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家大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推出公告,对于理财产品的收费进行降价,尤其是对于新发行的理财产品,频频出现认购时“0费率”,也就说,认购银行理财产品,前期不需要出钱。这是怎么回事?
当然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吸引投资者踊跃认购。如果发行的理财产品达不到预定规模,但是按照监管,投入的成本相差不大,尤其是人力薪酬成本巨大,那么未来银行的利润就会减少。此时吸收更多的认购资金,让理财产品总额达到规模效应,这就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之前都是投资者排队买理财,为何现在还要降费来吸引呢?其实这都是之前历史业绩不好惹的祸!现在全国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都已达到29万亿元,但是增速越来越慢,收益也是越来越低,对于客户的吸引力也是大打折扣,这就促使银行智能内卷化竞争来吸引客户。
总体看收益情况,2022年,理财市场上所有种类的产品折合起来,平均收益率为2.09%。到了2023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略有回升,为2.94%。到了2024年,随着存款基准利率快速下滑,平均收益率也在下滑。最新统计,理财市场主流产品之一,也是最能赚钱的存续固收类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跌破2.9%,创下年内新低。
而且,涉及到权益类的理财产品,也就是底层资产同股市二级市场相关的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有记者统计过2023年的部分情况,权益类投顾组合亏损超过10%的并不少数,平均跌幅也有12%。少数投顾组合成立以来的净值已下跌超过30%,相当于打了不到7折。尤其是净值化之后,基本都是浮亏状态。
如果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能达到发行时宣讲的理想状态,投资者自然会追捧而至,怎么可能需要银行理财子公司降费降率呢?就是因为之前的理财产品表现差强人意,甚至还造成了本金亏损,让投资者不愿意再去认购理财产品,在无奈之下才推出了各种优惠措施。
其实认购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收取的费用是不少的,很多投资者在认购时很难仔仔细细看全那么多的条款,分清楚那么多的收费科目。一般来说,设为项目大概包括:申购费、认购费、赎回费、固定管理费、销售费、托管费、超额业绩报酬(浮动管理费)等。
为何会有这么多收费项目,其实与理财产品的内部运作和监管要求有关,每一个理财产品的发行和运作,要有多部门多机构协同进行运作,所以要收取不同的费用给不同的机构或者部门。
目前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宣布,降低的主要是申购费、认购费和固定管理费。让投资者认购时不用付或者少付成本,但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主要是在固定管理费托管费以及浮动管理费。现在降低一些前期费用,其实对于银行总费用收取的减少影响是不大的。
不过站在投资者角度,更需要银行学习私募,推行优先和次级的梯度收费方法。如果银行在发行产品时,必须拿出一部分自有投资资金入内,然后划分几个预定业绩区间来分别收费。如果达不到,那么银行就不能收取费用,还要替补给客户部分,达到让散户投资者少亏损或者不亏损的目的,是不是更好呢?
例如,如果理财产品净值达不到1,那么就不能持续在理财产品收费;如果亏损,还需要拿投入的自有资金进行贴补;如果净值很高,可以提升持续管理费和超额业绩报酬收费等等,用银行自有投资资金作为安全垫,来承担业绩下降或者亏损的责任,这会不会更公平呢?
对于投资者来说,前期收费项目减少确实是件好事,但是购买理财产品时最重要的还是要想清楚未来他能不能赚到利润。这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如果不能赚到利润,即使全部零收费,对于投资者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提示,切勿抄袭,违者必究)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3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