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胡宗南曾献毒计, 蒋介石没采纳实乃中国之幸, 周总理真英明

野史记录2024-03-16 19:20:13  70

1949年,解放军势如破竹席卷全国,挥师大西南的时日近在眼前。胡宗南虽然麾下仍有数十万国民党精锐部队,但面对解放军的雄壮之师也顿时感觉胆寒。固守大西南与解放军顽抗到底,胡宗南没什么信心,一旦不敌下一步该怎么办?他不知道!

宋希濂来了

在这个时候,宋希濂突然抵达重庆,对重庆的一众国民党要员进行了拜会。但这些只是宋希濂的“障眼法”而已,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见胡宗南。宋希濂于8月9日抵达重庆,10日在重庆逗留一日,11日便乘机赶赴汉中,可见他的急迫心情。

形势紧迫,宋希濂不急不行,抵达汉中以后,立刻被胡宗南的人接到了住处,两人当晚进行了一次长达6小时的密谈。胡宗南与宋希濂在这次密谈聊了很多,老头子提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短期内真的会爆发?解放军强大了,各支军队之间会不会形成内乱?他们能不能顶住解放军即将到来的猛攻?

诸如此类的问题,两人谈了很多,但结果无一例外,推算出来的答案全都是否定的。国民党军仿佛是瓮中之鳖,所有的伎俩都像是困兽之斗,难道两个拥兵几十万军队的高级将领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吗?他们不相信,所以在否定了所有出路以后,打算研究一条新的路出来。

胡宗南与宋希濂的这次密谈,并非是为了交差,而是为了自救。所以,两人的谈话几乎没有任何藏私,终于在反复的质疑求证中得到了灵感,想到了一条堪称遗祸中国的毒计。但对于他们而言,这条计策却仿佛是救命稻草,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毒计

他们的这个计划是,既然大西南固守无望,不如索性放弃大西南,向滇西方向进军。滇西那是什么地方?紧邻中缅老泰四国边境,他们占据了此地以后进可攻退可守,既能威胁云南,又能够逃入隐秘的丛林。

最重要的是,他们窜入其他国家境内容易,但解放军想要追击却很难。中国军队越过国境线作战,这样的问题很复杂,已经属于国际范畴,追击残匪时必然会投鼠忌器。

而且,缅东北地区的各方势力很复杂,令缅甸政府武装十分头疼,许多年来始终没能真正解决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缅甸政府武装的战斗力太弱了,没办法击溃盘踞当地的各方势力。这样的一支军队,自然不可能对国民党军精锐部队造成威胁,他们一旦去了此地,定然可以立足。

金三角一带,更是毒品和犯罪的温床,大军进入这里以后,军队的经济问题自然可以解决。只不过这样一来,昔日的精锐部队可就彻底沦为了匪类,但处境艰难的胡宗南与宋希濂已经顾不得这些事情了。

但计划到这里,也只是一个美好的畅想而已,胡宗南和宋希濂的大军距离滇西有着相当远的路要走。大军转移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正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他们必须要进行充足准备才可以。

即便有了妥善的准备,大军进军滇西还要借路西康和川南,刘文辉能不能答应还不一定。毕竟刘文辉之所以来到西康,正因蒋介石在背后支持刘湘所致,对蒋介石的警惕性很强,时刻防备着国民党嫡系部队进入。

对此,宋希濂也有应对之策,虽然并不算高明,但可行性却很高。如果刘文辉敢不同意,他们不也打算和刘文辉费口舌,直接动手灭了刘文辉即可,这也是宋希濂急着找胡宗南的原因之一,胡宗南的部队都是精锐,在抗战时期又处于大后方没什么损失,打败刘文辉不成问题。

届时,只要接到解放军进攻大西南的消息,他们就可以立刻率领主力部队离开,只有少量部队固守拖延时间。主力部队通过西康和川南以后,直奔滇西而去,利用那里的高山密林和波涛汹涌的澜沧江为屏障,建立一个可以供给部队的根据地,从此天高任鸟飞,生存再无忧。

