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潘汉年作为上海副市长前往北京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可让整个上海代表团的同志都没想到的是,潘汉年此次北京之行,却是终结了他的仕途。
说起来,潘汉年被抓,或许也是他“自找”的。
“小开”的成长,周恩来帮忙
1906年,潘汉年出生在江苏宜兴的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期,潘汉年尤其热衷于进步文学,所以在他19岁时,他毫无顾虑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逐步在上海成长为我党在上海文化战线的负责人之一。
如果按照潘汉年这样的革命走势继续下去,那么他将来的成就或许止步于文化,可一件事的发生,却是彻底的改变了他的命运。
1931年4月,上海发生了著名的“顾顺章事件”,在这样的一个关键历史时刻,负责党组织特科的周恩来当即决断对特科进行改组重建,之前在特科工作的人全部撤离,选择新一批的同志加入进来。
周恩来很快看重了五个月前刚调任为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潘汉年。
潘汉年这一年25岁,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为人风度翩翩,张弛有度,周恩来认为,潘汉年这样的形象,是非常有利于情报工作,所以,他点了潘汉年的名字。
历史就在这样无意中,改变了潘汉年的人生,连周恩来也没想到,潘汉年后来的成就会是那样大,他的人生会是那样的坎坷。
在上海特科工作期间,潘汉年也获得了一个“小开”的绰号,这个绰号伴随了他整个一生,
周恩来是做情报工作的高手,是我党情报工作的开辟者和领导者,潘汉年为人聪慧,周恩来觉得潘汉年是个可以塑造,有很大前途的人才,就对他进行了多加培养。
潘汉年终究没有让周恩来失望,在时间的流逝中,他逐步成为了我党在情报工作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潘汉年认知不足,在政治上考虑欠妥
1935年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决定派潘汉年,陈云两人分别前往苏联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此事,半年后,潘汉年成功来到了莫斯科,此时国际“七大”已闭会,王明在“七大”上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一时间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地位很高。
当潘汉年向共产国际汇报关于党中央领导人事调动一事后,共产国际很快表示了支持,因此,潘汉年预备回国,只是让他没料到的是,王明此时却建议他先到共产国际情报部门学习“新编密码办法”和“第一套新编密码”。
潘汉年这一去,花费了三个月时间。
三个月后,潘汉年决定回国,可在此时南京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武官邓文仪却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主动与王明接触,就国共再次合作的可能进行试探。
王明当即命潘汉年代表中共与邓文仪晤谈。
这个时候的潘汉年对革命形势的认知,尤其不足,这或许也是他后来人生坎坷的主要原因。
关于潘汉年与邓文仪谈判一事,也没有下文,而等潘汉年回到中央红军驻地,已经是1936年的8月,毛主席对此十分不满。
毛主席对周恩来说:“潘汉年这个人不知轻重,这么重要的密电码放在脑子里九个月,不积极返回中央根据地,把密码交给机要处后再去办别的事,却让我们在这里急等,耽误了大事,这样的人不可信用。”
潘汉年耽误事,主要就是听从了王明的命令去做工作,所以,毛主席也认为潘汉年是王明的人,因此,他的心里对潘汉年,有了一些看法。
事实上,潘汉年确实做的不妥,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已经成为了我党的主要领导人,无论有什么事,总该先与毛主席汇报,再去做。
潘汉年在政治上考虑的不成熟,性格缺陷,这也为他最终未能“善终”埋下了伏笔。
被迫与汪精卫会面
1939年,潘汉年秘密前往上海发展党的情报,在此期间,他曾得知消息,早在延安时,情报中枢曾研究过争取利用李士群的问题,所以,潘汉年决定对李士群采取工作。
李士群是浙江人,早些年间加入共产党,被派往苏联学习,后来回国在特科工作,当时潘汉年,正是李士群的领导。
