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真的是彻头彻尾的残暴之君嘛?

高旭评历史2024-07-04 15:44:51  65

咱们之前说过,后期的写作方式可能会做一个较大的变化。

按照目前的进度,要一篇篇拆解细说,估计西晋篇都可以写个几年。所以打算换个方式:专题问答,字数比较多每篇估计近万字,朋友们做好准备哈。

这篇做个试点,大家如果有意见也可以交流下。

作为孙吴的末代君王,孙皓一直被斥责为残暴之人,真的是这样嘛?

孙策屠戮江东英豪,孙权迫害群臣,吴郡四姓被他杀了个遍,甚至自己亲儿子孙霸也给宰了:详见这几篇:

战绩乏善可陈的诸葛瑾为何会坐到大将军的位置?(吴郡四姓指谁)

弹劾丞相顾雍、诬陷驸马爷朱据,令吴郡四姓胆寒的小人物是谁?

南鲁党争居然是由一个女人挑起的?(吴国内部两派大分歧的缘由)

吴国两位功臣为啥栽在自己人手里?(诸葛恪到底站队哪一边?)

陆逊究竟是被谁逼死的?(太子孙和对孙权做了什么谋逆之事?)

南鲁党争是如何结束的?(宫女谋杀潘皇后的背后真相是什么?)

孙峻、孙綝专权时,废立皇帝,一手挑起了孙吴立国后规模最大的内战,要不是司马氏一心安抚内部世家大族,江东极有可能被一战灭掉。

吴国最惊心动魄的宫廷谋杀案(诸葛恪为何会被曾经的盟友背叛?)

废立皇帝、铲除重臣、挥师北伐、孙吴最牛权臣后来被谁干掉了?

怎么就很少听到说这几人残暴?

没办法,亡国之君,自然要给你扣上几顶大帽子。

孙皓到底是不是弑杀之人,他该不该为孙吴灭国承担主要责任,这篇咱们就以长文的形式来回答这个问题,顺带将把孙吴亡国的这段历史给补齐。

接上篇:废立皇帝、铲除重臣、挥师北伐、孙吴最牛权臣后来被谁干掉了?

孙休当上皇帝后,马上重用自己人,加授张布为中军督,封张布的弟弟张惇为都亭侯,卫将军濮阳兴为丞相。前者掌管禁军,后者执掌军国大事,互为表里。注意这两个人,后面还有较重的戏份。

过了一年,坊间风传会稽王孙亮有复辟的企图(稽郡谣言王亮当还为天子),孙休立刻将孙亮从会稽王贬为候官侯,结果孙亮在前往新封地的途中自杀,护送孙亮的侍卫在事后全部被孙休处死(卫送者伏罪)

欲盖弥彰,帝王的狠辣可见一斑!

但从皇权角度,似乎无可厚非,谁知道孙亮还会不会东山再起?

铲除皇室的威胁后,孙休开始励精图治。因为之前有过贬到地方的经历,对于民间疾苦,感触深厚。

继位不久就下诏:朕以不德,托于王公之上,夙夜战战,忘寝与食。今欲偃武修文,以崇大化。推此之道,当由士民之赡,必须农桑。亦由租入过重,农人利薄,使之然乎!广开田业,轻其赋税,差科强羸,课其田亩,务令优均,官私得所,使家给户赡,足相供养,则爱身重命,不犯科法,

减轻百姓赋税,让家家户户自给自足,这样税收来源稳定。而且百姓也会爱惜身家性命,不去触法犯令,从整体上降低社会的犯罪率!咱们这个系列不点评时事,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一个道理?

正所谓: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推行,孙休做了两手准备:

1、派光禄大夫周奕、石伟巡察各地,检察各处将领官吏的清浊、百姓的疾苦。

2、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官员队伍,孙休设立五经博士,考核录选应选的人才(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

总体来说,经过数年的博弈,宗室、世家大族的力量都受到重创,吴国难道有了一个休养喘息的机会。

只可惜外部的挑战很快接踵而来:

263年五月,交阯郡吏吕兴谋反,杀太守孙谞。

理由是啥呢?

孙谞贪婪暴虐!为了讨好皇帝,孙谞征调郡里一千多个工匠送到建业,又擅自调动孔雀三千头送往秣陵(谞先是科郡上手工千馀人送建业,而察战至,恐复见取,故兴等因此扇动兵民,招诱诸夷也)

既苦远役,咸思为乱!

