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在2024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发表主旨演讲。
他指出“经济不能只有生产没有消费”,并建议从放开人为消费限制、化解地方债风险、关注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增长等方面入手来提振内需。
内需不足,经济未来发展前景会打折扣
“作为研究宏观经济的,此时此刻,我与更关心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导和专家,心情略有不同。”李稻葵在演讲开篇时说。
他表示,对经济未来长远发展、潜力充满信心,但当下经济运行中最主要令人担忧的就是增长速度低于目前正常增长水平。“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现在我们经济的需求没有跟上生产的能力。”
他认为,科技加持的新质生产力,还会提高生产力,“但经济是一个系统,不能只有生产没有消费。”
“长此以往(内需不足若不改善),很可能导致经济潜在增速下降。我们的经济像一辆汽车,如果设计时速是120公里,你老是跑80公里,跑着跑着整个性能下降,最后(这辆汽车)可能只能跑90公里。”李稻葵说。
李稻葵具体分析指出,如果没有需求,生产商、企业要降价,利润要下降,很多企业要亏损、要退出,投资者回报下降,股市受影响,银行贷款贷不出去。再好的科技和新质生产力,谁来投?投资者没有信心,看不到应用前景,没有应用场景,Sora谁来玩、谁来用?“用”就是需求,没有需求,技术怎么发展?
李稻葵举例称,科技工作者发现研发出来的很多产品找不到投资,“可能就到其他国家去了,本人不出国,但技术出去了。投资、供给、科技都上不去,最后经济体未来的增长潜力就会打折扣。”
如何提振内需?放开人为的消费限制、化解地方债风险、关注居民可支配收入
如何提振内需,李稻葵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尽量放开人为的对老百姓消费的限制。李稻葵指出,住房是大事情,很多城市现在还在限购,包括刚需限购,“清华大学的青年教师想在旁边买房子或者买二套把父母接过来,买不了”。
“2012年为了降温,提出了限购政策,当时我是支持的,毫不隐讳,很多人骂我,那时是不得已降温。中医讲急症治表,重症治本。”李稻葵表示,“现在形势完全不一样了,那时发烧吃的药为什么现在还吃。原则上应该完全放开限购,如果还不放心,可以在极个别地区,比如说金融街、五道口,房子少、学区好的地方怕炒房,可以精准施策,对个别街道限购。”
二是应该释放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或购买力。“应把地方政府为了基建发行的债务延长、拉长,变成20年、30年、40年、50年的债务。中央应大规模发行国债,以改革的方式置换地方政府的债,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重新激活地方政府的购买力、经济活跃度。”李稻葵说。
他认为,现在地方政府财政碰到的困难是因为做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但财政税收有限,只能举债,举了这么多债,它背负不起,要求地方政府自己化债,只能减少开支,地方政府变成了欠账大户。”
而“GDP中25%的购买力是由地方政府体现的。”李稻葵强调,地方政府的支出与2019年相比大概下降了2%。
三是从更长远来看,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从关心GDP、关心税收到关心本地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关心本地常住居民消费增长。
李稻葵以汽车产业举例称,似乎每个城市都希望多生产汽车,产值上去后,增值税和中央分成,但是又不希望本地的汽车太多以至于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多,而是希望其他城市购买。“类似于500年前欧洲的重商主义,都希望我生产,我获得GDP,你买我的东西。这种观念必须要改。”
李稻葵提到,想要达到上述目的办法很多,比如,以后考核一个地方政府的业绩,需要重视对当地居民满意度的独立调查,真正了解当地老百姓对当地政府执政以来个人消费和收入的满意度,而不是考核这个地方的财政收入多少。
另一方面,李稻葵还建议,以后部分增值税要挪到消费地去交,“比如北京如果一年新增十万辆汽车,每一辆车对应的有重庆、上海等生产地。不管谁的,只要你卖车,北京要留这辆车增值税的一半,另一半给生产地。这样平衡点,让各个地方的领导更关心消费,而不仅仅是生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韦英姿孙文轩陈维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1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