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及满洲弓这个东西,有点像清朝八旗军的标志性武器,听起来就很霸气。你要知道,它可不是普通的弓弩,那种玩具级别的,它可是真真正正的杀器,能在数十米外就穿透厚重的甲胄,不要太厉害哦!在努尔哈赤带领下,八旗军靠这东西横扫了一片又一片的地方,把中原都收入囊中,还把最后一个草原帝国——准噶尔汗国彻底给拍扁了。
那个时候,满洲弓可是他们的王牌武器,常常能一箭射死敌方的大将,比如杀死明军的统帅杜松,还有一箭射死大西国皇帝张献忠,真是吓死人啊!别以为这都是夸大其词,历史可是亲眼见证的。那个时候,满洲弓的战弓可是叫得上的,弓弦拉力多的超过了130磅,有的甚至达到了150磅到170磅以上,你能想象吗?这么恐怖的力量,简直比很多早期的火器还要威猛。
但是,就在这么牛逼的满洲弓面前,为啥到了鸦片战争时候,八旗军就一败再败呢?整个局势咋看起来,感觉满洲弓的威力到底咋就不行了呢?
随着清朝打了一堆大仗,尤其是覆灭了准噶尔汗国后,八旗军的战斗力也不如以前了,毕竟人有钱了心也懈怠,加上火器技术越来越先进,八旗军也开始转向火绳枪了。毕竟火器练个几个月就能上战场,而且用起来还方便,不像满洲弓还得天天练,而且费力劲,有些士兵弱点一拉战弓就像做梦。
到了乾隆中后期,能拉得动战弓的八旗军越来越少,火器打天下的也越来越多,清朝皇帝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费尽心思想调整,强调拉弓射箭是大清的根本,还大搞“国语骑射”,想要挽回八旗军的斗志,但这些都没啥卵用,热兵器的潮流根本停不下来,以前威猛的满洲弓慢慢沦为了一种娱乐工具,就拿来练习射击了。
八旗军的斗志消退、拉不动战弓,清朝皇帝心里一清二楚。咸丰帝看了云贵总督罗绕典上报的滇兵操练情况,看到“开十二力之弓者拉放从容”之类的话,直接痛批对方不通武事,一派胡言乱语,咸丰皇帝根本不相信还有人能开得了十二力弓,说自己的理解里,开个八九力弓射箭的都已经很少见了。要知道在雍正时期,可是有不少能开十力弓的士兵存在!可见清军的战斗力急剧下滑。
到了鸦片战争前期,绝大多数清军根本不用清弓作战了(武举的例外),有的军队甚至就两张弓,你问为啥?可能是主将的私藏或者装饰品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亲身经历浙东反击战的贝青乔在他的著作《咄咄吟》里,这样描述当时清军的装备状况:
“我入伍后只在副将朱贵身边见过两张弓、两筒箭。”
《咄咄吟》里对弓箭的描述可能有点夸张,或者只是某些地区少数军队的情况,因为英军在战争中曾缴获过数千个箭袋,里面的箭矢足够他们燃烧篝火好长时间。但清军武备虽然还有弓箭,但它和清初的满洲弓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用欧洲人的话说,就是“力量和我们的玩具弓差不多”,而且就算这种威力弱小的弓箭,清军也不多能好好利用!
