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光之翼
编辑|t
引言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八路军抗战期间吃的很差,甚至是饿着肚子在跟日本鬼子拼命。而事实情况,或许跟你的想象不太一样。
抗战时期的八路军,不但伙食有严格标准,且在战争后期,还能经常吃到肉,比日本鬼子吃的还要好。
(八路军的供应标准是固定的)
相比于国民党军队的军粮被贪污克扣,八路军又是如何做到稳定的伙食供应的呢?
要了解这些,就得知道八路军具体的伙食供应标准是怎么设置的,以及在抗战期间,八路军具体又做了哪些努力来保障后勤的。
一、八路军的后勤供应体系是什么样的
伙食属于后勤,而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一场战争,到最后其实打的都是后勤。对于这一点,八路军深有感触,而且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的很好。
1937年,红军经过改编成为了八路军,随之建立的还有两套完整的后勤供应体系。
(吃肉)
以师团营连为单位,师一级设置了军需处和军医处;团则设置了供给处与卫生队;营一级设置有供给员;连设置司务长。
有具体的供应网络,从粮食到医药,再到被服弹药等各类物资,都由上述部门调配供应。
八路军各部即将奔赴华北各前线时,后勤供应部门已率先出动,在前线各地设置了供给兵站等部门。
以最关键的粮食为例,后勤供应部门率先做了筹集。按照当时的标准,每位士兵出发前携带3天熟食,同时还要再携带可供几天食用的粮食。
(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自己生产被服)
武器弹药和被服等物资,也会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调配补充。为了保障供应的稳定,八路军各部队的供应网络迅速建立了起来。
像129师的供应总站点,设置在山西屯留。120师的则设置在了山西汾阳。在潼关,八路军另设置站点,用来接收和转运从南京、武汉、西安等地运来的物资。
到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的供给部在山西五台县的耿镇建立。接下来,八路军在河北的多个县,又设置了物资采购点、办事处以及转运站。
一句话,后勤供给部门就要是要保障每一位战士有饭吃有衣服穿。而且在保障供应的过程中,后勤也会随着战事发展不断调整。
(小八路军)
1939年,八路军总部成立了后勤部,对各部队的后勤工作统一领导。1940年初,《八路军供给工作条例》颁发,这也意味着八路军的后勤供应制度逐步完善。
正因为有完善的供应制度,战士们在前线才能吃饱吃好,而且还能吃到肉。那么,八路军的具体供应标准是什么呢?其实在不同时期,这一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二、1.5斤的粮食和3钱肉
整体来看,八路军从早期到中后期,供应标准在随时改变。
1937年早期,八路军的供应标准是,从总司令到士兵,每人每月的津贴费为2元到5元。请注意,这钱不是银元而是法币,即民国时期政府发行的法定纸币。
(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
在伙食供应上,作战部队和后方留守部队的标准有所差异。前线部队,每人每天供应口粮1.5斤,后方部队以及机关工作人员的供应量为1.25斤,同时还有5分钱菜金。
到1938年,华北各地的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八路军的伙食供应更加丰富完善。每人每天除了1.5斤的口粮供应外,还会供应1斤蔬菜,油盐肉则各供应3钱。
也就是说,此时的八路军不但吃饭有保障,而且还能经常吃到肉。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前线作战部队在不断转移,供应也在随着战场形势变化。
(吃饭)
换言之,标准是有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实际供应不上。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战场形势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都会影响到供应。
如此一来,不同地区的部队供应落实的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像人们最爱看的电视剧《亮剑》,独立团所在的地区是晋西北。
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很差,再加上土地贫瘠,部队的供给也就比较差。电视剧里呈现出来的状况还算是实际的。
以被服的发放为例,晋西北地区的八路军战士,每人每年只能领取一套单衣,棉衣更是2到3年才发放一套。
(陕甘宁边区政府遗址)
对比之下,山东、冀中等地方,经济较好且物产丰富,部队供应相对较好。士兵每年发两套单衣,1到2年发一套棉衣。
像晋冀豫地区,士兵的伙食中每天有5分钱菜金。如果是训练部队的教学人员,菜金则有7分。伤病人员,单日菜金更是有1毛到两毛钱。以上标准还只是菜金,还没算上单日的口粮供应。
所以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在经济条件较好且物产丰富的根据地,八路军的伙食并不会太差,战士们在日常也能吃到肉。
但是,战争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日军的疯狂扫荡,这都会增加各抗日根据地的供给难度。
(大生产运动)
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在抗战期间遭遇的困难最大。不过也正是由于供给出现了问题,才促成了八路军后来的大生产运动。
三、为什么会有大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地处陕北,这里的物产和经济发展原本就薄弱,国民党顽固派自1939年起,又一再对边区进行封锁。如此一来,边区部队的后勤供应就遇到了巨大困难。
此外,边区不断增加的人口,更加剧了供应难题。革命青年、进步知识分子不断奔赴延安,使得当地人口在持续增加。
而且,国民党又一再发起挑衅,党中央不得不从前线调回部队守卫边区,客观上使得这一地区的人口更多。
(1940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受灾统计)
雪上加霜的是,自1939年起,陕北一带又接连出现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降低,各种不利因素都聚合到了一起。
这时候不要说打仗,战士们就连吃饭都困难了。也正因为如此,大生产运动才产生,并且从陕北推广到了各抗日根据地。
那么,大生产运动的成效如何呢?
