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无常,天威难测,是很多封建帝王的共性。对他们来说,会发脾气不算啥本事,善于情绪控制才是能耐;会勃然大怒难称高明,能在必要时转怒为喜,才算技高一筹。这也是一个合格帝王的基本功,但凡会这一招的,都能做得久远;反之,不谙此道的,说不定啥时候就会出事完蛋。
帝王的转怒为喜,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确实恍然大悟,看出利害对错,因而与臣下消除误会,冰释前嫌,主动息怒,露出笑颜;再一种情况是,心里仍很愤怒,但为了大局,也为安抚人心,不得不装出假笑的样子。不管出于哪种情况,都算是妥善地处理了冲突,化解了矛盾,取得较好效果,有的甚至还成了美谈。
强项令就是一段美谈,一半功劳归于董宣的刚直不阿,另一半则归于汉光武帝的“转怒为喜”。洛阳县令董宣,依法杀了胡作非为的湖阳公主的家奴。公主告状,光武帝大怒,让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终究不肯就范。本就不糊涂的光武帝转怒为喜,说你真是个“强项令”,并赏赐了他三十万钱。
《资治通鉴》记,南北朝北魏世祖时期,大臣崔浩把北魏统治者祖先羞耻屈辱史刻于石碑公之于众,皇帝震怒,牵连甚广。领著作郎高允也参与修史,命悬一线,太子带他向皇帝求情,说高允没有参与过修史。高允却说他确实和崔浩一同修史,皇帝大怒。高允又接着说:崔浩就是牵个头,主要是我干的。听到这里,皇帝转怒为喜说,“临死不易辞,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此乃君子信臣,不可多得。于是不仅特赦了他,还提拔了官职。这个皇帝也算是个明白人。
赵匡胤在后院拿弹弓打鸟玩。有臣子说有要事相奏。赵匡胤一听,赶紧接见他。没想到上奏的是一些鸡毛蒜皮小事。赵匡胤气愤地问他为什么夸大其词,大臣说:“我觉得这些事起码要比打鸟更重要。”赵匡胤恼羞成怒,用斧柄把大臣的两颗牙打掉了。大臣弯腰把牙捡起来揣怀里。赵匡胤问:“你还想告我吗?”大臣说:“我不敢告,但史官会如实记录。”赵匡胤一听转怒为喜——可能是装出来的,他怕在历史上留下坏印象。不仅立刻柔声安抚,还赏赐这个大臣很多财物。
在家天下的古时,帝王权力无边,无从制约,其所作所为确实可以一举兴邦,一举丧邦,百姓臣下能指望的,就是遇上一个明君。但是,伴君如伴虎,封建帝王的转怒为喜是靠不住的,他今天心情好,或许可以听几句逆耳忠言;明天不痛快,说不定就会大开杀戒。
因而,当我们读史看到帝王对下属转怒为喜的“美谈”时,也不必大唱赞歌,只能说那个臣下运气较好罢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2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