如何处理边疆的事务,对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一直都是一个大难题。

吕兴起事后,举交阯郡投降曹魏,同时向魏国求援。孙休还没来得及调兵南下,第二年,益州传来更重磅的消息:曹魏大举伐蜀。

两相比较,曹魏才是最大的的敌人,交州只能暂时放下,依据盟约,孙吴向蜀汉提出援助,具体出兵计划如下:

1、大将军丁奉督率各军向魏国寿春挺进,攻魏来牵制魏国援。

2、将军留平到南郡汇合施绩,从荆州出兵救援蜀汉。

然而形势变化太快,吴国上下都没想到,之前屡次主动攻魏的蜀汉竟然短短几个月就降了。

摆在孙休面前有两个选择:

1、停止救援,收兵回国;

2、趁机瓜分蜀国。

从道义角度,应该选第一个,毕竟是盟友,落井下石不够意思。只是功利的基因已经深刻地印在了吴国,偷袭江陵的那一幕又回荡在群臣面前,还想啥,抢地盘要紧。

除丁奉镇守扬州战区外,孙休将孙吴名将全部征调到了荆州,上大将军施绩、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全体出动,给我拿下入蜀的钥匙:永安城。

这明显就是要和魏国一同瓜分蜀国!

此时右大将军阎宇奉命西还,永安城仅有两千守军。不久成都溃败的消息传来,永安城中骚动。守将罗宪慷慨陈词:我国倾覆,吴国是唇齿之邦,不抚恤我们的灾难,却背盟违约、从中求利,主上已经投降于北方,臣子还能去东边求福吗?况且大汉已亡,吴国如何能得长久,我们岂能去给吴国当降虏!如今困处孤城,百姓无主。吴人趁此混乱之时,胆敢派兵西进,应与其决一死战,以定士民之心(蜀将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

随后整治铠甲,以节义砥砺将士,永安士人皆愿为之效。

孙吴随后对永安发动了三波攻势:

1、吴将盛曼试图忽悠罗宪,奇袭永安,被罗宪识破(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

2、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孙休遣抚军将军步协攻打永安。谁料罗宪主动出城,步协毫无防备,吴军大败。

3、孙休听闻步协战败后大怒,出动了第三波也是最猛的一次攻势,派镇军将军陆抗率三万人增援,与盛曼、步协及征西将军留平共同围攻罗宪。

被攻凡六月日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

部下劝罗宪北投上庸,罗宪回到:如果到危急不能保全时就抛弃百姓,这不是君子会做的事,我宁愿毕命于此(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於此矣)

蜀汉即便灭亡,仍有姜维、罗宪这样的义士,皇叔、丞相的遗风如能代代相传,又何来后面的五胡之乱!

七月,曹魏荆州刺史胡烈率步骑两万攻打孙吴重镇西陵,陆抗担心腹地受胁,遂引军退还,自此永安之围解除。永安之役后不久,孙休病死。

临死前,孙休将太子托付给了他最信任的权臣濮阳兴(休寝疾,口不能言,乃手书呼丞相濮阳兴入,令子出拜之。休把兴臂,而指以托之)

这也成为孙休最遗憾之事!

很快濮阳兴扶持其侄孙皓为帝,史书给出的理由是,左典军万彧多次在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面前称孙皓才识明断,好学、奉遵法度,能与长沙桓王孙策相比。

蜀汉刚亡,交趾叛乱,吴国上下震恐,国内舆论认为应该改立长君,濮阳兴也是这么想的嘛?

不一定。

皇帝年幼,太后必然摄政,孙休的皇后朱氏身世显赫,其父是骠骑将军吴郡四姓之一朱氏的朱据,其母氏孙权喜爱的朱公主,朱太后一旦摄政,濮阳兴还能专权嘛?

好在朱太后被南鲁党争搞怕了,对权力毫无兴趣:我只是个寡妇,怎么懂得社稷大事呢?只要能保证吴国无损,宗庙有所依赖就可以了(我寡妇人,安知社稷之虑,苟吴国无损,宗庙有赖可矣)

孙皓就此顺利登基, 万彧投机大获成功,他曾任乌程令,与时任乌程侯的孙皓关系甚好(左典军万彧昔为乌程令,与皓相善)

然而孙皓的皇位并不稳定,他不是孙休指定的继承人,合法性存疑,你最终当上皇帝是靠了权臣的扶持,如果他们想换一个人呢?

