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 年,毛主席的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传遍大江南北,其中“我失骄杨君失柳”这一句,饱含深情,以“骄杨”指代牺牲的妻子杨开慧,以“柳”指代故去的战友柳直荀,既是对挚爱之人的沉痛悼念,也是对革命英烈的崇高敬意。然而,远在台湾的胡适,对此却嗤之以鼻。
胡适不仅觉得词中情感过于肉麻,难以理解,甚至在他的日记中写下“没有一句通的”这般讽刺之语。
面对胡适的恶意评价,毛主席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与无奈。尽管他们之间早已分道扬镳,毛主席却始终胸怀宽广,铭记着当年新文化运动时胡适的功绩,还曾多次联系他,期望他能回归大陆,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只可惜,胡适顽固不化,不仅拒绝回来,还不断在外诋毁、抹黑我党。
时光回溯,毛主席与胡适也曾有过一段深厚的渊源。1917 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的这场运动,让《新青年》杂志成为了众多学子的必读刊物,引领着当时的思想潮流。年轻的毛泽东也深受其影响。
彼时,胡适成为了北大的教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众多关于新旧文学的见解,这些观点让毛泽东颇为赞同。
不久后,毛泽东应老师杨昌济之邀前往北大学习。那时的他,囊中羞涩,路费花去大半,身无分文。与蔡和森等八人挤在一间窄小的屋子,睡的是一张炕,连翻身都得先跟旁人打招呼。
即便条件艰苦,毛泽东依然勤工俭学,手不释卷。杨昌济帮他在学校谋得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以缓解生活压力。
那时的毛泽东,地位卑微,常遭人轻视。他试图与其他同学探讨政治文化问题,却无人愿意倾听。但他并未自暴自弃,常常独自读书,也找机会去旁听教授的课程。
“你,出去!”当毛泽东第一次去听胡适的课时,差点被赶了出来。“胡教授,我真心想来学习,请您让我留下。”毛泽东坚定地说道。最终,胡适无奈默许。
此后,经人介绍,毛泽东与胡适相识,交流逐渐增多。毛泽东求知若渴,经常向胡适等教授请教新文化新思潮的问题,收获满满。
也是在北大期间,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先生,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在那个各种主义和思想泛滥的时代,毛泽东努力探寻着能够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放弃了筹备许久的法国留学计划,离开北大,决心深入了解祖国和人民的真实状况。
“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到湖南的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以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行动。这时的胡适对毛泽东也颇为看好,两人时常交流各自的主张和看法。
然而,当毛泽东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和路线,加入共产党后,他们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胡适生性胆小,只热衷于思想文化领域,不敢在政治方面过多涉足。1927 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大量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惨遭国民党屠杀,毛泽东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思想路线,两人的分歧愈发明显,最终分道扬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三省,侵华战争拉开序幕。毛主席坚决主张国共联合抗日,与侵略者抗争到底。而胡适却提出中国应向日本求和,甚至在演讲中宣扬秦桧批判岳飞,还与汪精卫和周佛海组织了“低调俱乐部”,专门表达投降日本、反对抗日的想法。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胡适竟发电报劝说毛主席放弃武力,向蒋介石投降。毛主席未予回复,不久,解放战争打响。
此后,胡适一直公开支持蒋介石政府,不遗余力地鼓吹国民党,抹黑共产党。1949 年前往美国居住后,他在异国仍不停造谣抹黑中国。1954 年,他就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的副主任,变本加厉。
即便胡适的行径令人愤慨,大陆开展了批胡运动,毛主席依然保持着客观的态度,认为不能完全否定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毛主席的大度与宽容,尽显伟人风范。他不计较个人恩怨,一心期盼更多的人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这也是他没有下令处决许多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将领,而是让他们改造思想、为国服务的重要原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2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