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打下金陵时有50万大军, 为何会生生被3万清军围困?

喝下历史的鸡汤2024-07-01 16:20:59  124

1853年3月,太平军打下南京,浩浩荡荡50余万人,气势逼人。

然而,清军追兵旋即抵达南京城外,并且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开始围困天京。

此时,天京城外的清军,加一起不过3万余人,而城内的太平军有50万之众!

以常理论,城外的清军与其说是来进攻的,不如说是来送死的!

然而,太平军却“忍着”城外的清军,直到3年后才回头挥师解围!

这是怎么回事呢?

顾头未顾尾,被人所乘

1853年3月,太平军打下南京。

此时,太平天国尚未明确要在南京建都,但是,“专意金陵”是很早就确定下来的目标,在南京驻屯的重兵,以为基地是太平军将领的共识。

所谓孤城难立,既然确定要以南京为主要基地,就要力求建立相对稳固的防御体系。

而就防御而言,重点又在东、北两面。

西面的长江流域,太平军刚刚一路打了一遍,大清力量虚弱,尚无强敌,不足以威胁天京。

而清军主要力量在北方,最可能自北面而来,并利用运河,集合东南财赋,对天京构成最强有力的威胁!

因此,太平军要在南京站稳脚跟,首先就是要设法应对东、北面的威胁。

而东、北面威胁,又以镇江、扬州为关键点。

1、如果要实施战略防御,则镇江、扬州为关键点。

尽管太平天国此时已经壮大了起来,但在实力的各个方面,大清依然有绝对优势。

太平天国既要发展,又决心在南京建立稳固基地,就必须在南京周边建成一个利于自己的防御体系,使自己能在不断对外用兵的同时,又确保南京的安全。

而太平军当时的相对优势,就是水军。

夺取镇江、扬州后,太平军强大的水师可以沟通三城交通线,彼此援应;而缺乏水师的清军,就要隔江相望,既要围剿分布,又要防堵腹地交通线,兵力势必分散,难以集中力量实施进攻和机动!

所以,夺取镇江、扬州,与天京形成三角防御体系,是第一关键任务!

2、如果要掌握战略主动权,又必须控制镇江、扬州。

控制镇江、扬州,既可以北伐中原,又可以东征苏浙,控制着战略主动权。

3、夺取镇江、扬州,能给大清沉重打击!

镇江、扬州在长江、运河交汇之地,历来为兵家所重。

大清财赋、钱漕主要出自东南,经运河输入京师。

夺取镇江、扬州,就能切断大清漕运交通线,对京师国计民生构成严重威胁,也就能以较低代价给大清较大打击!

4、正可趁虚而入!

此时,南京刚刚丢失,大清在江苏的防御体系虚弱不堪,正可趁此机会,以较小代价一举夺取!

因此,夺取天京之后,太平天国立刻以夺取镇江、扬州为主要目标!

然而,太平天国此时又犯了顾头不顾尾的错误。

洪秀全、杨秀清,习惯性地忽略了从广西开始就一路尾随的追兵!

太平军趁虚抢攻镇江、扬州。

向荣所率的清军也趁机进驻天京城东!

向荣攻至天京城外时,应对他的太平军不过4、5000人,仅能自守,无法破敌!

因此,向荣在孝陵卫一带立足扎营,建立了江南大营!

几乎于此同时,琦善所率的部队17500人,也在苏北地区建立了江北大营。

由此,江南、江北大营,开始形成对天京的主要威胁。

未及时反击,导致江南、江北大营稳固

此时,清军两大营皆刚刚建立,尚未稳固,太平军似乎是有能力给予有力打击,甚至是有机会给其歼灭性打击的。

但是,在1853年4、5月间,太平天国却只仍然只是以防御对敌,没有展开积极反击。

这又是为何呢?

一般认为,原因有二。

1、部队需进行必要的休整。

自离开武昌以来,太平军一路横扫1800余里,平均每天行军60里,一路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之中。

尽管太平军借助了舟船之力,尽管沿途清军不堪一击,但是,这样的长途行军仍然是需要消耗较大精力的。

因此,太平军夺取南京,在完成“专意金陵”的初步设想后,进行适当休整,是完全必要的。

2、高层之心在定都建国等根本大计上。

太平天国既确立了建都天京,既已经打下“小天堂”,就要对政权建设等进行“升级改造”。

不过,个人以为,以上这两个理由似乎都不成立。

诚然,太平军一路运动1800余里,很不容易,但是,向荣又何尝不是跟在屁股后面跑了1800余里呢?你是胜利进军,他是屁颠屁颠尾随;你是轮流登船以减轻疲劳,他可是一路靠两条腿跑路呀!要说辛苦,清军只会更加辛苦。

向荣的清军到了金陵城外,立刻展开攻势,太平军难道比他更加“老爷”吗?

况且,以太平军攻破南京、镇江、扬州的势头看,完全看不出出现“强弩之末”的疲劳之像!

至于重心在建都立国的说法,则更是牵强。

既然决心建都于此,难道不更应该立刻歼灭城外之敌吗?政权建设、经济建设与战争同时进行,这是战争年代的常态,洪秀全、杨秀清总不至于要开会而耽误打仗的!

因此,个人以为:这是太平天国在战争指导思想上长期以来的劣习所造成的。

一路以来,从永安到武昌,再到天京,太平天国一直注重攻打大城市,对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此时,太平天国占据天京,而城外就是清军,这不过是太平天国一直以来的常态而已,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

总之,由于太平天国没有抓紧时间对城外之敌立刻展开战略进攻,形势迅速发生了变化!

4、5月间,清军分别在扬州、天京近郊控制若干险要,构成了弧形封锁线,形成了松散的围困态势!

