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本·卡森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的人生旅程,犹如一部交织着挑战与奇迹、挫折与崛起的宏伟史诗。
1951 年 9 月 18 日,卡森诞生于美国底特律。他的童年生活充斥着艰辛与坎坷。在校期间,卡森的学业曾一塌糊涂。然而,他的母亲为改善其学习状况,对他严加管教,这才促使他的成绩逐步提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中,卡森渐渐对原本令他心生厌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成功考入耶鲁大学心理学系,并荣获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于 1973 年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
1973 年,卡森考入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起初,几乎毫无医学知识的卡森在学业上步履维艰,在入校后的初步综合测试中,他再次重蹈中学时期的“覆辙”,以至于他的导师都苦口婆心地劝他延长学业,甚至建议他从医学院退学。不过,在学业绝地反击方面已积累丰富经验的卡森,这次在无人严格监督的情况下,主动从基础知识钻研起,逐渐掌握了医学学习的规律。第一学年结束时,他的成绩已有显著提升;到第二学年,他已在学院中名列前茅。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1977 年毕业时,他已成为学院中的佼佼者,并顺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选定神经外科作为攻坚方向,进入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地区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完成了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1983 年,卡森又成为澳洲查尔斯·盖尔德纳爵士医院的神经外科高级注册医师。
年仅 33 岁的卡森重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任小儿神经外科主任,从而成为美国史上最年轻的小儿神经外科主任。历经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曾经的“差学生”凭借自身努力踏上了光明坦途。
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后,卡森专门针对儿童的创伤性脑损伤、脑和脊髓肿瘤、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神经疾病、颅缝融合、癫痫和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疾病展开深入研究。卡森得天独厚的手眼协调和三维空间定位能力,使他在这一艰深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也为三年后一场震惊世界的手术埋下了伏笔。
本·卡森出生于贫困家庭,成长之路布满歧视与艰辛。然而,命运的不公并未将他击垮,反倒激发了他内心的斗志。
1987 年,德国的 Peter 和 Augusta Rausch 夫妇带着他们后脑部相连的连体双胞胎婴儿,满怀期望地找到本·卡森医生。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手术分离风险极高,稍有差池,两个小生命便可能消逝。但本·卡森深知,作为医生,拯救生命乃天职所在。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向家属坦诚解释了所有可能的风险,然后毅然决定为这对双胞胎实施分离手术。
在此之前,回溯至 1961 年的密歇根州底特律。那时年仅 11 岁的本·卡森,生活在贫困的单亲家庭,学校成绩极差。他的母亲 Sonya ,尽管仅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却深知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关键意义。
为改变儿子们的命运,Sonya 要求本·卡森和哥哥 Curtis 一同背诵乘法表。她甚至瞒着两个儿子,独自前往精神病医院接受抗抑郁治疗,只为不让自身情绪影响孩子成长。
然而,当她拖着疲惫身躯从医院归家,却常常看到两个儿子沉迷于电视节目。为让他们专注学习,Sonya 果断规定每周只能观看两档节目,亲自送他们去图书馆看书,并要求他们撰写阅读汇报。实际上,Sonya 一直隐瞒着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她用全部的爱与力量,为孩子们撑起了希望的天空。
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与殷切期望下,本·卡森和哥哥逐渐被书籍的世界吸引。知识的光芒照亮了他们曾经迷茫的心灵,短短一年时间,本·卡森的成绩便从班级末尾跃升至前列。
然而,成长并非一帆风顺。高中时期,本·卡森脾气暴躁易怒。一次激烈冲突中,他冲动地拿刀捅向与自己意见不合的朋友,幸而刀恰巧捅在对方的皮带扣上,未酿成严重后果。这次惊心动魄的事件令本·卡森瞬间惊醒,他意识到自身错误,满怀愧疚地跑回家中,向上帝忏悔,并决心改变暴躁脾气。
经过这次深刻的自我反省,本·卡森仿若脱胎换骨。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他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成功考入耶鲁大学。