宋希濂的一番话,令胡宗南激动万分,两人一拍即合,很快亲自去面见蒋介石,将这个毒计详细讲给了蒋介石。原本二人认为蒋介石听了以后会大喜,却没想到蒋介石听了满脸怒容,直接否定了他们的全盘计划。

结局

蒋介石为何不采纳这个计划?原因主要是蒋介石与胡宗南、宋希濂的目的不同。蒋介石当时想的是如何固守大西南,等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借机卷土重来反攻大陆,一举夺回之前所失去的一切。蒋介石最想听到的作战计划是如何坚守,甚至如何反攻,尽管反攻的计划根本就不切实际,但很符合他当时的内心。

在这个关键时刻,胡宗南和宋希濂带着一个如何逃跑的计划过来,还视该计划为绝佳之策,让蒋介石如何接受?

那是不是说,蒋介石此次否定了胡宗南和宋希濂的计划后,该计划就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呢?当然不是。战局之所以瞬息万变,只因为许多事情都有变数,蒋介石当时与两人的目标不符合,但不意味着随着局势转变而发生转变,只要蒋介石哪天见势不妙,一个电话打给胡宗南,胡宗南部还是可以按照这个计划执行。

其实,他们的这个毒计,当时解放军也注意到,一旦胡宗南率领几十万大军进入滇西,再想歼灭他们可真就难了,可谓是后患无穷。这件事最后虽然没有发生,但从李弥麾下残部千余人的部队在缅甸境内的发展来看,就不推断出几十万大军进入后会发生情况,从这个角度看,蒋介石没采纳这个毒计简直是中国之大幸,否则遗祸无穷。

那么,后来蒋介石为何直到胡宗南兵败也没有转变思想,让胡宗南试一试这个计划呢?这其实与周总理有关。胡宗南后来确实再次提过这个计划,只不过蒋介石仍不容易,原因是蒋介石接到过张治中将军的一封信,通过这封信得知胡宗南的心腹熊向晖居然是共产党员,这让蒋介石十分愤怒,自然对胡宗南十分痛恨,因此对胡宗南也有了戒心。

有了这个怀疑以后,胡宗南、宋希濂所提出的进军滇西计划,似乎就有了另外一层含义,难道此举是为了将大西南拱手让给解放军吗?有了这样的猜忌之后,本来就不同意的蒋介石,更加坚定了信念,直到胡宗南兵败也没有批准。

张治中为何知晓熊向晖的真实身份?或许很多读者朋友认为,熊向晖当时已经回到了人民的队伍,不需要继续隐藏身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李仙洲被俘以后,曾当面问过周总理,韩练成为何能够突围?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尽管李仙洲当时已经是阶下囚,但周总理还是没有说明此事,只是让他去亲自问韩练成。

但到了熊向晖的时候,周总理却丝毫没有隐瞒,反而是亲自设宴款待诸位起义将领时,特意请来了熊向晖入席,当时引得在场诸位疑窦重生,没听说大西南有战事,熊向晖什么时候起义了呢?

张治中当时开门见山的问出了心中的疑虑,熊向晖笑而不语,周总理则毫不避讳,当众告诉席间的诸位起义将领:“熊向晖不是起义,而是归队!”显然,周总理是有意表明他的身份,而且是让更多的起义将领知晓,这消息自然就会很快传到蒋介石耳中。

后来李弥残军在缅甸境内发展不错,蒋介石派了李弥去收拢旧部,长期受到冷落的李弥在缅甸焕发了“第二春”,逐渐扩大残军的影响力,期间得到了蒋介石的大力支持,可见蒋介石对这支部队还是很在乎的,后续若非周总理的英明之举,蒋介石也不是不可能改变主意,如此一来可真就是大事不妙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998.html
0
最新回复(0)