要坐稳宝座,必须铲除两伙人:

1、濮阳兴、张布

2、孙权的直系子孙。

十一月,濮阳兴、张布入朝,孙皓趁机将两人收捕,流放到广州,随后将将他们诛灭三族。

接下来要清算的就是孙权的直系子孙。

按说这个皇位本就是孙皓的,其父就是之前的废太子孙和,因南鲁党争无端被孙权废掉,后又被同族孙峻、孙亮谋害,很难说,这些事不会给幼年的孙皓蒙上巨大的心理阴影。

孙皓先是逼朱皇太后自杀,接着将孙霸(孙权第四子)子嗣流放,孙奋(孙权第五子)全族诛灭,孙休(孙权第六子)两个儿子处死、另外两个流放(皓逼杀景后朱氏,亡不在正殿,于苑中小屋治丧,众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又送休四子于吴小城,寻复追杀大者二人)

至此,孙权的儿孙几乎被诛杀一空。

孙皓随后就大开杀戒了吗?没有,深谙权力的他明白打一伙拉一伙的原则,对于手握军权的重臣,他极力拉拢,即位后就迁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

随后下令抚恤人民,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 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

只是孙皓还有一个隐忧。

谁呢?

江东豪族,陆家和步家就掌管了吴国一半的军力,尤其是陆氏一门,再度成为江东的国之柱石。

来看下陆氏兄弟的履历:

陆凯,陆逊族侄。

举孝廉出身,曾任永兴县长、诸暨县长,后拜建武都尉、讨伐山贼,因功任巴丘督、偏将军,后随大军入寿春,回京后后拜荡魏将军。孙休继位,拜陆凯为征北将军,假节,遥领豫州牧。孙皓登基后,陆凯又改拜为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军事,领荆州牧。

陆抗,其父陆逊。

起家建武校尉,统领父亲陆逊五千部众。 后迁立节中郎将,把守柴桑。之后也随大军支援接援,败魏偏将军,因功迁征北将军。之后一直镇守西陵,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遥领益州牧。

兄弟二人几乎瓜分了整个荆州的兵权!

不仅如此,陆氏其它族人也位居高位,孙皓有一次问陆凯说:“你的宗族有几人在朝任职呢?(卿一宗在朝有人几?)

陆凯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

陆家一旦起二心,吴国防线将迅速崩溃,正因为有深厚的家族实力,陆凯敢于多次直言劝谏甚至忤逆孙皓的旨意:

举几个事例:

孙皓不喜欢别人看自己,朝臣觐见时,没有人敢抬头,唯有陆凯享有特权(皓听凯自视)

孙皓迁都武昌后,陆凯上奏反对迁都,孙皓无奈还都建业。

佞臣何定深得孙皓宠信,陆凯当面斥责他:何以专为佞邪,秽尘天听?宜自改厉。何定心怀愤恨,想背后诬陷陆凯,但陆凯丝毫不以为意(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

陆家势力如此庞大,孙皓只能将陆抗明升暗降,调回朝廷担任左丞相,陆抗还是没办法挪窝,仍是镇守西境的大将。

孙皓当然想把陆氏兄弟都调回建业,但是风险太大,很快步家就会以实际行动告诉孙皓这么做的后果。

陆凯临死,孙皓专门派人咨询人事,陆凯举荐了一大批人: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国事。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欲复严密故迹,亦不可听。姚信、楼玄、贺卲、张悌、郭逴、薛莹、滕脩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幹,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

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被孙皓重用,其中张悌做了吴国最后一任丞相,临阵死难,有国士之风!

这样的孙皓是不是和史书上那个随意滥杀的君主有些不符?要知道,以陆家的所作所为,放在孙权那绝对可以杀个十遍了,看看陆逊和朱据的下场就知道。但是孙皓就能容忍,政治手腕、肚量似乎也不比其祖父差多少哈。

人才用归用,打击世家大族同时也要做!