两年后,李士群被国民党特务组织抓捕,当即叛变,后来日本人打入中国后,李士群对国民党特务中统也不满,再次叛变,当了汉奸。
日本人对李士群倒是很看重,将他安排为了汪伪政府特务组织76号的负责人之一。
潘汉年想要在李士群处获取情报,李士群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选择了同意,就这样,作家关露秘密成为了潘汉年与李士群接洽的“中间人”。
事实上,李士群与我党产生联系后,确实是向我党提供了不少的重要情报,只是让潘汉年没想到的是,到1943年时,他却突然与李士群联系不上。
这个时候,日伪军正准备对华中地区的新四军进行“清剿”,中共华中局商议后,决定让潘汉年前往上海,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此次潘汉年前往上海,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却被挟持见了中国近代最大的汉奸头子,汪精卫。
潘汉年刚到上海,找到了李士群的心腹胡均鹤,胡均鹤却是告诉他李士群去了苏州,潘汉年听后也没怀疑,第二天,他就跟随胡均鹤来到了苏州,可让潘汉年疑惑的是,他到了苏州以后,李家人却是告诉他,李士群又去了南京。
此时的南京已经沦陷,潘汉年的心里也产生了怀疑,他也在犹豫,自己应不应该去南京。
思来想去,潘汉年觉得自己不能白来一趟,至少也应该搞点情报,所以他决定还是要去,让潘汉年没想到的是,他刚一到南京,李士群就找到了他,并对他说汪精卫准备搞议会政治,要见他。
潘汉年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震惊,此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也来不及向党组织汇报,只好勉强同意。
刻意隐瞒,心存侥幸
潘汉年与汪精卫谈论的内容,具体是什么,恐怕不好说,反正最后潘汉年是毫发无伤的离开了南京。
回到新四军以后,潘汉年将从李士群那边拿到的情报汇报给了上级,至于自己秘密见汪精卫一事,潘汉年自认为自己没有损害党的利益,所以就将此事瞒了下去,
实际上,潘汉年是想要将这件事告诉给华中局领导的,但是此时华中局正在整风,潘汉年怕问题复杂化,所以没说。
这件事,最终成为了潘汉年的一块心病。
1945年,潘汉年前往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此时整风一事已经过去,潘汉年心想着将此事汇报给毛主席。
在此之前,国民党的特务已经侦察到了此事,并刊登在了报纸上,当时毛主席也问潘汉年了,潘汉年有些心虚,但是还决定隐瞒下去,党组织相信了他,就几番驳斥国民党特务的说法。
此时潘汉年心里已经十分难受,他想和毛主席说此事,有些紧张,毛主席误解了他,还顺势打开了一瓶酒,倒了一杯递给他:“你不要紧张嘛,你这几年在敌后的工作中央还是了解的,对你是完全信任的,外面有些谣言,我们并不相信,你也不要害怕,中央会为你澄清的。”
那个时候,毛主席并没有想到,潘汉年,最终还是辜负了自己。
毛主席对潘汉年的信任,让他的心里十分感动,而他到嘴边的话,又被自己吞了下去,知识分子的虚荣心和莫名其妙的侥幸心理,以及潘汉年骨子里的一些害怕心理。
最终,潘汉年还是选择了缄默,这块“心病”,再一次的让潘汉年心惊胆战的过了十年。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55年,身居高位的潘汉年,终于“东窗事发”
孤苦凄凉的后半生,终究“沉冤得雪”
1955年,在全国党代表大会上,由于“高饶事件”,毛主席号召凡是与高、饶问题有某些牵连的或历史上有问题而没有交代的高级干部,都应当主动地把问题向中央讲清楚。
饶漱石曾任华中局书记,潘汉年多次与他接触,事到如今,潘汉年决定不再隐瞒,就将自己与汪精卫见面一事,写成了材料,送给了陈毅。
陈毅看后十分震惊,当天夜里,他就进了中南海,将材料送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后雷霆大怒,觉得潘汉年实在是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当即叫来了公安部长罗瑞卿,要他将潘汉年抓起来。
就这样,潘汉年开启了自己孤苦凄凉的后半生,从1955年被捕到1977年去世,他一直都过得很苦。
特殊时期结束后,陈云作为潘汉年的老领导,他一直都惦念着潘汉年,他作为中纪委书记,指示对此事进行重新审查。
在陈云等一批老同志的全力支持下,关于潘汉年一案,终于查清,1982年,党组织正式为潘汉年平反。
这一年,距离潘汉年去世,已经5年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4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