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瓦剌俘虏的英宗复位后, 对锦衣卫有多依赖? 朝臣敢怒不敢言!

雍亲王府王妃2024-07-04 11:55:00  108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御驾亲征瓦剌的时候,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明英宗则是落到了瓦剌人的手里,成为明朝唯一被俘的皇帝。为了大明王朝,孙太后(英宗生母)与群臣不得不让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即便是朱祁钰再不情愿也不得不坐到皇位上,史称明代宗,年号景泰。

然而在皇位上时间久了,景泰帝也体会到了身为一国之君的好处,所以即便是兄长在景泰元年九月回到了京城,景泰帝也丝毫没有禅位的意思。反而担心兄长威胁自己的皇位,而将兄长囚禁在南宫不得自由。

甚至将孙太后亲自册封为皇太子朱见深(英宗长子)废掉,将自己亲生的儿子朱见济为新太子。

然而朱见济仅在太子位上一年多的时间便夭折了,之后景泰帝再无皇子出生。

景泰八年景泰帝已经卧病不起,群臣请求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然而景泰帝就是不肯。

大将石亨与宦官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将囚禁南宫的英宗迎了出来,重新登上了皇位,改年号“正统”为“天顺”。就这样明英宗在皇位上又坐了8年的时间,年仅38岁病逝后,将传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

正因为明英宗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南宫囚禁7年、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避免大臣们出现结党营私的现象,他便利用太祖皇帝朱元璋创立而且留下来的锦衣卫,作为自己的耳目来了解紫禁城外的情况。

在锦衣卫中有两位,是英宗十分信任而且依赖的。正因为英宗重用信任锦衣卫,导致天顺一朝,朝臣们即便是对锦衣卫再不满也不敢多言,即便是深受英宗重用的大学士李贤,也只敢在英宗高兴提一两句锦衣卫的作为。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看:天顺朝8年,锦衣卫究竟过分到什么程度?

01

英宗最主要依靠的锦衣卫首领有两位:一位是门达,一位是逯杲(lugao)

景泰八年的夺门之变,门达也参与了,算是英宗复位的功臣之一,所以在英宗论功行赏的时候,将门达晋升为从三品的指挥同知,没多久又被擢升为正三品的指挥使,专门负责管理镇抚司刑狱

在一开始,受千户谢通的影响,门达确实做了很多意义的事情,平定很多冤假错案,让很多人重归自由。因此,一时间群臣皆称赞门达贤德。

然而英宗复位后,需要的并不是单纯贤德之人,而是一位得力助手,帮助自己稳坐皇位、加强皇权,很显然贤德的门达并不是英宗最需要的,而性格凶猛的逯杲反而慢慢地成了英宗的心腹,被英宗授予正四品的指挥佥事。

而逯杲非常善于迎合英宗的心意,帮助英宗压制那些不喜欢的官员,英宗对逯杲是越来越依赖。

尤其是在天顺四年,已经被擢升为锦衣卫指挥使的逯杲上奏英宗,石亨(夺门之变的功臣之一,被英宗封为公爵,但是他多行不法之事,与宦官曹吉祥在朝中十分过分)肆无忌惮,伺机窥探朝廷的动静,意在图谋不轨。英宗下旨石亨下狱,不久石亨便在了狱中。

正因为逯杲帮助英宗除掉石亨,英宗对其更加倚重。

而此时的门达,见英宗如此宠信逯杲,为了得宠也慢慢地变得跟逯杲一个样子。

逯杲经常会自己查案子,若是查到一丝线索便会告知门达。但凡是被逯杲与门达查到的朝廷命官,都会性命不保。以至于朝臣们都对锦衣卫十分畏惧,甚至为了避祸而主动巴结锦衣卫,这些锦衣卫得了好处自然会帮这些人搪塞、遮掩。

而英宗对于锦衣卫则是十分放纵,在京城各地居住的校尉多行不法之事,甚至有的百姓见锦衣卫如此嚣张,便冒充校尉,骗了不少财物。比如有一个马姓的生员,便冒充是锦衣卫镇抚,称自己是奉英宗之命回故乡安葬自己的父亲。

地方官哪知他是假的,仅知道马姓生员是锦衣卫镇抚便十分畏惧,前来吊唁他的父亲。

后来马姓生员假冒锦衣卫镇抚一事败露,那些官员们便赶紧上奏请罪。而英宗的做法确实有些意料之外:英宗觉得这些官员是因为害怕朝廷才会如此,所以便宽恕了他们;而马姓生员,正是因为假冒了锦衣卫才如此让官员们畏惧,英宗不仅没有处罚他,反而觉得自己很有光彩。