西汉已经给出了操作办法: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孙皓依计而行,新设大量的郡县,分封诸王

孙皓灵活运用,很快给出了吴国的版本。

扬州地区:

孙皓借着乌程、永安发生叛乱一事,将吴郡的乌程、阳羡、永安、余杭、临水四县以及丹杨郡的故鄣、安吉、原乡、於潜四县分出合并为全新的吴兴郡,同时分会稽郡为东阳郡 (古者分土建国,所以褒赏贤能,广树籓屏。秦毁五等为三十六郡,汉室初兴,闿立乃至百王,因事制宜,盖无常数也。今吴郡阳羡、永安、余杭、临水及丹杨故鄣、安吉、原乡、於潜诸县,地势水流之便,悉注乌程,既宜立郡以镇山越,且以籓卫明陵,奉承大祭,不亦可乎!其亟分此九县为吴兴郡,治乌程)

荆州地区:

将零陵一分为二,南部为始安郡,北部为邵陵郡,桂阳南部为始兴郡。分豫章、庐陵、长沙为安成郡。

交州地区:

分郁林为桂林郡。

三大行政区域的调整重点在扬州,扬州之重又在于吴郡、会稽郡和丹杨郡。这三个郡是吴国人口、税赋的主要来源地,也是江东士族长期深耕经营的地区。

在新设郡县的基础上,孙皓大肆分封诸王,他的三十四个儿子中,除了孙瑾被立为太子之外,其余三十三人都被封为王。其中前两批二十二位封王者都拥有三千属兵。也就是说,在地方上至少有了二十二个掌控兵权的藩王。

这些藩王们与州郡以及地方上的豪族形成三股势力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削弱豪族的目的,后来西晋的分封诸王是不是也从孙皓这里套取了经验?

这是地方上的收权,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掌控,孙皓强推了一项制度:

监军制。

孙皓将自己的心腹派往地方驻军,如王蕃担任夏口监军,孙邈担任武陵监军。一旦发生战争,监军往往也会随军出征。晋灭吴后,共计阵斩及俘虏吴国监军多达十四人。

此外,孙皓还设立了“校曹”和“弹曲”两大新机构,用来监察群臣,其中大多是些出身低微的奸佞,如陈声、何定、张俶、岑昬等。

何定曾因为李勖不同意与他联姻,借着他在伐交阯时擅自退兵一事在孙皓面前进谗言,导致李勖被残杀,他本人还多次检举陆凯,虽然无果。

当然这些人只是孙皓的脏手套,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很快就被无情抛弃,作为替罪羊被孙皓处死。

通过种种举措,孙皓强化了皇权,吴国内乱的根由被彻底根治,直到被西晋灭亡,再也没有实现政变、内战等事件,从这点来说,孙皓不失为一个合格的君王。

内政讲完,接下来说说说外战。

蜀汉灭亡后,三国鼎立已成历史,面对魏(晋)吴两国南北对峙的新格局,孙皓又会如何出招呢?

此时司马氏据三分天下有其二,比曹魏更加强大,在司马昭看来,灭蜀一战如摧枯拉朽,吴国岂能不受震撼?

264年十月,孙皓刚登基不久,司马昭就派吴国降将徐绍、孙彧过江陈述国事形势的利害(晋文帝为魏相国,遣昔吴寿春城降将徐绍、孙彧衔命赍书,陈事势利害,以申喻皓)

其中孙彧还是皇族的旁支,以他为使者劝降更能震慑吴国。

面对司马昭的恫吓,孙皓毫不示弱,表示您的美意我心领了,但江东距离中原山高路远,因此无缘相见,同时选派名士纪陟回访洛阳(知以高世之才,处宰辅之任,渐导之功,勤亦至矣。孤以不德,阶承统绪,思与贤良共济世道,而以壅隔未有所缘,嘉意允著,深用依依。今遣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弘璆宣明至怀)

纪陟,字子上,丹阳人。

父子二人同朝为官,其父纪亮担任中书令,纪陟担任尚书令,以至于每次朝会时,朝廷都用屏风隔开他们的座位(父亮为尚书令,而陟为中书令,每朝会,诏以屏风隔其座)

纪氏的实力可见一斑。

到了东晋,纪家又成为司马氏的左膀右臂,朝廷南渡后,纪陟之子纪瞻(与顾荣、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协助司马氏稳定政权官至尚书右仆射,深受晋明帝司马绍倚重。王敦之乱时担任领军将军,卧护宿卫六军。平叛后,任骠骑将军、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

还是那句话,豪族只能削弱他们的实力,但你没办法从根本上消灭他们,在印刷术没有大规模推广前,皇帝要统治天下只能依靠这些有文化、会治理的豪族。

纪陟刚到洛阳,就被司马昭来个下马威。司马昭亲自为其设宴,魏国群臣无人缺席,席上还请了两位特邀嘉宾:安乐公刘禅,匈奴单于(某者安乐公也,某者匈奴单于也。)

司马昭的潜台词很明显:前蜀汉皇帝和匈奴单于都拜倒在我面前,何况你们吴国呢?

