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些汽车生产厂家,或者是没有了资金,或者是亏损累累,最后不得不破产倒闭。像什么众泰汽车、威马汽车、高合汽车、知豆汽车、汉腾汽车、游侠汽车、云度汽车、拜腾汽车等等。不仅有新能源汽车,也有燃油汽车。仅仅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就有高达16万人之多。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新能源车企的消失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将远超燃油车。这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事物,其零部件供应链尚未稳固,各厂商间的规格差异较大,而独立的第三方售后服务网络也处于摸索阶段。一旦汽车厂商倒闭,车主在面临车辆维修时,甚至难以购买到合适的零部件。
再者,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它们大多配备了智能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系统。若厂商停止运营,后台将无人维护、升级,那么这些车型可能会如同失去灵魂的“板砖”,功能大打折扣。此外,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人才稀缺,也为车主修车带来了诸多不便。虽然寻找修发动机的师傅在汽修店中轻而易举,但在现阶段,想找到一个精通动力电池维修的师傅却如同大海捞针。
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又该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未来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即便是一些受到国家支持的新品牌,目前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此,购车时,我们应注重品牌的选择。优先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经营时间较长、信誉良好的车企。虽然这些大型车企的产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们在市场中的稳定性相对较高,即使出现问题,也会有其他企业或机构接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保障。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关注。如果你对某家车企的车型感兴趣,但发现该公司负面新闻频发,或者经营策略模糊不清,那么这种车企就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其实,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那些长时间不更新产品、经销商频繁退出、管理层频繁更迭的车企,往往预示着其前景不明朗,即便它们没有破产,我们也应该远离它们。
当新能源汽车厂商突然“跑路”,作为消费者,我们确实需要有所准备。近年来,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某些品牌甚至还未被大众熟知就已销声匿迹。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洗牌,如今存活下来的新能源品牌都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因此,理论上消费者遭遇此类风险的机会已经大大减少。然而,风险仍然存在。就像现代和起亚这对曾经的韩系双雄,2016年时还是市场的佼佼者,谁又能料到今日的风波呢?因此,对于那些还在市场上屹立不倒的新能源品牌,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引发较大的连锁反应。
那么,如果真的遭遇这种突发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积极向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权益保障组织寻求帮助。根据2017年实施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汽车厂商在停产或停止销售某一车型后,有责任确保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当然,如果厂商无法履行责任,我们还可以寻求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的帮助。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的第三方机构也会逐渐增多。这些机构将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最重要的是,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在购车前做好充分的调查和了解,避免陷入这样的困境。毕竟,预防总比治疗来得更为稳妥。
(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8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