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期间,广东有超过150万青壮入伍加入到了抗击日军的作战中,其中有超过22万人永远留在了那片战场。相较于隔壁兄弟省份的广西俍兵,虽然名气上稍逊一筹,但同样都是铁血的岭南子弟。
不过和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军在抗战之后,依然保有自己的基本盘:广西、湖北和安徽等地相比,粤军在日军投降后,随着陈诚系大将罗卓英成为广东省主席,彻底沦为老蒋中央军的附庸。
那么,失去自立根本的粤军,在解放战争期间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来解读这其中的辛秘。
抗战时期的粤军
抗战前后的粤军
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粤军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是以在北伐后出省参加抗战的老第4军为主(铁四军)。
这里面包含了薛岳和张发奎率领的第4军,在抗战前已经沦为陈诚土木系旁系,半中央化的嫡系部队,此时的军长是客家人吴奇伟将军。另一部分则是以陈铭枢在北伐时期的11师为基干,由蒋光鼐和蔡廷锴带领的19路军,该军打响了关内抗战第一枪(一二八淞沪会战),在抗战前因为福建事变和两广事变被老蒋打压,只能躲在桂系地盘内,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自立的根本。
因此这部分粤军主要指的就是薛岳、吴奇伟的第4军。
但该部从中原大战、追击红军等作战中屡次被重创和填补包括广西、江西以及湖南在内的丁壮,血统并不纯正,早已不是广东人自己的部队了。
国军北伐第四军
而另一部分,则是以北伐时期留守的第4军为主,抗战时期我们说的粤军主要指的就是他们。
将时间的指针倒回到1936年,抗战爆发前一年。
在两广事变中,老蒋通过金钱和大军压境策反了南天王陈济棠的部将——余汉谋,从而兵不血刃拿下广东。而从余汉谋开始,粤军逐渐开始失去独立性。
在陈济棠下野之后,留给余汉谋的是国军第一集团军,下辖有10个师60个团,他们分别是第151-160师。
有一说一,这个时候的粤军无论是装备和战斗力在国军的牌面中都是一等一的主力,都知道陈济棠不仅打仗厉害,在粤桂战争中多次击败桂军战神白崇禧,他搞经济也是一把好手,在广东经济非富裕的情况下,陈济棠也开始大办兵工厂,不仅能资产轻重机枪,还能组装大炮和坦克等重武器,装备水平好过川军、滇军和湘军一大截。
举一个例子,当时粤军一个基层的连队,就有7-9挺轻机枪,这可是满配国军精锐德械师的标准。
标准的粤军士兵装扮
可余汉谋继承了陈济棠王炸的“遗产”但却被老蒋吃的死死的。
在1937年4月(全面抗战前3个月),在老蒋威胁式整编的压力下,粤军只能缩减为10个师40个团,外加一个教导旅。并被全部编入第四路军。下辖第:62军(151和152师)、63军(153和154师)、64军(155和156师)、65军(157和158师)和66军(159和160师),5个军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64和66军奉命出省抗战,其中66军在淞沪和南京保卫战都有不错发挥,在这期间还新增了一个83军,也就是6个军。
1938年,在武汉会战期间,日军偷袭广州余汉谋大本营,整个广东南部精华地区皆成为沦陷区。在桂南会战之后,83军和66军因为作战不利被撤。
1940年,整个粤军队伍仅剩下:第4、62、63、64和65军。
头戴飞碟盔的精锐粤军
其中第4军被部署到老长官薛岳的第九战区,被当成战略预备队,但因为长期没能上一线战场,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惨败,军长张德能让老蒋亲自下令崩了。64军在抗战期间被称为“抗日铜军”在万家岭和武汉会战都有出色发挥,是余汉谋这几个军里面表现最好之一,在1939为了抵抗日军对粤北的渗透被调回广东。
而剩下的63、63和65军,在抗战期间基本都宅在广东。
但这3个军在广东战役(惠广战役)期间,表现的很拉胯,在日军入侵时余汉谋的判断就一直失误连连,事实也证明于前几任有谋略的广东王,如李济深和陈济棠,余汉谋确实差点火候。
日军占领广州
再加上本身就是得位不正,手下几个军长和师长,有的甚至还是陈济棠的亲信,导致他对部队掌握很差,在日军进攻后余汉谋兵败如山倒,很快丢了广州,对此广州民众还编排起了这位最后的广东王和广州市长吴铁城“余汉无谋,吴铁失城”。
这三个军在随后的抗战相持阶段,隶属于余汉谋和张发奎的第七战区,虽然编制兵力有10万,但总人数才6万余人。而且战斗欲望并不是很强,在豫湘桂战役接连失去韶关等重镇,让日军打通粤汉铁路。
1945年8月,到了抗战结束前后,粤系国军依然维持1940年的5个军,10万余人。
而到了抗战结束后,老蒋也开始将余汉谋架空,并开始将这5个军逐步中央军化。
抗战时期的粤军
而老蒋为了彻底掌握这5个粤军部队,也双管齐下。
一方面他将粤军大佬余汉谋、张发奎和薛岳等人,都分派出广东任职,避免他们扎堆。
余汉谋升任二级上将出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这是个闲职,没有任何权利,而且任职点还是老蒋老家。薛岳出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张发奎虽然担任广州行营主任,但罗卓英则是担任广东省主席对其进行制约,其手下没有多少机动兵力。
另一方面老蒋直接插手粤军这5个军的军官任命,并将其分派到其他战区。
那么失去自立根本的这5个军最后结局如何呢?