酒酣耳热时,司马昭不经意问到:贵国边防情况如何啊?(吴之戍备几何)

纪陟傲然道:自西陵至江都,五千七百里皆有防备(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

司马昭又问:防线如此漫长,恐怕很难防守吧(道里甚远,难为坚固)

纪陟回到:防线虽长,真正要紧的不过几处(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

哪几处呢?

南方只要守住这几个渡江隘口,北军将无用兵之地。

司马昭清楚纪陟回答的都是实情,蜀汉灭亡后中原事实上已经对吴国形成巨大优势,但在吴国江防稳固而己方又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水师的前提下,灭吴仍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何况,孙吴还有像纪陟这样的能人,灭吴恐非容易事啊。

文王善之,厚为之礼。

司马昭暂时打消伐吴的念头,孙皓反过来要北上了。

弱国如何对抗强国,蜀汉丞相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进攻。

吴甘露元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孙皓马上派出大鸿胪张俨和五官中郎将丁忠前往洛阳,以吊唁司马昭为借口对晋朝进行一次试探。

丁忠回国后带来了一条重要情报:北方无备,弋阳可取,皓遂与晋相绝矣。

晋朝内部不稳,无暇顾及边境,趁机攻取豫州南部的弋阳郡!

这件事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镇西大将军陆凯认为晋朝兼并巴蜀,势力强大,未可轻图;

车骑将军刘纂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不能轻言放弃。

最终孙皓采纳刘篡的说法,268年二月,孙皓大举北伐,他亲率大军屯驻东关,令左大司马施绩攻江夏,右丞相万彧攻襄阳,右大司马丁奉、右将军诸葛靓进攻合肥,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将军顾容等率攻击投降晋国的交阯叛军。

鏖战数月后,两路主力施绩、丁奉分别为胡烈、司马骏所败,孙皓的第一次北伐失利。

271年正月,孙皓卷土重来,亲率大军从牛渚伐晋。在凉州曾力据姜维的司马氏将才司马望统中军二万,骑兵三千,据守淮北。

孙皓一看没戏,就撤军了(孙皓率众向寿春,诏望统中军二万,骑三千,据淮北。皓退,军罢

相对第一次,这次北伐完全就是虎头蛇尾,孙皓仅仅摆了个架子,根本没有显露与晋国大战的决心,其实司马炎、孙皓都心知肚明,吴国要想在陆地击败晋军,简直就是痴人做梦。

晋吴真正的交战中心不在合肥、荆州两个传统主战场,而是来到了偏远的交州,在此,双方鏖战了数年之久。

交州幅员辽阔,管辖今两广和越南中北部,为有效管理这片偏远之地,吴国将交州分割为交州和广州,两州以合浦为界线,其中交州管辖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交阯郡吏吕兴叛乱后,晋国迅速介入,公元264年九月,魏国任命吕兴为南中大将军,安定县侯,吕兴不久被属下李统所杀,司马昭派遣蜀汉旧将霍弋为交州刺史,由他全权负责交州事务。

霍弋,字绍先,蜀汉将领霍峻之子。

霍峻的小传可以移步这篇:蜀汉最擅长守城的将领,他若协防江陵,荆州必万无一失。

诸葛亮十分器重他,北驻汉中时用其为丞相府记室,与诸葛乔一道巡视军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

霍弋没有辜负丞相的厚望,后永昌郡蛮夷作乱,刘禅以霍弋领永昌太守,率军讨伐,斩其豪帅,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统南中诸郡。霍弋在任时,当地对其评价极高: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

魏国攻打蜀汉,霍弋听闻魏军来伐,打算前往成都协防,刘禅以战略已定,不听其建议。等到成都失守,霍弋身穿丧服,痛哭告祭三日。其部下诸将都劝霍弋应该尽快投降魏军。

霍弋霸气回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

直到得到刘禅已经东迁洛阳,霍弋才率领六郡投降。拿钟会一对比,司马昭更加欣赏霍弋的忠诚,以霍弋能保全一方,举郡内附,仍委以旧任,官拜南中都督。

霍弋得到用人权后,遂表奏建宁人爨谷为交趾太守,率牙门将军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人进入交州,抢夺各处关隘。

一旦广州也落入晋国之手,其疆域会对吴国形成三面包围态势,吴国的国防压力陡增,广州不容有失!