四、粮食、蔬菜、肉实现了自给
陕甘宁边区后方留守部队率先开始生产,最典型的便是359旅。
(陕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征收情况)
该部队在南泥湾开荒种地,从1941年到1943年,南泥湾新开垦出来的土地达到了13.8万亩。原先,359旅的粮食自给率是79.5%,开荒种地后达到了全部自给。
除了粮食供应有了保障,部队的经费自给率也达到了93.3%。359旅创办了各种日用品工厂,像纺织、肥皂等等都能自我生产。
整个陕甘宁边区,到1943年,新开垦的土地达到了20万亩,收获粮食465万公斤,蔬菜1650万公斤。
(八路军在开垦荒地)
除此之外,边区还织布1.3万余匹,饲养猪超过了1万头。从吃饭再到其他供给,得到了彻底解决。
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也都如火如荼展开了。
像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所在的太行根据地,光是在1942年,八路军总部直属部队开垦就有1.2万多亩,平均每人2.8亩。
(织布)
129师除了开荒还兴修水利,所属部队在这一地区开荒10.2万多亩,再加上养殖和发展手工业,折合成小米的收入达到了485万公斤。1944年,整个太行军区的增产粮食高达4500万公斤。
晋西北的120师,1941年军民开荒30多万亩,其中部队开荒7.3万亩,收获粮食9万公斤,蔬菜28.5万公斤。此外,当年还养猪4000头,牛羊2000头。
到了1944年,120师的细粮产量已达到80万公斤,土豆产量更是达到185万公斤,部队粮食供应不再有困难。
山东军区是115师驻守,大生产运动更有成效。在1942年最困难的时期,115师各部队每天仍然能保证每人1斤蔬菜供应,油盐供应各5钱。到了1943年,山东军区的生产总值达到了4500万元。
(大生产中,各根据地自己生产食盐)
1944年,光是胶东和鲁中的部队就开荒1.1万多亩,沿渤海地区的部队还开发盐田,开垦面积超过了2000亩。
而在晋察冀军区,部队除了开荒种粮,各地还创办了多种工厂。比如在冀西地区,很多部队都创办了饲养场,不但粮食供应不成问题,肉类供应也不断。
晋察冀军区1942年的粮食产量超过了1220万公斤,部队每天油盐和肉食的供应都很稳定。到了1944年,整个地区又新开垦土地6.1万亩,粮食产量已超过2000万公斤。
经过大生产后,各抗日根据地的供应情况彻底扭转,八路军战士不但能吃饱饭,而且还能经常吃到肉。
对比之下,日军那边的后勤供应却越来越不好过了。
(八路军自己纺纱织布)
五、日军后勤供应崩溃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华北地区的日军盘踞在各大城市以及交通要道。
日军前期的后勤供应还能维持,但随着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日军防守的区域被不断挤压,后勤供应便开始走下坡路。
因为日军是侵略者,他们在各地所有的物资需求都得依靠掠夺,而随着八路军的不断打击,日军掠夺的成效越来越差。
(日军)
到抗战后期,日军只能龟缩在各个孤立的据点,后勤供应几乎被完全打断。而对比之下,八路军的日子则越来越好过,每次会餐吃肉后,一个日军的据点就要被拔除了。
总的来看,大生产运动后,八路军战斗力的爆发是惊人的。八路军和日军的对比,前者是在逐步变强大,后者的实力在不断被消耗,并最终被彻底拖垮。而这一点,也正是持久战的精髓。
再看八路军,抗战初期的总兵力只有四五万人,到抗战胜利后,八路军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百万人之众。
(抗日根据地土改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也保障了八路军的后勤供应)
所以说,完善而稳定的后勤供应,以及在此期间开展的大生产,才是部队发展壮大并打败了侵略者的根本。
参考资料:
张丽娟,腊永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J].军事史林,2021,(06):44-52.
殷杰.天道酬勤——八路军的后勤供给工作[J].军事文摘,2015,(23):69-72.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0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