而由于太平天国灭有及时对清军进犯和筑营做出积极反应,没有尽快展开大的会战,因此,清军的大营力量得到增强,稳固了下来!

比如,在刚到天京城下时,江南大营只有17500人。

到5月,江南大营所辖兵勇32615人,其中,在天京战区有27435人!

此时,太平天国要想解决掉城外之敌,已经十分困难了!

实力对比:难以直接歼灭敌人

虽然在进入南京时,号有50万人,但是,多数为妇孺老幼,能战之兵不过10万。

而此时,江南、江北大营之敌,已经超过5万,其中,战斗人员为35600余人。

就可作战兵力而言,太平军的优势接近3:1。

不过,在太平军分兵进行北伐、西征之前,两个大营的清军都比较集中,没有把摊子铺开,而且,皆据险要。

而且,这些敌人,尤其向荣的江南大营,都是顽固之敌,对长毛的特点、战法也算是知根知底了。

因此,太平军如果要组织大会战,歼灭城外之敌,势必要进行艰苦的攻坚作战,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也注定是比较漫长的。

而对太平天国来说,此时并没有条件进行这样的攻坚歼灭战。

太平天国所据之地,不过就是宁镇扬三城,没有广阔的纵深,更没有足够的兵源和粮源。

相反,敌人一线兵力虽然居于劣势,但是,后面是依然统治着全国广大地区的大清王朝,可以源源不断获得粮食、兵员补充,甚至还可能组成新的战役兵团!

可以说,在1853年3、4月,敌人在城外立足未稳时,太平军是有机会给其歼灭性打击的。

但是,太平军当时没有把握住机会,战机已经失去,如今要直接组织大会战歼灭城外之敌,已经不切实际了!

这一情况下,太平天国实施了新的战略。

新战略:分兵攻守

1853年4月下旬开始,太平天国开始着手进行新的战略:分兵攻守。

1、留下部分兵力在天京、镇江、扬州继续进行防御作战,牵制江南、江北大营之敌;

2、抽调力量实施北伐、西征;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广大地区发展!

其中,北伐的目的,在于向敌人统治中心运动,使敌人在北方的力量被牵制而无法支援天京附近的作战,甚至迫使天京城外的之敌分兵回援北方;西征的目的,则主要是夺取安徽、江西等鱼米之乡,为太平天国扩大兵力、财富来源。

1853年5月,北伐开始!

如此,太平天国进入了一个看起来自相矛盾的阶段:一方面,北伐军直逼北京,几乎有把皇帝老儿拉下马的样子;西征军多次打下武汉三镇,有全据长江之像;另一方面,天京城外,太平军又遭到敌人的围困···

直到1856年,杨秀清从西征战场抽调兵力,打破江北、江南大营,才一度改变了这一局面。

后世争论

对此,后世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这是“避实击虚”,太平天国指导高明。

这种意见认为:避实击虚,毫无疑问就是正确的战略。

既然大清集中精锐于天京城下,那么,太平军以天京为诱饵牢牢吸引住敌人,又分兵攻打广阔的,敌人兵力空虚的地区,是高明的战略!

后来,在西征取得重大胜利后,杨秀清集中兵力,一举打破江北江南大营,就是明确的证明!

如果不是很快出现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这一战略是可能收到奇效的!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是“两个拳头打人”,分散力量。

这种意见认为,太平军应当利用三城为根本,利用和发挥前线的力量优势,实施逐步的稳健的战略发展,把歼灭清军与开拓基地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前线优势,缩小全局战略力量的差距,再迎接全面战略反攻的到来。

因此,他们认为,当时的太平天国,应当先集中力量歼灭江南江北大营之敌,并学习朱元璋,先平定江南,然后再稳步北伐!

他们认为:北伐的失败,西征的反复,都是力量分散,两个拳头打人的后果!

两种意见,一直以来争论不休。

个人看法

对此,个人有不同看法。

个人以为:所谓留着城外的江北、江南大营不打,本身就不是主动选择。

后来,在石达开随时可能打下南昌,从而给曾国藩致命打击的关键时刻,杨秀清调石达开率主力回天京打江南大营。

这些都表明:太平天国的高层,是多么在意城外敌人的威胁!

之所以冒着让敌人围困的不利局面,分兵北伐、西征,绝不是杨秀清主动的战略选择,不过是无奈之举罢了!

在太平军进入南京之初,如果杨秀清组织缜密,是可能给城外之敌沉重打击,即便不能取得歼灭性胜利,也能打破敌人对天京的包围。

洪秀全、杨秀清当时没有这么做,错过了时机,也就没有再立刻组织大会战直接解围的条件了!

这个情况下,洪秀全、杨秀清选择“分兵攻守”,只是无奈之举罢了!

而在这一情况下,“分兵攻守”虽是无奈之举,但同样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太平军在1856年打破江北、江南大营,就是明确的证明:在分兵攻守壮大自己力量,“间接路线”削弱城外之敌后,转头一举破围!

如果形势继续发展,太平军在西征战场上继续在武昌一线拉锯,在东线夺取苏浙富庶之地,形势将变得非常有利!

只是···接下来的天京事变,使一切戛然而止!

总之,太平军在打下南京,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没有保持缜密,没有继续发挥连续作战的精神,从而使原本不多的敌人在天京城外扎稳脚跟,对自己形成围困,这是重大失策。

因为这样的失误,太平军后来北伐时无力抽调强有力的援军,使北伐先锋变成“孤军”;又不断在关键时刻抽调西征军回天京,导致西征战线多次反复···

一时的松懈、失误,可能造成如此大的代价,这无疑又是太平天国留给后世的一个深刻教训!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0445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