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1975年11月30日,在新的冷战格局的大背景下,作为德国联邦总理里的赫尔穆特·施密特顶住多方压力,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当时党中央领导人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
这次访问也被世人认为是最具历史意义的外交事件,而施密特也是自1949年中德建交以来首位访问中国的总理。
施密特在与毛主席的会谈当中他询问了很多问题,毛主席都亲自做了解答,施密特也为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当他询问毛主席国际形势以及战争危险等重要议题之时,毛主席一针见血的给出了相对应的答案,并且在日后的德国政坛乃至整个欧洲真实上演,可见毛主席的预测性。
到底施密特问了啥样的问题,而毛主席又给出了怎样的回答呢?
时代背景
说到施密特先生,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出生于1918年的他,在1953年便进入了德国的联邦议会,此后又担任了多个联邦部长,并在1974年开始担任德国总理的职务,并履行了其德国总理的职责,在他上任之后仅一年,他便访问了中国。
德国总理访问中国可谓是石破天惊,是在新冷战格局格局已经形成,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对抗日渐激烈,明面上的,私底下的竞争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的时代背景下的。
这次的访谈对中德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毛主席作为中国的领导人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而施密特作为西德的总理,他所代表的是资本主义阵营,双方有非常明显的立场差异,也影响了此次双边的会谈。
作为冷战的发起国之一,美国当时与中国的关系处于敏感时期,美国密切注视者施特密这次访华的行动。
当时美国认为施密特作为西方的国家总理与毛主席的会谈,可能会被视为一种挑战的信号,对美国等国家的外交政策会产生影响,因此国际形势中,中美关系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密特和毛主席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当时的国际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十分动荡,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区域冲突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而当时的国际组织又人微言轻,其作用也在处处接受着挑战。
在这样的全球格局下,施密特意识到当时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提防,意识到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的重要性。毛主席对施密特的访华表示了欢迎,认为只有摒弃政治立场,才能做到互信合作,才能对中德两国做出正向的引导,才能获得正向的反馈。
正因为当时的国际局势的紧张,使得双方非常重视此次对话沟通,为了避免误会和冲突的进一步升级,中德两国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施密特和毛主席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深受全国局势的影响,双方领导人也同时都考虑到此次会谈对全球格局的变化和影响,从而在对话中非常的小心、缜密、周全,同时全球舆论的焦点也聚焦于此。
多方压力下,双方领导人却努力展示出了一种积极合作的形象,维护了各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地位。
战略构想和国际局势
无论如何,两国领导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坐在了一起,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会谈,双方的会谈有多个方面,首先施密特在与毛主席的会谈中就提出了关于国际形式的看法,但当时毛主席的一句话,直接让整个欧美噩梦连连。
当施密特在谈话中表示发动新的世界大战,将会给自己和本国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抛开核战争的可能性,哪怕是常规战争都会给多国人民造成无可估量的惨痛后果,施密特还强调国土的防御,大致意思是只有做好防御工作,不轻易被别人击败,才能在国际世界中立足,而并非是到处耀武扬威,施密特表达出了自己对和平的追求,以及战争危险性的警惕。
对此毛主席高瞻远瞩的说,战争的发生并不取决于某一个领导人,而是取决于国家的制度和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的关系。
毛主席强调,战争一旦发生,其根源和背后的国际格局,绝不是单一方面所造成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此言论一出,立刻在国际舆论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使得国际社会对中西关系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等等产生了很大的看法。
毛主席是有战略定力,他说了每一句话都并非平白无故的脱口而出,而是含有深意,展示出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一面,并且表达委婉的表达出,我们目前还很弱小,但作为大国也无意称王称霸,可一旦有人侵略,我们不仅要防守,还要作出有力的回击,也就是毛主席常说的一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同时,施密特还询问了一些关于欧洲相关的事务,他作为德国的总理,表明自己希望欧洲一体化,并且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相关事宜也提出了意见,希望借助毛主席的威望给欧洲一些信心。
在毛主席的回答中,明确表示欧洲一体化有助于欧洲各国的经济往来合作以及政治合作,这也反映出毛主席对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单凭毛主席对欧洲局势的看法,现在看来都是无比正确。
毛主席的判断和他的见解对施密特以及今后德国领导人都产生影响,往小了说影响了两国的合作,往大了说是影响国际多边关系的发展方向。
施密特还与毛主席相互沟通了中德之间的经济合作,他探讨了很多中德贸易、投资等各方面的经济议题,也寻求了在经济领域合作的机会,推动双边经济的发展。
施密特不止一次的表示,他希望通过访问中国,学习中国管理经验以及发展模式,从中汲取知识并以此获得启发,为德国和欧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施密特的确在他担任总理期间,推动了德法为核心,集合欧洲其他各个国家,合作与一体化的进程,他为欧洲大陆一体化奠定基础。
他回国之后就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加强了德法合作,并与法国总统密特朗签署了《施密特密特朗计划》,旨在加强欧洲共同体的政治、经济、货币一体化,并建立了欧洲的共同市场,促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也为之后的欧元区奠定基础,毛主席的话语可谓是一语成谶。
不仅如此,军事层面上,施密特还强调了欧洲军团,应加强欧洲国家之间的军事合作,使得欧洲变得安全,更加团结和协调,提升了欧洲自主的防务防务能力,并且减少了对北约的依赖。
这可不仅仅是提升了欧洲国家应对危机和军事危险能力,而是能够迅速有效地对可能出现的地区安全挑战有了超强的应对能力,并且提高联合作战效率,也与毛主席说的战争不是单方面的不谋而合。
从此以后,欧洲军团的建立,对欧洲安全格局产生积极的意义,不仅应对的危机也改变了地缘政治的格局,使得欧洲更加的独立和自主。
闲谈
当然,谈话也不光是严肃认真的,也会出现有趣的一面,当时施密特的随行人员特别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并在毛主席面前称赞毛主席诗词写的太好了,充满着诗人的浪漫。
毛主席听罢却摇摇头说,成就太小了,我本不太会写诗,但我却懂得怎么打仗,怎么打胜仗。德国人不了解毛主席戎马生涯,也就很难理解毛主席的诗词,更不会想到毛主席会把诗歌与带兵打仗联系到一起。
其实在会谈刚开始闲聊寒暄期间,毛主席提到了四个德国人的名字,并说世界观主要这四个德国人的功劳,分别是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海克尔。
毛主席还说对唯心主义没什么好感,特别还谈到海克尔那部唯物主义著作《宇宙之谜》,要知道毛主席在一战结束之后,曾在图书馆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馆管理员,想必也是那时阅读的《宇宙之谜》,要知道毛主席阅读此书的时候已经是60年以前了,当然这也是施密特访华跟随顾问——梅奈特的猜想。
结语
德国总理施密特此次访华有多个层面的意义,从政治政治角度上讲,他加强了中德之间的政治关系,在与中国领导人毛主席的会谈中聊了很多,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在经济层面上,施密特为中德之间的经济活动合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的确,此后德国对中国的投资和中德之间的贸易也日趋频繁。而在文化交流方面,施密特本身就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以及其随行人员不停地询问着中国的文化,试图从几日的见闻中了解其一二。
而从战略角度来说,施密特也了解了中国今后的发展以及今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将来的世界格局。施密特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对中国有了特殊的情感,这也是他今后多次访问中国的原因之一,他对中国发展充满期待,为中德的友好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
康拉德·阿登纳:恭顺战略;论领导力;中信出版集团;【美】亨利·基辛格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Version;宇宙之谜;北京大学出版社;【德】海克尔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1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