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是江苏扬州市下的一个县,此处江苏中部地段。境内面积有1400多平方千米。人口有80多万人。
宝应县建县虽早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仅明清两代出了67人位进士,其中还包括状元1人。
为什么宝应县古代(唐宋元时期)不出人才,明清以后至近代出人才呢?
唐宋元时期,宝应县进士没有一人,原因一可能是地方史志部门没统计到。按正常来说宝应地处江浙富裕地带,古代教育文化水平比较高。
特别是西晋至南宋时期,中原战乱,北方很多文化人流落到境内。按理来说,会有人中进士。
有人说宝应县第一位进士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榜的高昭,这样的话,确实宝应元朝以前进士很少,若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分析一二了。
南宋嘉定年间,宝应才开始建学宫。说明当时教育文化起步较晚,学宫就有县城培养人才的地方,以致南宋以前没进士也是情理之中。
加上南宋时期,宋室南迁。据悉,南宋绍兴年间境内有不少百姓和官军联合抗金。那么整个南宋都处于战乱之中,有可能导致读书人没心读书,这样的话中进士就少了。
元朝时期,因蒙古人统治境内,对汉人采取歧视政策。境内人士极有可能不愿意侍奉元政府,很多人会放弃科举。
特别元末战乱不断,读书环境也受到影响。这也是宝应元代出进士少的原因之一。
到了明朝,明初朱元璋迁移了大量苏北和浙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入江淮地区。部分进入了宝应地区。这些移民人多数来自书香世家。
明朝,境内各地建有多所学社,私塾等。还重建了儒学。明末还有学田600余亩。
明代,宝应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所以明代有朱嘉会、高昭、冀绮、李茂英、张穟、张拱、乔可聘、张旦、仲棐等15人考中进士。
还涌现出了明代大臣仲本、诗人朱应登、抗倭英雄丁效恭、书画家陶成等多位人物。
清代,境内建有画川书院,给予优秀学生发放奖励。还有11所义学供穷孩子读书。私塾遍布城乡。宝应县教育得到了繁荣发展。
清代,有仲以嘉、王榜、朱克简、张隽、胡应琇、郭昂、朱士绅、刘国黻、万里侯、潘隆瑞、乔莱、杨燥、成康保等52人考中进士。
其中王式丹还中了状元,季愈中了榜眼季愈,还有探花二人。
民国时期,境内的书院、学社均改办新学。民国期间,有75所小学和1所出众,还有民众教育馆。至1948年,中小学达到122所,在校学校有7900多人。
民国境内涌现出了雕刻家陈青槐、抗日英雄水易佳、江苏省参议员鲍执之、革命人士刘克白等多位人物。
1957年,宝应县小学就有441所,中学有7所,在校学生达4.5万人。
1989年,境内小学上升为484所,中学有116所,还有8所职业中学,500多所幼儿园。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解放后宝应地区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才,有不少高级教师和劳动模范。还有很多优秀的乡贤人士。
其中有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乐玉成、北京市东城区区长卢彦、河北省国藏院院长朱琳、扬州市水利局局长李春国。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居乃普、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原大使范承祚、全国政协委员胡维高等多位乡贤。
1990至2005年,宝应向各大院校输送学生达2.1万余人。
2016年。宝应中学在高考中,有33人达到400分以上,在省内名列前茅,还有4人被清华北大重点大学录取。
附:宝应县历代进士名录(67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22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