粤军三巨头(薛岳、余汉谋和张发奎)
解放战争,粤军五个军结局
在解放战争期间, 老蒋将粤军五个军都当做中央军旁系部队,分派到全国各大战场与我军作战。
其中粤军之母,第4军被分派到苏中地区。
严格意义上来说,第4军已经不属于粤军部队,广东血统因子都没了。军长王作华虽然是广东罗定人,但却是老蒋黄埔二期毕业的。
算半个老蒋的人,在苏中期间,正好碰上粟裕七战七捷的尾声,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在我华中野战军北上之后,奉命在苏中等地对我留守游击队作战,在1947年12月的时候,该军90师(整编90旅)被我苏北兵团消灭,元气大伤。
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该部驻守在镇江地区,被我三野部队在郎广战役歼灭,下辖的59和90师连同师长在内全部成为我军俘虏,在1950年薛岳担任海南岛司令期间,第二次被组建,但在渡海战役中,被我军消灭在儋州地区,少部分兵力逃回了宝岛。
郎广战役备件灭的国军(剧照)
第63和64军,在华东地区被粟裕歼灭。
这两个军算是在解放战争,出镜率最高的两个军,特别是64军。
在抗战期间,64军因为太能打老蒋也开始了其中央军化之路,不仅在抗战期间让其经常往返广西、广东和江西作战,委以重任。还将很多黄埔毕业生,塞到了64军中任职,比如张弛、黄国梁虽然是广东人出身,身在粤军任职,但和余汉谋关系一般,被老蒋接连升官后,实际上已经脱离粤军的掌控,末代军长刘镇湘更是黄埔六期毕业的湖南人,是老蒋的狂热小迷弟。
1946年该军被整编为64师后,北上加入华东战场隶属薛岳的徐州绥靖公署,先后在胶东和鲁南等地和我军作战,在作战中该军虽然半美械部队,但和美械部队一样难缠,而且作战狡猾和凶悍,顽抗程度甚至要超过老蒋的中央军,在华东被称为“徐州陆总的救火队长”,经常奔波于各个战场。
64军野炮部队,看得出他们装备很好
除了在胶东被我军歼灭过一个半团之外,在1948年下半年之前,损失并不大。但在淮海战役也迎来末日,其所属的第7兵团被围困在碾庄。在我军围攻碾庄的作战中,表现异常顽强。
粟裕评价其为
“64军(广东军)守备比较顽强。善于避开我之炮火轰击与小组爆破,地堡里面不放部队,主要部队放在两侧之散兵壕内隐蔽,待我爆破组接近爆破时由两翼遂行小部队反击,捕歼我小部队。战役俘虏较少,伤数字约占三分之一以上,个别整连整营即被我全部同阵地一同毁灭。”
所以,在碾庄之战中以64军最难啃。
64军军长刘镇湘,顽固分子(剧照)
同样在碾庄之战也有国军另一支粤军,第63军。
该军和64军一样也是被从广东调到华东,但装备为杂械部队,比64军要差不少。
在华东的时间相对较短,1947年才加入郑州绥靖公署,在鲁西南战役中第153师(旅)被刘邓大军消灭。到了1948年加入到了徐州剿总,被派到和兄弟部队64军所在的第7兵团。虽然是杂械部队,但在窑湾战斗中给我1纵和4纵两个王牌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军长陈章更是一个地道顽固份子,在作战中一直抵抗到最后,并被我军击毙。
之后63军和64军在海南被重新组建,但战斗力连地方部队都不如,在我军解放海南岛后,只有残部逃到宝岛。
窑湾战役,围攻63军的我军
第65军大西北被歼灭,62军在华北全军覆没
在1946年的时候,跟随第4军一起隶属于徐州绥靖公署,进攻我华中解放区, 该军在华中打的比较狠。但却碰到了粟裕,在七战七捷最后一战中打的就是65军187旅,该旅大部分在如皋被我军歼灭。
在华东期间,该军参加了对我军苏北和鲁南根据地的扫荡。
1947年初,65军被抽调到郑州绥靖公署,刘邓进入大别山后,又被调到武汉行营对湖北地区的刘邓展开作战。1948年胡宗南在陕西告急,该军又被集体空运调到大西北和彭总作战。在1948年西野的夏季攻势中,该军相继参加泾渭河谷战役、荔北战役,并被我军重创。
在1949年的扶眉战役里面,该军大部被歼灭,少数部队在川陕交界处起义。
我军发动扶眉战役,消灭65军(剧照)
62军在抗战结束后,被派往越南受降。在解放战争爆发前,被老蒋从海路运到华北,本来是要进入东北作战,但随后被留在华北作战,62军除了粤军之外,还有一个中央军独立95师,就是那个头铁,而且号称在华北没丢过一挺机枪的罗奇95师。
在塔山阻击战中,62军和独立95师损失惨重,在逃回华北之后,在随后的天津战役中被我军歼灭。
塔山战役时期的62军95师(剧照)
而以上正是粤军这5个军的结局。
在解放战争中,失去倚仗的这些粤军部队,成为老蒋的炮灰,被迫上前线和我军作战,最终只能落得个兵败全灭的下场,其实不仅粤军、川军和滇军部队皆是如此。
但不同于滇军部队大多选择起义,粤军被老蒋长期中央军化,却显得尤为顽强, 这一点倒是和桂系部队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