英军发现,虽然他们遇到的清军大部分都带着弓箭,但他们很少用,都靠火绳枪或其他方式打仗,整个变成了火器化部队,可这些火绳枪大多数都不如清初的满洲弓厉害,清军士兵就只能靠这个远距离对射,虽然看起来挺有面子的,但基本没啥实际用处,打不到人也杀不了人,让英军都觉得中国人打仗就是闹着玩一样。
对于英军来说,清军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白刃战,因为一旦他们停止射击,拿起枪刺刀冲锋,清军的士气就会崩溃,很多根本不敢与英军对决,而是掉头就跑。在那个年代,虽然欧洲人装备了燧发枪,但白刃战依然是解决大部分战斗的好方法,许多欧洲将领甚至放弃了枪法的训练,更看重的是白刃冲锋,他们甚至命令部队不可以射击,要硬顶着敌人的火枪,不怕伤亡,一直冲到二三十米甚至十几米的距离,然后再齐射一轮,接着就刀枪见红,通过白刃战赢得了许多胜利。
唉,要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能有当年的纪律和战斗力,或许也不会输得那么凄惨,但历史就是这样,有得有失,没啥如果。
清军和英军对阵的时候,清军虽然拿着一堆火绳枪,但跟英国佬对上,简直就像玩闹一样。射击时都是乱七八糟的,各干各的,根本没有统一的步调。而英国佬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严守纪律,一齐射击,威力大,效果狠,一下子就能打倒一堆人,这让清军士气垮得快。
更让清军头痛的是,英国佬带来的大炮,尤其是那些能放开花弹的,真是把清军吓得魂飞魄散。每次炮击一响,清军士兵就像踩了尾巴的猫,赶紧掉头就跑,根本不敢硬抗。这点英国佬抓得很准,一轮炮击下来,清军的士气就会崩溃,然后他们就追着清军打得满地找牙。
别说大炮了,就连白刃战,清军也是大败。刚开始还好,远距离对射的时候清军士气还算高昂,但一到了刀枪交锋,就开始瑟瑟发抖。有些清军甚至见了英国佬端着枪冲过来,就立马扔掉枪,跑得比兔子还快。真是丢人现眼,白刃战本来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这些技艺早就丢光了。
英国佬对于刺刀冲锋可是信心满满,他们觉得“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可见他们对白刃战的重视。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发一枪,直接冲向清军,刀枪见红,搞得清军措手不及。在战争中,这种战术让英国佬赢得了不少战役,特别是打法国人的时候,那些法军简直惨不忍睹。
总之,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碰上了英国佬这帮老练的欧洲兵,就像是小孩子碰上了成年人一样,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他们的火绳枪虽然也能打,但毕竟跟英国佬的火枪比起来,简直就是玩具。再加上清军丧失了以往的战斗纪律和技能,整个就是一盘散沙,任人摆布。
所以,要是当年清军还能保持当初的战斗力和纪律,也许结果会有所不同。可惜历史就是这样,有得有失,没啥如果。
咱们说说鸦片战争后期的那些情况。当时的清军,简直就是火器时代的悲情故事。前线打到哪,后方的兵工厂就得紧急加班赶制火枪,忙得跟蚂蚁搬家似的。但就算如此,他们的火枪也没啥特别的,大多数都是那种射击精准度不高的火绳枪,跟英国佬的新式步枪比起来,简直就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鸦片战争中,英国佬还发现了清军的另一个大问题——他们的纪律崩溃了。以前,清军可是以严谨的纪律和勇猛闻名的,但到了这会儿,就像是兵工厂生产的火枪一样,纪律也成了大问题。有些清军见了英国佬的威武,就掉头就跑,一点也不给力。要知道,战争中,纪律是部队的灵魂,没有了这玩意儿,打仗还有什么意思?
更糟糕的是,清军的白刃战术也完全废了。以前,他们可是白刃战的高手,一见到敌人近身,拔刀就冲,没人能挡住。可到了鸦片战争时,他们的白刃技艺早就生疏了,连个正常的白刃冲锋都成问题。对上英国佬,刀剑见红的场面,早就成了他们的遥远回忆。
咱们还得提一下清朝后期的军事改革尝试。乾隆皇帝以后,清朝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可惜的是,他们的改革总是缓慢又不彻底。咱们说实在的,就算咸丰皇帝提倡拉弓射箭是大清的“立国之本”,又搞了些国语骑射运动,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现代火器那么好用,谁还愿意练个能拉动150磅弓的弓箭?都是些花架子,根本掩盖不了他们的实际问题。
鸦片战争时的清军,问题多多,悲哀至极。火器技术的进步,纪律的崩溃,白刃战术的荒废,这些都是他们战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你不进步,别人就把你踩在脚底下。清军当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虽然他们有过辉煌,但也有过落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3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