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才的选拔从隋唐时期起主要开始通过科举考试来完成,一定程度上给了众多寒门学子机会。表面上看实现了一定的公平,但也不能说有绝对的公平,毕竟名门望族也可能会有门路。
不过在清朝,有这样一位考生,他确实通过异于常人的举止夺得了康熙的重视,但真正让康熙重视起来的恐怕还得是他的文章他的学识,毕竟无才之人康熙留着也没什么用。
最后康熙钦点这位装着馒头参加考试的考生为状元,他有何特殊之处呢?
一、带36个馒头考试
他装着馒头参加考试的事情传开以后,多少会让人嫉妒,特别是对于名次落在他之后的榜眼第二,而后对他的嘲讽不少,“悖悖状元”的绰号更是流传开来。
这位状元是李蟠,他出身的门第没有多高,但可以说是书香门第,所以常常以书为伴,还有他本身天赋异禀,一定努力终会让他出人头地。
据说李蟠的外貌看起来不像一个文人,更像是一个习武之人,因为其身材魁梧,所以总会让人有所误解。
古代科举考试比较漫长,有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拿不到好的名次,还有的人也得反反复复考好几次才能有所收获,当然也就有人能一举夺魁,要说他们除了自身的实力外,其实还需要有一定的运气。
李蟠可以说就是有那么点运气的考生,当然也不可否认他的本事。在徐州府李蟠可谓过五关斩六将,早早的便通过了乡试,而且当时他的文章便早已远近闻名,也算是在当地小有名气,但谁也没想到进京参加殿试的李蟠更名声大震。
殿试对于众多考生来说,已然是科举的结尾,而最后的命运如何,也在此一举了。
李蟠自然要提前做出准备,特别是在吃饭问题上。清朝的殿试是一天一场,他们不用准备太多食物,但也不能饿着自己,要不然也不能有更好的状态答卷。
在食物上,李蟠可就给自己准备了不少。我们前面也说过他身材魁梧那食量更是也不少,所以也就准备了足足36个馒头。
不得不说他这大胃口确实是很让人震惊。还有毕竟是考试,清朝也会对考生会不会夹带小抄等情况进行检查,所以他的馒头自然而然也就暴露在众人的眼前,而且这一特殊的举动势必得让检查之人重视了起来。
不过不管怎么翻找,李蟠自然是不会投机取巧的。而后紧张的考试也就开始了。
李蟠可以说很紧张,大汗淋漓更是没跑。最主要的是这一紧张却让他写的慢了下来,不过稳定住思绪,李蟠的文章还是相当不错。后来很多考生早早完成了答卷,而李蟠则拖到了最后。
后来夜幕降临,就连监考官都觉得他慢,但李蟠势必要完成这次考试,而后只能苦苦哀求着考官。当然监考官也明白他们的不易,如此只能耐心等待,而后还给了他几个蜡烛。
李蟠总算是不负众望完成了,虽然过程比较着急,但李蟠丝毫没有敷衍答卷,而他的馒头也跟着吃完了。
总之李蟠的努力没有白费,也算没有遗憾了。我们可能已经猜到了他夺得了状元,但其实最开始呈现到康熙面前的名次,排在第一位的则是姜宸英,他可是老名士,显而易见也真是老了。
所以康熙也便犯了难,好在有人将考试时发生的特殊情况告知康熙,而李蟠的一举一动也便入了康熙的耳,如此康熙也就来了兴趣,更查看了他的文章。
而后名次一朝转变李蟠也就成了状元,姜宸英只能位列第二。不得不说李蟠中状元多少有点运气,而他更是在三十出头的年纪为进入仕途开了一个很不错的头。
二、刚直的李蟠
虽然如此,康熙帝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因为李蟠算是一个正直之人,在人才的选拔上他还是会追求一定的公平。
之前李蟠是考生,后来李蟠竟然成为了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如此对于他来说也是一场不小的考验。
但我们还是不能小瞧了李蟠,因为他挑选人才的眼光很独到的。比如他就在秀才之中挑选过有才干之人,像清朝的名臣鄂尔泰等都是他看中的,而且后来鄂尔泰在乾隆时期更位高权重。
如此李蟠的眼光确实不简单。但一时的盛况持续不了多久,这不李蟠虽然不走后门还任才唯贤,总归是阻挡了不少人的利益,就是落第的举子就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还有一些朝中权贵等,李蟠总之是得罪了不少。所以流言四起,原本是两袖清风的李蟠也被扣上了徇私舞弊的帽子,风声越大,那么朝廷就更不能置之不理。
然后这件事更传到了康熙帝的耳朵里,即使康熙是信任他的,但总归是人多口杂,康熙为了稳定住民心,也只能是对李蟠做出一定处置。
当然这些中举人之人也需要为他们正名,如此他们被要求重新考,当然最后的结果没什么不一样,而关于李蟠的谣言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李蟠虽然在这件事情上没有罪,但他毕竟是主考官总归是有一定的责任,由此他也便被流放到了沈阳。但之后的日子李蟠似乎更肆意一些,即使康熙想再重用他,而他却更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晚年的李蟠只能说仍旧心怀壮志,同时更吟诗作赋,别有另一番风情。他中状元虽有幸运,但他也是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之人。
三、清代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而最后的结果肯定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当然也不可否认当时可能存在的一些弊端,但总归是给了众多寒门之士更多的机会。
不过参与的人员就比较杂了,像是出身名门望族之人可以参加,而家境寒微之人同样也可以。就是他们的出身也就注定了他们读书的差异,比如名门望族肯定有条件请更好的老师,而普通人也便连买书都难。
如此前者的优势只能更甚,那么在科举考试中也就处于优势地位。到了清代,朝廷最为重视的还是挑选有才之人,而对科举考试上的纪律便很是重视。
主要出现这一情况还是因为在清初,达官世族子弟更多的被提携上去,而他们有才还是无才就不好说了。所以也就是为了追求一定的公平,清朝将科举考试的纪律看的极其重要。
结语
李蟠的谣言虽然众多,但谣言总归是谣言,他还是做到了一定的公正刚直,而他也算是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是个有才之人更是一个可用之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3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