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明朝历史感兴趣,是对明朝的历任皇上感兴趣,实际上在明朝还出过很多有意思的大臣。
有这么一位文官,他被称为明朝第一生猛文官,有多生猛?竟然当众打死锦衣卫指挥使!
这个人就是官至兵部尚书的王竑(hóng)。
“王尚书”也是官三代
王竑出生在明朝永乐十一年,也就是1413年。他的家乡湖北江夏总体来说还算太平,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是他家里却发生了一系列的意外。
王竑的爷爷王俊卿因为一个小错误,触怒了上面,导致被贬职到临夏。这算是很不错的结果了,要是事情再大一点,一家人就嗝屁了。
所以从那以后,一家人就在临夏老老实实安安分分,谨小慎微,生怕再发生点什么事情。
而王竑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在临夏的某部队军营里长大,从小跟着这些士兵们一起操练,又有军营里的老师教他文化课,小小年纪王竑就表现得很不错。
不过,他偏向于文科。明英宗正统四年的公试,王竑考到第五名,被赐予二甲进士,之后在正统十一年,被委任户部给事中。
因为后来官至兵部尚书而闻名,在历史资料上经常看到的“王尚书”说的就是他。
他的事迹其实很多人都听说过,只不过因为这个名字太难念,导致存在感并不是很高。
王竑这个人比较豪放,性格豁达,敢于直谏,从来不会臣服于权威之下。对于那些看不惯的事情,从来不会闷在心里,而是直接说出来。
但是真正让他扬名天下的,不是其性格,而是两起重大的事件,其中一起事件便是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
事情还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
土木堡之变
当时蒙古瓦剌军在正统十四年大举进犯,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遭遇一连串的军事错误指挥,导致大败,大明英宗皇帝被俘虏(要是朱元璋知道估计会被气活),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土木堡之变”。
这个消息传到京城,全体官员都慌了神,皇帝竟然被俘虏了?!
好在皇室中还有人,这个时候郕王朱祁钰站出来代理朝政,大臣们开始把明英宗身边的宦官王振拉出来,说就赖他,不然明英宗也不会兵败,也不会到如此下场。
事实上确实是王振的过错。
当着“代理皇上”的面打死锦衣卫指挥使
就在所有人都说,要把王振灭族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站了出来,大声囔囔着,让这些议论的人出去。众人一看傻眼了,我们这开大会呢,哪冒出来这么一个毛头小子?
不得不说,这个马顺也是脑子进水了,这个时候还敢站出来。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他肯定是王振的同伙。就在众人被马顺一嗓子镇住的时候,男主王竑挺身而出,揪住马顺的头发骂道:“你们这帮奸党,要不是你们我们的皇上会被俘虏吗?我们的大军会败吗?你们犯了死罪还敢在这里颐指气使?!”
马顺被揪住头发不敢动。王竑不解气,还去咬马顺的脸,朱祁钰都被王竑的举动给吓傻了。
好在有反应比较快的大臣,看到马顺动弹不得,也上去和王竑一起殴打马顺,就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活活将这个锦衣卫指挥使给打死了。
鲜血都溅到龙椅面前了,搞得朱祁钰更忐忑。
冷静下来,王竑又对朱祁钰说,还有宦官毛贵、王长随也是王振的党羽,一定要依法治罪。
朱祁钰看众人都这么愤怒,便又把这几位王振党羽给处死了。
经此一事,王竑的名号彻底传开了,也得到了朱祁钰的赏识,这也为他之后坐稳官位埋下了伏笔。
开仓放粮赈灾,救活上百万灾民
从这以后,王竑被提拔为佥都御史,兼任淮安、扬州、庐州三府和徐州、和州二州巡抚。
景泰四年,天灾降临,民不聊生。王竑上书,请求皇上减少刑罚和赋税,停止无益的工程,散财放粮以为民。
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王竑在去执行任务的途中,见到凤阳、淮安、徐州发大水,无数粮田淹没,百姓跪在路边讨饭。
他见状,赶紧上书,还没等到回复,就擅自做主开仓赈灾。很多山东、河南的灾民蜂拥而至,导致粮仓里的米都不够分。后来经过调查,他知道在徐州广运仓中还有余粮,就想把这里的粮食也开仓分给灾民,但是遭到掌管仓库的宦官反对。
王竑很生气,现在百姓饿死无数,而我们还囤着粮食不赈灾?于是他对这位宦官说,如果不开仓百姓们迟早被逼得抢粮,到时候真走到这一步,我就先杀了你然后再请罪自杀!
听到这句话,这位宦官也被吓到了,毕竟能够在代理皇上面前,亲手打死锦衣卫指挥使的,也就只有他了。
就这样,他下令开放了广运仓的粮食,并且亲自巡行灾区,把粮食分发下去,命令商船用来运粮食。
灾民们见到王竑,就好像见到了再生父母,纷纷下跪磕头。
而王竑此举,竟然救活了一百八十五万人!
另外,他还力劝富民主动出米用以赈灾,还对灾区进行了规划和复苏的建设计划,安抚了从别的地方来到这里的灾民。
有些灾民因为吃不上饭,将子女卖出去,王竑听闻,让人帮他们把子女给赎了回来。然后听说有些饿死、病死之人被丢在路边无处安葬,也安排人为他们备一口棺材。
百姓纷纷赞扬王竑,一时之间,他的名字竟然在天下传开了。
他的很多举动都是先斩后奏,上书都才刚刚到皇上那里,但是皇上并没有怪罪王竑,而是在调查之后,被他的行为感动。于是也称赞王竑:“贤哉都御史,他将救活我的百姓了。”
这句评价可谓是最高的评价了。
历史上很多为人正直,敢于直谏的官员下场都不好,但是王竑却能够得到皇上的称赞,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王竑会为百姓办实事,他能够说到做到。
任何一个朝代,能够拥有这样的臣子,是全天下百姓的幸运。
弘治元年(1488年),退休的王竑在那一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正德年间,他被赠予太子少保,谥庄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1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