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同样也以书为伴,历史上的故事我们有所学习,一些历史典故更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甚至只要提起其中的主人公,我们势必就会首先想到是哪个成语典故。
只是这些主人公恐怕是不能深究的,而我们小时候学到的比较有限,不过长大以后会发现有的典故主人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可以说通过一件事分不清一个人是好是坏,而每个人都是比较矛盾的,甚至说每个人都具备两面性,这就要看我们如何看待了。
一、唐朝宰相李绅
首先这个不是成语典故故事,而是我们张口就来的唐诗,而且还是我们小学就会学到的一首古诗,它可以说让我们每个人都牢记了一生,更提醒这众人要“粒粒皆辛苦”。
说到这里想必都知道是谁了,他便是唐朝的诗人李绅。
李绅能够写出这样的古诗,肯定也是看到了世事的疾苦,更深有感悟。年幼的李绅就失去了父亲,而后只能是母亲将其拉扯大。
李绅的出身算不上是不好,因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朝为官,不过多任的是地方官罢了。虽然官位不高,可也超出了普通老百姓,同时也让李绅知晓了民心,更接近了民生,只是李绅看在眼里,记不记得在心里就不知道。
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年轻的李绅看到了农民劳作时的不易,而且他们虽然忙忙碌碌一年,但最后还是仍旧吃不饱,所以任谁看来也会多少表示同情。
不过李绅同情的同时也包含了愤慨之情,随后有才的李绅更是写下了流传至今的《悯农》。
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李绅若是入朝为官肯定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而以李绅的本事入仕也肯定是没问题的。
但据说李绅确实中了进士,并且从最底层做起,后来慢慢的他的本事甚至要超过了他的父亲和祖父,直至晚年竟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身份的变化只能说很难让李绅再看到年轻时的风景,也就更别谈什么初心了。
与《悯农》截然相反的是李绅不仅生活奢侈,就连人品都让人不耻。
后来的李绅是宰相,自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留给他的也只能是享受。
除此以外,李绅也算是位高权重,那么其他众人也得是对他毕恭毕敬的,朝臣都是如此,亲戚百姓等人恐怕更甚。
最主要的是李绅还真就仗着自己的权势开始耍威风,以前可以说是有情有义,那么后来也只能是无情无义了。
就如李绅的好友来说,李绅在发迹前与很多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他就经常去一名名叫李元将的人家串门,当然李绅算是晚辈,所以为表尊敬,李绅都会称其为叔叔。
可是发迹后呢,想要巴结李绅的人自然多了去了,而李元将同样也在这之中,毕竟有这层关系谁不想巴结呢。只是李绅可没有念及旧情,甚至还给他摆脸色。
不过李元将却是一副不巴结到不罢休的态度,给自己的辈分是一降再降,甚至到了孙子辈,李绅才接受。
总之,后来过分的李绅远不止于此,在朝廷拉帮结派等事宜他更是没少做。所以一定的地位和权势势必能改变一个人,而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也终究留在了往昔。
二、“凿壁偷光”
这还有一位就是典故故事中的主人公了,他便是匡衡。
在我们的认识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匡衡就是农民的孩子。在古时候,农民的日子是最苦的,甚至有时候连蜡烛都用不起,但他们还是要读书来寻得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匡衡家的日子可以说食不果腹,更别说能有多余的钱来让他上学了,就是书他都是买不起的,如此他只能想尽各种办法借书。
可是当时社会,书是相当珍贵的,一般人肯定不会轻易借给他,所以匡衡为了达到目的,便会在农忙时给人做工,这样才有可能求来一本书看。
不过借是借来了,但并不代表匡衡有那大把的时间去看。他毕竟是男子,家中的大小事务不少,而匡衡也得劳动。所以他只要有了闲,便是在看书。
当然有借有还,匡衡自然也不能借的时间过于长,于是他就熬夜看书,只是灯油也是需要钱买的,他们的家庭本就困难自然是能省则省。于是他们领居家的条件不错,所以看着墙缝的光亮,匡衡便把墙缝弄的大了一些。
这样匡衡也便有了光看书,而他的勤奋故事更激励了很多人。
有能力且非常刻苦之人,自然会有光明的未来。而后来的匡衡也便不用担心有没有书读,有没有灯油用了,因为他在汉元帝时期一步一步的坐上了丞相之位。
只是匡衡的地位高了也会患得患失,虽然在一些事情上,匡衡会上疏弹劾,但相传战功赫赫的陈汤将军回来后,匡衡却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地位,生怕他会威胁到自己,如此他甚至不惜做出诬陷之事。
总之匡衡所做远不止这些,他逃避责任的事情也是不少的。
三、“孔融让梨”
最后不得不说的还得是孔融了。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礼让,与一众兄弟挑梨。肯定很多人觉得他们都是些小孩子,为此他们可得好好争吵甚至挑不好的得哭闹一番。
特别还是孔融,这时他不过才四岁,不过孔融却选择了最小的那个,不哭不闹倒是让人很意外。
最意外的还要是后来父亲的问题,父亲自然不解他为什么会这么选,而孔融的回答倒是头头是道,让人很是惊讶。
“因为我是小孩子,所以也要拿小的。”
如此懂得一定礼让的小孩子孔融的这个典故,也便成为我们如今教育的典范。
只是从小被夸赞到大的孔融,不可否认确实天资聪颖,但同时助长的不过是孔融的狂妄自大。由此也就注定孔融难有一个好下场。
而且在重视孝道的古代社会,他却认为父与子之间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总之不管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在都有些大逆不道了。
还有曹操虽然算不上什么好人,但有些时候孔融还是要知进退,要不然最后苦的还是自己。所以随着孔融对曹操的不满越来越强烈,他在说话的时候也便多少会偏激些,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曹操。
最后孔融也便小命不保,甚至还搭上了全家的性命。
结语
有些时候故事被赋予一定的意义,我们只要发现他的价值就可以了。
人性本就是两面的,有时候通过一件两件事并不会看出一个人是善是恶。甚至善的人也会有阴暗的一面,而可恨之人也必会有可悲之苦。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3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