈起来才知道,他的老娘已经死去,无人埋葬,抛弃在沟溪里了。
母亲去世居然连埋葬的人都没有,一个坟墓都没有,你说惨不惨!本来够惨了的,结果刚回来没多久,又一次抓他去当兵。
此时,这个壮年人突然发现自己的一生,这一刻居然是无财物、无亲人、无家园、无母坟。不由得脱口而出:“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人生在世,连个家也没有,却还要抓去当兵,老百姓还算是老百姓吗?
是啊,到底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才会导致一个个家庭妻离子散、无家可归?一个黑暗的社会,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强权社会。
专制社会中民众妻离子散、无家可归的命运
杜甫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整个社会不仅专制,宦官弄权,而且社会动荡,战乱不息,民众的生活已经到了不能用悲惨来形容了。
当时的唐王朝,制度破坏,专制强化,权大于法,权力高度垄断,垄断于君主。而君主因为无能,结果导致宦官专权,权力由宦官们把持。同时,藩镇割据,藩镇的节度使,个个都有也行,于是烽烟四起,社会进入到战乱的环境中。
这就是鲁迅说的,“做奴隶不得的时代”,连做奴隶的资格都没有。而权力高度垄断下,官吏们是自上而下层层任命的,所以官吏们根本不需要过问人民的想法,只需要按照上级的指令办事即可,哪怕指令是错的,是荒诞的、荒谬的,但是指令已经下达。官吏们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为了自己的前途,根本不可能违背上级的指令,甚至去纠错,只会变本加厉。
就算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激起了各种矛盾,官吏们会毫不犹豫的采取暴力对待,运用国家机器和统治工具,毫不留情的给予暴力一击,将事态控制起来。就算事态超出了范围,他们也不会担忧,因为有上级在,而且官官相护,最终内部处理,小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已。
所以,这种专制社会的统治是一种武断、任性、暴力的景观。就如同杜甫在“三吏”中揭露的一样。
官吏们根本不管你是不是中男,符不符合条件,也不管你是不是家中独子,是不是新婚,家中已经无人可以拉征夫。他们不管这些,他们要的就是拉征夫,所以就算是家中独子,就算你刚结婚,就算家中已经战死沙场,只剩下老人了,那也不会放过,老人也要上,甚至老妇人也要上。
这就是那个黑暗的社会。一切都是如此的荒诞,一切都是如此的荒谬,只有这样的社会才会导致妻离子散、无家可归,以至于民不聊生。连杜甫都看不下去了。
本文参考文献:
杜甫.《三吏三别》
吕家乡.《试论杜甫名篇“三吏”“三别”及其相关评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44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