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在文化史上被称为“乐府双壁”之一的《木兰诗》,讲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传奇故事,热情讴歌了女子真善美和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后世人们根据各种史料分析,虽然对《木兰诗》的具体创作年代有争议,但其历史背景却比较明确,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
诗中征战的对象也非常明确,是当时草原上一个叫“柔然”的部落。
“柔然,”在历史上存在大概约200年的时间,主要活跃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这么久了,如今还有其后代存活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和中原王朝秦汉唐宋兴衰绝灭一样,辽阔的北方草原上,那些游牧民族也如走马灯般轮番登场。
柔然这个相对匈奴、突厥、契丹来说较为陌生的名字,也曾拥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度建立起强大的统治体系,称霸过草原,成为中原王朝的噩梦。
草原上的人们虽然都是以放牧狩猎为生,但部落众多。
关于柔然这个部落的起源,根据用它们自己的话来说是“先世源由,出于大魏(鲜卑)”;
而魏国人说他们是“东胡之苗裔”,南朝汉人的史书记载其是匈奴别种、塞外杂胡。
永嘉之乱,汉人南渡,北方数百年就一直在乱,拓跋鲜卑族也趁势而起。
拓跋鲜卑部落有一个东胡人奴隶叫木骨闾(姓郁久闾氏),因为作战表现突出而崛起,后逃出拓跋部自己建立了一个部落。
经过木骨闾的苦心经营,这个部落逐渐强大了起来。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车鹿会继承父亲的一切财产,并且再接再厉兼并不少部落。在这样的情况下,车鹿会将部落起名为“柔然”,自称可汗。
柔然部落虽说是有了名字,有了可汗,但实力在拓跋鲜卑面前,还是不够看的,所以他们还是要听从拓跋氏的命令,去充当马前卒执行作战行动。
当时中原乱成一锅粥,拓跋鲜卑开始把攻略重心放在逐鹿中原上,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了北魏。
柔然部落搭上了鲜卑的快车,凭借几任首领的英明领导,通过掠夺战争获得大量财物和奴隶,一天比一天强大。
北魏一看这不行呀,于是发兵征伐柔然,虽然一时间将其打败,却没有彻底打服。
5世纪初,柔然首领社仑抓住机会再次崛起,这次他吸收了之前失败的经验,仿中原建汗庭、立军法、建官制,自称为丘豆伐可汗(驾驭开张的意思),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很多人把这称之为柔然走向强盛的标志。
柔然强盛了,几乎每年要袭击北魏北方边境,两国在接下来几十年里屡屡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就连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都曾战败在他们手上,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
而且柔然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想法,还和联合北凉、北燕、后秦等一起对付北魏。
针对北魏来说,柔然一开始是自己的奴隶,它就是典型的反骨仔,所以北魏的皇帝对他们极为歧视,嘲讽它为蠕蠕、蝚蠕,也就是小蠕虫。因为翻译问题,也有茹茹、芮芮的叫法。
因为草原部落的特有习俗制度,导致柔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北魏为了解决这个隐患,多次主动发兵讨伐柔然,并在边境专门针对建立了“北方六镇”,经过数十次的征讨,柔然不仅元气大伤,内部还时常争夺汗位发生内讧,自此衰退下来了。
花木兰替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到了公元六世纪后,柔然虽然恢复了些许元气,有过短暂中兴,但此时草原上另外一个部落突厥又逐渐崛起了。
突厥部落想与柔然部落通婚,但遭到拒绝,于是气不过的突厥首领开始发兵攻打柔然,突厥在土门可汗的率领下大败柔然。
失败后的柔然子民被分散为几部分,有些归顺了突厥部族,有些则逃到了北齐,有些南下投降西魏,还有些西迁到西亚、欧洲大陆(争议)。
自此这个一度统治着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到大兴安岭,西到西域等广大地区、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的草原霸主柔然彻底灭亡。
而内迁的那一部分柔然人长时间和中原人民杂居共处,而最终被同化到中原汉族当中。
时隔千年,如今在洛阳、雁门、代郡这几个地方,有些姓氏如闾氏、郁久闾氏、茹茹氏、茹氏等,就是柔然繁衍生息而来。
柔然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仍然在华夏多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1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