正是因为英宗对锦衣卫宠信依赖到如此程度,导致了很多冤假错案的发生。

02

天顺四年,有缉事校尉奏报说:临川王与四尼姑关系暧昧。

临川王是宁献王朱权第三子朱盘熚,而朱权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地在大宁,是手握重兵的藩王。靖难之役期间,燕王朱棣挟制宁王朱权一起靖难,答应事成后平分天下。然而朱棣登基不仅没有与朱权平分天下,反而将其封地改为南昌,朱权非常痛恨朱棣。临死之前留下遗言:要子孙后代找机会报仇。

所以在位的皇帝一直对朱权一脉很不放心,自然是锦衣卫监视的重点。

朱盘熚作为朱权第三子,自然没有资格承袭宁王爵位,而是被封为临川王。

英宗派门达前去调查临川王一事,临川王担心事情败露,便花了好大的功夫巴结门达等人,所以门达回奏英宗:临川王确实是清白的。

有一次英宗与大学士李贤提到了这件事情,李贤说:其实校尉很多时候会冤枉人,就拿临川王这件事情来说,门达说临川王是清白的,那临川王一定清白吗?我听说都是校尉说了算,法司们只能叹息而不能做主,也只有门达自己心知肚明。

应当将那些挟私报复,将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上奏者,治以重罪。

然而英宗听了李贤的话,并没有当回事:若当真这样处理的话,锦衣卫日后如何能用心为我做事;还是让镇抚为他们辩白吧!

很显然英宗很清楚锦衣卫的作为,但并不打算约束锦衣卫。李贤听到英宗的回答,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很快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天顺四年十二月,缉事校尉上奏英宗:弋阳王朱奠壏居然与其母滥情。逯杲上奏英宗,英宗认为此事必须要严惩,事关皇家颜面。一个月后,弋阳王的两个兄长都为弟弟求情,说并无此事。而英宗并不相信他们的奏报,认为他们是在袒护自己的弟弟,便直接回复:

若是日后败露的话,你们难辞其咎。

并且英宗派右副使李广、驸马都尉薛桓以及逯杲前去调查此事,结果也是什么都没查到,三人只好如实回禀英宗。英宗这才意识这些校尉们害人不浅,便对大学士李贤说:我怎么会在宗室看到发生这样的事情。逯杲前后说法不一,可见以前确实冤了很多人。

李贤趁机说到:确实如皇上所说,法司明知道他们是冤枉的,但是因为畏惧这些人而不敢为这些被冤的人辩白。若是皇上能给法司们下旨:要他们不要因为畏惧而避嫌,要让他们将案子的实情讲出来,如此才更加的妥当。

英宗听从李贤之言,下旨法司:必须要认真审理案子,明辨是非,不许因为畏惧而避嫌,不将事情说出来,而冤枉了好人。

旨意一下,臣民自然高兴,英宗便很得意地将臣民的反应讲给李贤听。李贤则趁机将英宗赞美一番:皇上能够如此,是明朝百姓的福气啊!

但其实英宗还是信任锦衣卫,而不信任法司,对于逯杲前后口径不一致很是恼火。

逯杲为了自保,便再次坚称弋阳王朱奠壏确实与其母滥情。英宗便下旨赐死弋阳王母子二人,而且打算将二人的尸体直接焚烧,不让其入土为安。然而二人的尸体刚抬到外面,天上便开始打雷,接着便下起了大雨。所以百姓们,都认为弋阳王是被冤枉的。

然而,事已至此,英宗并不关心弋阳王究竟是不是被冤枉的。

权宦曹吉祥(夺门之变的功臣之一)十分赏识逯杲,逯杲越过分他便认为逯杲对自己越忠心。不过逯杲过河拆桥,并没有一直跟曹吉祥的关系亲密,而是将曹吉祥与侄儿曹钦想要造反一事直接上奏了英宗。天顺五年,曹钦将逯杲杀死。而曹钦与曹吉祥事情败露,皆被英宗处死。

英宗伟逯杲的死感到十分惋惜,便下旨将其追加为指挥使。

03

逯杲原先在门达麾下做事的时候,经常是仗着英宗对他的宠幸而肆无忌惮。门达为此对逯杲很是不满,但是因为英宗重新逯杲,门达也只能是干生气。如今逯杲已经被曹钦所杀,门达便想要取代逯杲成为英宗身边的心腹,所以事事效仿逯杲,在各地广泛的布置旗校。