在耶鲁大学期间,本·卡森不仅学术表现优异,斩获不少奖学金,还收获了美好爱情。他赢得了 Candy Rustin(坎迪·拉斯廷)的芳心,坎迪的陪伴与支持成为他前行道路上的温暖港湾。在坎迪的鼓励下,本·卡森顺利从耶鲁大学毕业,并选择主修神经外科。
毕业后,本·卡森凭借卓越才华和扎实专业知识,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工作机会。然而,在此他面临职业生涯中的重大抉择。
一位患者病情危急,急需手术,而有权手术的医生不在医院。本·卡森陷入两难困境:是冒险在无授权和监督的情况下实施手术,还是眼睁睁看着患者失去生命?在这生死攸关时刻,本·卡森毫不犹豫,选择拯救生命。最终,手术成功,他挽救了患者性命。
1985 年,本·卡森迎来又一次重大挑战。他要为一个四岁小女孩实施罕见的大脑半球切除手术,以终结她每天上百次的痛苦抽搐。此手术风险极高,但本·卡森凭借精湛医术和过人胆识,成功完成手术。这次手术令本·卡森在医学界声名鹊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此外,本·卡森还成功治愈了一个患有复杂脑部肿瘤的小男孩。肿瘤位置极为特殊,手术难度极大,但本·卡森凭借多年经验和精湛技术,精准切除肿瘤,让小男孩重获健康。
还有一次,一位因车祸导致脑部严重受损的少女被送进医院,众人皆认为其生存希望渺茫。但本·卡森未放弃,经过长时间精心手术和术后护理,少女奇迹般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就在本·卡森事业蒸蒸日上时,家庭遭遇沉重打击。他的母亲搬来与他和坎迪一同居住,本应是幸福的团聚时刻。但不久后,已有身孕的坎迪突然在半夜腹部剧痛,被紧急送进手术室。然而,最终他们怀着的一对双胞胎还是未能降临世间。这次失去孩子的痛苦经历,让本·卡森再次深刻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时间来到 1987 年。本·卡森全身心投入连体婴儿分离手术的准备工作。他耗费整整四个月,查阅大量资料,制定详细手术方案,试图找到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方法。但难题接踵而至,他绞尽脑汁,仍未寻得完美解决方案,内心充满失落与迷茫。此时,一直默默关注儿子的母亲 Sonya ,敏锐察觉本·卡森的心事。她轻轻拉着本·卡森的手,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说道:“孩子,要相信自己,你一直都是最棒的。无论多大困难,只要坚持,定能找到出路。”母亲的话语如春风拂面,让本·卡森倍感温暖与安慰。在母亲鼓励下,本·卡森重新振作。终于,在一次偶然思考中,他灵光一闪,想到解决手术难点的关键方法。最终,他成功完成这一高难度手术,拯救了两条鲜活生命。
1987 年,卡森已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 70 名专家外科团队中的首席神经外科医生。就在这一年,一对父母前来医院请求为他们的双胞胎提供帮助。这对名为帕特里克·宾得(Patrick Binder)和本杰明·宾得(Benjamin Binder)的双胞胎婴儿,虽有各自的大脑,但头颅枕部紧密融合,无法独立。在评估双胞胎情况后,卡森团队认为,他们有各自的大脑,可尝试分离术。随后,展开一系列严密准备。
约翰·霍普金斯小儿神经外科的手术团队为这场手术排练数周。他们在一对头部被尼龙搭扣固定的洋娃娃上反复演练手术程序。1987 年 9 月 4 日,手术正式启动。术中,卡森创新地采用一种激进方法——将双胞胎体温降低至循环近乎停止程度,大幅降低大出血风险。历经 22 个小时,宾得双胞胎连接的枕骨部分成功分离。这场起初被许多人视为“天方夜谭”的手术成功,使卡森成为享誉世界的小儿神经外科医生。但据报道,由于医疗条件限制和经验不足,这对双胞胎在术后两年出现严重异常。他们无法说话,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其中一个甚至成为植物人。作为医学界这一开创性盛况的参与者,这对双胞胎最终都被送进德国国家医疗机构的病房。2015 年,《华盛顿邮报》采访宾得双胞胎的叔叔后遗憾得知,这对双胞胎于 2005 年前后离世。
尽管如此,在第一例手术的随后十数年里,卡森仍不断完善连颅婴儿分离手术技术,并先后参与四次高风险的连颅双胞胎分离手术。1994 年,卡森为一对南非的连颅双胞胎女孩实施分离手术,虽最终两个孩子都因手术并发症去世——这让卡森内心无比自责,但他仍决心在这条道路上闯出一片天地。1997 年,卡森带领南非和赞比亚的神经外科团队,为一对赞比亚的连颅双胞胎进行了一场长达 28 小时的漫长手术。术后,这对双胞胎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这场手术的全面成功,让卡森真正屹立于世界医学的巅峰。
除了令人惊叹的连颅分离手术,卡森还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宫内分流术。他使用高压分流管,将积液从胎儿发育中的颅内排入母亲的羊膜腔,挽救了一对仍在母亲腹中的脑积水双胞胎胎儿。此外,卡森改良并重振了可控制严重儿童癫痫的大脑半球切除术,避免了早期大脑半球切除术中的严重并发症。同时,卡森开发了治疗脑干肿瘤的新方法,并大力推动了颅面重建手术技术的发展,填补了医学界在大脑半球切除和颅面重建手术技术方面的空白,在神经外科和整形外科领域产生重要影响。鉴于他在小儿神经外科的贡献,卡森被授予 38 个荣誉博士学位和众多国家荣誉嘉奖。卡森的医学之路虽饱受争议,但正如他本人所言,“成功人士的问题并不会更少,但他们早已下定决心,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前进。”
本·卡森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坚持、勇气与爱的传奇。他用自身经历昭示世人,无论出身何等贫寒,无论面临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必定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