公元268年,孙皓任命刘俊为交州刺史、修则为前部督,与将军顾容率军讨伐屯驻交趾的晋军。

晋国与吴国长达数年的交州争夺之战就此展开。

吴军初战失利,修则被毛炅斩杀,刺史刘俊阵亡,吴军退保合浦,广州辖下的郁林郡转而归顺晋国。

不甘心的孙皓继续向交州投入重兵:

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由荆州,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道,皆就合浦击交阯。

两路大军中论官职,薛珝最高,论亲疏,监军李勖是孙皓的铁杆心腹,然而最终力挽狂澜的却是陶璜。

陶璜,字世英,丹阳郡人。

父亲陶基曾任交州刺史,故陶璜颇为熟悉当地情况。

走海路的李勖因为建安海路难以通行,于次年原路返回建业,后被何定诬陷,孙皓下令处死李勖并夷灭三族(少府李勖枉杀冯斐,擅彻军退还,勖及徐存家属皆伏诛)

薛珝这路也不顺利,首战被晋军击败,吴军随后上演了老传统:内讧

薛珝责怪陶璜:你自己上表讨贼,一战损失两员大将,责任何在?

陶璜驳斥:下官做不到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因此导致失败了。薛珝听了恼怒,打算撤军(下官不得行意,诸军不相顺,故致败耳)

陶璜明确指明了吴军失败的主要原因:诸军互不团结。

之后陶璜独自领兵趁夜从海道袭击九真太守董元,抢回数千匹锦物和大量宝物。

孙皓得知前线战报,做出了开战以来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任命陶璜为交州刺史、前部督。指挥权统一后,交州战事迅速向吴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陶璜连出奇谋:

晋将董元手下有员叫解系的勇将,陶璜采用离间计,招诱其弟解象,叫他写信和解系联络,又让解象坐在自己的车上,令乐队导从跟随他出行。董元听闻后说道:解象尚且有如此待遇,解系若听闻此事,一定会有归吴的心思。于是杀死了解系。

陶璜又将之前突袭晋军得到的数千匹锦物送给当地的豪族梁奇,梁奇于是带一万多人归顺吴国。

此时陶璜又得知一个消息,霍弋已死(弋卒,子在袭领其兵,和诸姓)

陶璜认为出兵时机已到,于是率主力与晋军决战,陶璜用长枪阵大破晋军,董元兵败被杀,杨稷、毛炅等人率残军退守交趾城。

吴军包围交趾,同时截断晋军粮道。

城内粮食已尽,杨稷等便乞求投降,陶璜不许,反而向城中送粮令他们继续坚守。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霍弋派杨稷出征时,与杨稷、毛炅约定:如果敌军围城,守将未过百日而投降,则其家属尽皆诛杀;如果城池超过百日而沦陷,则由我这个刺史承担责任(若贼围城未百日而降者,家属诛;若过百日救兵不至,吾受其罪)

陶璜为诸将解释:霍弋已死,不能救稷等必矣,可须其日满,然后受降,使彼得无罪,我受有义,内训百姓,外怀邻国,不亦可乎

让敌人安心投降,家属免于罪责,这就是仁者无敌啊!杨稷、毛炅、孟干、爨能、李松之后再也未曾谋反。

得知陶璜的仁义之举后,九真,日南郡也主动投降,吴国成功收复交州。

孙皓开出了巨额封赏:以陶璜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前将军、交州牧。这也是他做出的第二个正确决定,陶璜东征西讨,将民风彪悍的武平、九德、新昌地区一一讨平(武平、九德、新昌土地阻险,夷獠劲悍,历世不宾,璜征讨,开置三郡,及九真属国三十余县)

孙皓见陶璜善战,打算将其调任武昌都督,交州民众将近千人请求让陶璜留下,孙皓于是命陶璜回到交州(征璜为武昌都督,以合浦太守修允代之。交土人请留璜以千数,于是遣还)