只要是有蛛丝马迹便会便需要上报,所以告发者是越来越多,臣民为此不得不小心谨慎,担心一不小心把便成为门达口里的罪人,而丢了性命。而英宗却认为门达的能力越来越出众,所以门达便成为逯杲之后英宗身边最信赖、倚重的人。

而门达则是仗着英宗的宠信,而成为第二个逯杲。即便是身边人劝说门达:记住逯杲的教训,但门达并不为所动,即便是皇亲国戚门达也丝毫不忌惮,最终也没有善终。

孙继宗是英宗的舅舅、孙太后的兄长,在夺门之变中立功,被封为会昌侯。但是孙继宗的麾下竟然有67人假称自己也是夺门之变的功臣而领赏,门达查清此事后便上奏了英宗。虽然孙继宗是英宗的舅舅,但英宗并没有给舅舅面子,直接将舅舅狠狠斥责了一顿,将舅舅的这些手下全部送进了狱中。

按照明朝的惯例:若是在斋戒日的话,可以不受理案子。在斋戒日那天一位军士的妻子击鼓鸣冤,结果给事中并没有受理。其实给事中如此也是符合惯例的,但是门达将此事上奏了英宗,英宗直接将其下狱。

紧接着御史徐茂劾、郎中赵昌等人都因为门达,而被贬谪。

......

因为英宗对锦衣卫是宠爱有加,十分信任,即便是朝臣们心有怨气也不敢表达出来。哪怕是英宗重用的大学士李贤也只敢在英宗高兴的时候说几句。

有一天李贤见英宗的心情还不错,便提起了锦衣卫:如今百姓们都安居乐业,但就是有一件事情困扰着他们。

英宗不解:什么?

李贤回答道:就是锦衣卫,锦衣卫在外做事,实在是毫无法纪可言,肆意妄为。

对与李贤的话英宗丝毫没有感到意外,反而认为锦衣卫如此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代表着朝廷,让人畏惧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或许会有害人的事情。这样吧,日后若没有重要的事情,我不派他们下去便是了。

因为李贤的话,英宗反而有些怀疑李贤。

锦衣卫得知李贤在英宗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后,便在英宗面前诬陷李贤,次数多了英宗自然也会相信一些,便慢慢疏远了李贤。而且英宗认为李贤说的话有些夸张了,便派人前去调查真假,结果确实调查到一位缉事校尉接着缉事收了三四千两银子。

英宗这才相信李贤的话,便恢复了对李贤的信任。

然后将门达召来,告诫门达:既然锦衣卫确实有收受贿赂一事,那你就要想办法避免,若再有我便要重罚了。门达便赶紧认罪是自己管教不严,英宗便不再说什么了。

门达仗着英宗对自己的宠信,连曾与英宗患难与共的袁彬都不放过。英宗被瓦剌俘虏后,是袁彬一直在身边照顾、出主意,可以说袁彬是真正与英宗患难与共过的,二人的情分自然不同。正是因为如此,门达十分妒忌袁彬。

而且朝中很多廷臣因为门达而入诏狱,唯独袁彬就是不肯屈服门达,这让门达十分不满,便想方设法除掉袁彬。终于让门达抓到了机会诬陷袁彬,将袁彬抓进了狱中,英宗对门达说:随便你怎么样,但要把活得袁彬给我!

袁彬将门达的不法之事一一说出,但是法司畏惧门达都不敢如实上奏英宗。最终袁彬被处于绞刑,英宗对此事有所察觉,便没有理会门达的说辞,将袁彬调任南京,保住了袁彬。

天顺八年英宗病逝后,门达获罪,被新帝宪宗发配去了广西,后门达死在了广西。

结语

英宗因为被瓦剌人俘虏、被弟弟囚禁南宫七年不得自由,而性情大变,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意识到皇权的重要性。为了加强皇权,而十分重用依赖锦衣卫,这确实情有可原。

但英宗作为一国之君,仅考虑到加强皇权,而忽略廷臣、百姓,便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味道了。以至于锦衣卫所到之处,无不畏惧,不仅造成了天顺年间很多的冤假错案,而且让群臣有话而不敢多言。如此一来,又如何尽心尽力为朝廷做事呢?

洪武一朝时,太祖皇帝发动蓝玉案与胡惟庸案,牵连四万多人被杀。所以在洪武一朝为官需要好运气,可能早上好好的出门上朝,下午便已经待在了狱中。天顺一朝为官虽没有洪武一朝那般难,但因为锦衣卫肆意妄为,廷臣们的日子也很不好过。

参考资料:

《细说大明》

《明史》《明通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1083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