直到吴国灭亡,陶璜仍保有交州,孙皓亲自写信并派遣陶璜之子陶融送信去劝陶璜归顺。陶璜流涕数日,才派人到洛阳表示投降。

交州之战,晋国先胜后败,但晋国的损失并不大,因为这波主力都是原蜀汉的南中兵团,晋吴交州战争背后其实是吴国的交州兵团与蜀汉的南中兵团的对决,晋吴正面投入重兵对决的是著名的西陵之战。

公元272年八月,孙皓征召昭武将军步阐到建业,由此揭开了西陵之战的序幕。

步阐,字仲思,丞相步骘次子。

步阐一家自父亲步骘开始,经兄长步协,到步阐,步家在西陵的统治已有四十余年。步阐担心离开老巢后,会对自己不利,毕竟孙皓这些年一直在搞分封,让王族领兵,深思熟虑后,步阐决定索性反了他。

同年九月,步阐举西陵城投降晋国, 并将兄长步协的两个儿子步玑、步璿送到洛阳当人质。

面对步家送来的这份厚礼,司马炎大喜过望,西陵乃是三峡出口,一旦落入晋国手里,益州的水军就可以顺江而下,直攻江陵。

西陵之战十分经典,咱们后面会单开一篇,陆抗也凭借此战入选武庙。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太尉槐里侯皇甫嵩,魏征东将军晋阳侯张辽,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娄侯陆逊,晋征南大将军南城侯羊祜、魏太尉邓艾,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大司马荆州牧陆抗,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而已。

交州成功收复,西陵又重挫晋军,貌似强大的晋国也不过如此,虽然我攻不过去,但你也打不进来。

孙皓开始飘了,他纵情声色犬马之中,开始大修宫室。

昭明宫约五百丈,为了建造新宫,孙皓让两千石以下的官员都到山林里监督伐木(周以围墙,布置亭榭石木,穷极伎巧,费用以亿万计算)

中书丞华覈甚为忧心,上奏希望孙皓能停止这种行为。然而孙皓不仅毫不理睬,反而还将华覈贬为东观令,让他修史去了。

直谏 不行,那么不说话可不可以呢?

孙皓的回复:也不行。

中书令贺邵因中风不能说话,好几个月无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先严刑拷打,不解气最后砍头,砍完头还不解气再把脑袋烧了(后邵中恶风,口不能言,去职数月,皓疑其讬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卒无一语,竟见杀害,家属徙临海。)

这个贺邵名气很大,是吴将贺齐之孙。

贺邵任吴郡太守时,吴郡的大豪族都很轻视他,竟在官府大门写上“会稽鸡,不能啼”的字样(江东豪族也有等级之分)

贺邵听说后,故意外出,走出门口,回过头来看,并且要来笔在句下补上一句:“不可啼,杀吴儿。”

随后开始大清查,重点就是吴郡四姓的顾家和陆家,审查这些大豪族窝藏逃亡户口的情况,然后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获罪的人非常多。当时陆抗正任江陵都督,也受到牵连,为此还特意往建业请求孙皓帮助,这才得以了结(于是至诸屯邸,检校诸顾、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陆抗时为江陵都督,故下请孙皓,然后得释)

贺邵原本可以作为孙皓压制豪族的得力助手,他本人也忧虑国事,见孙皓越发骄横自负,国家政事日益衰败,于是上书直言;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是以古之人君,捐让以进贤,虚己以求过,譬天位于乘犇,以虎尾为警戒。至于陛下,严刑法以禁直辞,黜善士以逆谏臣,眩耀毁誉之实,沉沦近习之言。

孙皓的反应是什么呢?

书奏,皓深恨之!

因为贺邵奉公贞正,亲近所惮,孙皓一时奈何不了他,好不容易贺邵自己开不了口,还不趁机把他整死?

孙皓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直到被西晋灭亡,吴国再也没有发生过政变、内战等事件,从这点来说,孙皓还是及格的。然而治国稍有成就,志得意满的孙皓便显露出鲁莽暴躁、好酒色的一面,要是放在大一统的王朝,孙皓还能这么玩玩,但吴国本就弱小,国君还不励精图治,只有坐等灭亡一途。

天策元年(275年),贺邵被杀,四年后,西晋的伐吴大军终于 来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2395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